淘新聞

在“你”自殺的十天前

閒聊中,我迷失了方向

爭論時,我燃起了熱血

寂靜裡,我得到了救贖

——愛德華·勒維

上文的這三行詩句,來自於一位名為“愛德華·勒維”的法國人,他一共寫了七十九首這樣的詩,這些詩附在了一部名字叫《自殺》的小說末尾。勒維將這些文稿交給出版社的十天后,便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部名為《自殺》的小說,虛構出了一個主人公“你”,還有一個第一人稱的“我”,是“你”的朋友,作者通過“我”來觀察與體味“你”,但是讀過全篇後,並沒有讓人覺得“你”是被虛構出的人物,反而會認為“你”是作者自己本人,“你”的所思、所想、所經歷原本是作者的體悟,但也正是用了“你”,才更顯得客觀,更讓讀者能像一位觀察者一樣看到選擇自殺的你是怎樣生活的中。

圖為文森特·梵古的遺作《杜比尼花園》,1890 年 7 月 27 日一大早,梵古帶著裝滿子彈的手槍外出去寫生。他朝自己開槍,但卻沒有成功,兩天后死在了哥哥家中,享年 37 歲。

一個即將自殺的人的寫作會是什麼樣子?一定是滿紙黑暗吧!可這本書中,沒有恨,沒有詛咒,沒有神經錯亂,沒有膽怯,沒有幽怨……

一個即將走向死亡的人,是可以去談論城市與旅行的。

在結束了一次可笑又吵鬧的英國團體遊後,你決定不再跟著成人旅遊團出國旅行。你曾經和一群盲人同行。打那以後,你旅行,就是想去看看。你獨自旅行,為了消失在陌生的景象中。事實與此相反:你再也沒有到國外旅行過。

圖為讓·蜜雪兒·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遺作《乘坐死亡》,這位藝術家因吸食海☆禁☆洛☆禁☆因成癮受盡折磨,在 27 歲時就因為過量使用“快速球”(“speed ball”,一種海☆禁☆洛☆禁☆因和可卡因的混合物)而死亡。

一個即將走向死亡的人,還記得曾經的交友際遇:

那個和你共度前夜的波蘭藝術家走了進來……你問了她在波蘭的生活,她的家庭和她的藝術。她說了很多,也很具體,但輪到她來問你的情況時,你卻提出了其他問題來作答。你不想說自己的事,但是能聽她說她自己聽上幾個小時。你在想,自己是不是在勾引她,她又會不會這樣想。如果她的朋友先行離開,你會怎麼做?你對妻子是忠誠的,但這難道不是因為在那座城市裡沒什麼機會去背叛她嗎?你想起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有那麼幾次,你可以和偶遇的女人發生婚外戀。你從來都沒有那樣做。

“你”在讀經濟方面的學位,而“你”的妻子在工作,並且掙錢養活“你”,但是“你”的生活並不拮据。正如上文所引述,“你”也沒有發生婚外戀。“你”甚至也沒有孩子,一個謀劃自殺的人,是怎樣看待孩子的?

父母生下了你,你認為現在他們並不比現在的你更理性,你猜想,他們做出這個決定是自私而又輕率的,這使你陷入了恐慌。

……你覺得自己是個冒名頂替的人,因為你知道,如果自己讓他們失望,你就永遠都不是他們夢中的樣子。可你並不知道這些夢是什麼,因為你從來都沒有問過他們。為什麼要有孩子?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也是出於好奇,想看看孩子們和自己像在哪兒。你有時會想,自己過的生活不值得繼續下去。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你會把自己的憂傷遺傳給他,難道他不會正好相反,命中註定是個幸福的人?可在回答妻子時,你總是吞吞吐吐的。

我們去讀一個企圖自殺的人的遺留文字,似乎總是抱著某種獵奇的心態——希望找找是不是其中有某種不正常的指向。但我想“你”會讓人略感失望了,比如他對於孩子的看法,不正是很多小夫妻心中都有的矛盾與糾結嗎?

圖為尼古拉斯·德·斯塔埃爾的遺作《音樂會》,是位富有創造力的法國抽象派藝術家,他跳樓自殺,留下最後未完成的作品《音樂會》,享年 41 歲。

再比如,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認為選擇自殺的人是怯懦的,但是對於“你”來說,他是無懼的,並且思考這一問題很久了。

你不懼怕死亡,你先於它而存在,但並不真的想得到它:人們怎麼會想要一個自己都不瞭解的東西呢?你不否定生命,卻也毫不掩飾對未知的嚮往,並斷言,如果那邊真的有生命存在,那一定要比這裡好。

對了,有一個“你”面對死亡,顯得略驚世駭俗的舉動——“你”很早就考慮建造墓地,並且用這個墓地和世人開玩笑。

你想用光亮的黑色大理石,普普通通的,不做裝飾。墳墓前,墓碑上會寫你的姓名和出生日期,也有死亡日期,死於八十五歲那年。這不是個家族墓地:你一個人在那兒。生卒年月在你生前就會刻好。

……

你死去之前,安排好的死亡日期會讓人覺得這是個惡作劇,或是一個恐怖的預言。

但這終歸是一個想像中的墓地,在小說中,“你”的妻子在“你”死後找到了那個墓地的圖,然後真的請人用黑色刻上了“你”的生卒年月,他們相隔了二十五年,而不是八十五年。

愛德華·勒維作品:“在藝術裡,有所保留就是追求完美。你消失了,永存於一種異樣的美。”——《自殺》

《自殺》這本書中的“你”是在八月的一個星期六離世的,那天“你”和妻子去看網球,在路上,他謊稱球拍落到了家裡,他跑到家裡的地窖中,用一把精心準備好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一定是八十五歲?也許在“你”看來,那是一個自己根本活不到的特別特別老的年齡,老到忘記了時間。

其實時間也不是絕對的。在“你”看來,時間可長可短,它並沒有真正所謂的結點,“你”的生命時間結束了,但是其他人,也許就是小說《自殺》中,“你”的好朋友“我”的生命還在。因此,作者借用了“我”的口吻說:

你的生命就是一個假設。在晚年去世的人是歲月的沉澱。想起他們,眼前就會出現他們曾經的模樣。而想起你時,眼前出現的,卻是你可能會有的樣子。曾經,永遠,你的生命充滿的各種可能。

……

當我想要的時候,你就是一本對我說話的書。你的死亡書寫了你的生命。

我們怎樣看待自殺?怎樣看待死亡?最近幾日,一些事情讓我們一直去思索這類問題,勒維,這位在《自殺》寫作完成之後即將逝去的作者,卻向我們呈現了關於死亡的更加理性的思考。當然也是以“你”的視角呈現的。

愛德華·勒維作品:“你不缺空氣。你享受寂靜。這種枯燥,就是你的古典風格。”——《自殺》

“你”在一次考試中,很好的回答了“我們應當為體驗死亡而感到害怕嗎?”這一問題。你胡亂的列著草稿,上面有關於你在二十歲就開始思考死亡的段落等等,但是你最終對考官們說:

死之於生,正如生之於死的不在場。

最終因為這個論述,“你”名列前茅。

也許在作者眼裡,“死”不是偶然,不是結局,只是一個必然。

勒維有考慮過未來。一個即將走向死亡的人,是怎樣思考未來的?

你想知道自己的未來,想知道自己會變成什麼樣……你幻想著能擁有一本詳盡的筆記本,上面寫著你每天的生活,一直到死。你就能準備好第二天的喜怒哀樂,對之後的每一天都是如此。

……

你本想只成長為有影響力的畫家,幾乎幾分鐘就完成了創作,作品卻能長久的保留下來,並受到世人關注。你喜愛繪畫,因為時間在那裡暫停:完成繪畫只需頃刻,而畫作的生命卻能持續持久。

“你”的未來終究沒有來,作為一位抑鬱症患者,“你”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你也想到了死後的親人。

自殺到底是不是一種罪?

在中國傳統的生死觀中,自殺對於親友,對於孝是一種罪,但是對於個人,死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你”看來,他已經意識到他的死,對於生者是一種歉意。

抱歉?他們哭著你的離去,你感到抱歉;他們愛過你,你也愛過他們,你感到抱歉。你讓妻子獨守孤寂,你感到抱歉;你讓親友承受著心裡的空缺,你感到抱歉。可這些抱歉,你只能在事先感受到。它們和你一起消失了:人們得獨自承受你的死亡帶來的痛苦。你的自殺是如此自私,你不願這樣。可從另一面來說,對於你,與其在生命中承受不安與痛苦,不如在死亡裡享受寧靜與安睡。

逝者已矣。愛德華·勒維的詩一樣的語言依然在耳邊迴響。他的死亡,以及這本小說,並不是一個案例,它並不具備作為案例的細節性與典型性,但它是一位解釋者,我們並不能借著這個例子來探討所謂道德,所謂罪與罰,我們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有機會走進自殺者的內心世界,借著他們眼睛,來看這個世界。

然後,學習如何尊重死者,如何珍惜生命。

在寫這篇稿子前,一位朋友給我提供了一個小資料,是關於瀕死體驗的。

有個男子因為妻子身故而消沉沮喪,舉槍自盡,“死”而獲救。他後來說:

我沒有到我太太所在之處。我到了一個很可怕的地方······我馬上就知道我做錯事了······我心裡在想:“真希望我沒有自殺。”

也有其他人經歷過“幽域”狀態的人也說,因為自殺是一種臨陣脫逃,他們的瀕死體驗非常糟糕。相反,他們在獲救後也更積極的面對生活。

筆者無法判定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不知道其科學依據。

還有一件事情很值得提,《自殺》這部作品的譯者在談翻譯這本書時說,有朋友問自己翻譯完成後有沒有自殺的念頭,譯者說沒有:“不僅沒有,我還更加熱愛生命,跟隨勒維的視角,去發現平日裡被我們忽略的、也更為珍貴的點點滴滴。”

我想上述的這兩種情形,都是亡者留給我們生者的最好禮物——讓我們珍視生命,這是他們用死亡換來的迴響。

若有天堂,願每一個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開心,而給自己關機的生命,在那裡都能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