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娃從小總比別人優秀一點點?有實驗依據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經常有父母留言,說他們的孩子記憶力很差,有時前一天剛認的字,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還有些父母說他們的孩子怎麼也記不住父母的手機號碼、家庭地址,讓人頭疼。這麼差的記憶,以後怎麼辦呢?下面幼兒說跟大家掏心掏肺地分享一些絕對有價值的內容。
什麼是記憶力呢?
打個比喻,大腦就像一個永遠沒有容量極限的器皿,孩子每天接觸的資訊都能源源不斷地被裝進這個器皿,但為什麼有些資訊回憶不起來了?那是因為從器皿裡拿東西這步驟出現了“卡殼”。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對教授夫妻羅伯特.比約克與伊莉莎白.比約克提出了一個新理論,說人腦存儲資訊並不存在遺忘曲線,資訊一旦進入大腦就會被永遠存儲,之所以“想不起”,是因為提取強度會隨著時間減弱。這好比你十幾年前的高中同學,如果讓你回憶當初同班某個同學的容貌一定很費勁,如果最近剛好參加了同學聚會,你跟他見面時,竟然能給他來個過去時和現代時的對比,他在高中時的種種突然像播放電影一樣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你的腦海。
所以,不要以為你對孩子做了某件“壞事”很快便消失無蹤,比如曾經在哪天沖孩子如何發脾氣、或者哄騙他睡覺,不要以為孩子幾天後便忘記了,只要在某種情形“按觸”到“記憶鍵”,你的種種“劣行”便重現。這好比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遭遇過某件刺激性的事件,到長大後她可能完全記不起,但這件刺激性事件卻隱隱中對她的行為產生影響。就像一個怪異的成年人對隔板式的辦公室感到恐懼一直找不到原因,催眠師幫助他找到了童年時的根源。
既然記憶會一直存在,比如孩子在2歲時背過的唐詩也一直在,3歲時認的字也一直在,但到了孩子上小學時卻記不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孩子們不是能做個過目不忘的神童了嗎?
英國倫敦有位加菲力浦.巴拉德的英語老師曾經做了一個試驗,他讓自己班裡的孩子們背一首詩,學完後讓孩子休息5分鐘立即進行測試,即默寫這首詩,毫無意外地,孩子們的成績都很糟糕。過了2天,這期間孩子們也沒進行過任何的複習,2天后老師再讓孩子們默寫這首詩,所有人都以為成績同樣糟糕,沒想到成績比第一次時竟然提高了10%。
這是什麼原因呢?
提取難度越大,記憶越好。這好比你曾經參加考試時,某道題若有若無地在腦海中似乎有答案,但怎麼就是想不起來,後來選了一個理性分析應該是對的。考試一結束,你立即翻課本,“哎呀,錯了,早知道我應該選某個”。時間過去了,後來這道題,無論是錯誤答案,還是正確答案,都能讓你甚至在好幾個月後還能記憶猶新。
不用付出精力、過目不忘的捷徑和方法論往往是天才的專利,或者是忽悠急功近利父母的幌子,你如果想讓孩子的記憶力更好,只有勤勞肯吃苦的笨招來得更實在。比如認字後讓他們立即寫,學電話號碼後讓他們立即背,背詩歌後及時讓他們默寫,學習了某個知識及時測試一下。
但是,單單只有上面這一步還不夠,還要經常“重複”,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複習。但不是天天重複,而是隔幾天感覺“快忘記”了,及時重複一下。
但人類的大腦有個奇怪的喜好,就是喜歡新知識排斥舊知識。如果讓你翻看幾天前幼兒說的育兒文章,你一定有阻力,因為你的大腦告訴你,“你已經知道了,沒必要再浪費時間了”,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你知道了不代表你記住了、更不代表你用了。對孩子來說,“重複”也是一種痛苦的鬥爭過程,但只有“重複”,才能讓孩子練就“過目不忘”的本領,也省去了“臨時抱佛腳卻考得一團糟”的麻煩,甚至能做到人家孩子考前拼命,你家孩子考前悠哉的逗比場景。
當初作者看到上面的理論,差點就頓足捶胸了,如果上學那會兒能有人告訴我這些方法,估計清華北大都只是小菜一碟了吧?慶倖的是,我有機會能讓孩子們學會這一切,也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兒。如果我們的孩子懂得這些方法並內化為習慣,想學習好,那也是輕鬆而自然的事兒了吧?再者,如果孩子們的老師知道這樣的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上能做到事半功倍,也是一件讓家長省心的事情。
當然,記憶好並不代表優秀,但也能超越不少同齡人。幼兒說真的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幫助你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得心應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