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看你將養出怎樣的孩子!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你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眼看上學要遲到了,孩子還不起床;要上床睡覺了,孩子還在玩耍看電視不願睡覺;當你剛打掃完房間,一不留神被孩子灑了一地顏料;當你緊張地在電腦前提交一份緊急文件,孩子在你身上蹭來蹭去要你陪玩耍……你的情緒是否如同山洪爆發,大聲呵斥孩子甚至朝他們大吼?

丁丁媽跟所有母親一樣,愛孩子、脾氣也不算壞,但每次遇到孩子“不聽話”就會抓狂忍不住呵斥、責備孩子,當孩子哭哭啼啼順從後,丁丁媽心裡充滿內疚,自責不該發脾氣並發誓下次一定要對孩子足夠耐心,沒想到下次還是重履覆轍。丁丁媽對待孩子始終處於“忍不住發脾氣→後悔→忍不住發脾氣”的迴圈中。有多少家長也是這樣的?

有趣的是,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我們,在朋友或同事面前卻能保持收斂,絕不輕易對”外人“發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把外人當獨立的主體對待,你能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將會造成的後果,即關係的破裂。而對於孩子呢?你把孩子當成是你的“東西”,無論如何對待孩子,你始終是孩子的爸媽,孩子也不會離你而去;同時你也會主觀地認為,孩子天性散漫,需要父母的“教育”,有時越嚴厲代表越愛孩子。所以,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我們,常常表現出對“別人”更有耐心,對自己的孩子缺乏耐心。

但你不知道,你的負面情緒將給孩子帶來怎樣地震般的影響。

經常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有什麼危害?

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者曾對幾百名經常被父母不良情緒對待的孩子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在青春期普遍存在行為問題,成年也容易有抑鬱的趨向。

布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蒂芬妮·帕拉德花了15年的研究,她發現年幼時跟壞脾氣父母生活的孩子,成年後的戀愛婚姻關係也不夠理想。

2012年的《婚姻和家庭評論》雜誌有文刊指出,幼年時期的孩子會從父母處學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如果幼年時期遭遇父母負面解決問題的方式,成年後的他們也會偏向於用負面情緒解決問題。

臺灣演員陳喬恩也有個壞脾氣的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當中”,即使現在長大,面對媽媽時仍會無措和怯懦。這就是沖孩子發脾氣對孩子造成難以抹除的影響。

經常沖孩子發脾氣的父母,具體將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1、孩子變得沒有主見

發脾氣意味著不存在平等的溝通,一方希望通過不良情緒達到威懾對方的目的。即使這時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也不敢反抗父母或輕易表達,並且處於壞脾氣中的家長,也容易有打孩子的傾向,敏感的孩子能輕易覺察到,他們在發脾氣的父母面前,唯有服從順從才是最好的自我保護的方式。長期以往,孩子會變得膽小、沒有主見、事事聽從父母。因為長期的經驗告訴這些孩子,反抗或提出異議,稍不留神便會激怒父母。

2、孩子將失去安全感

父母發脾氣時,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冷漠和對他們的不理解,繼而感覺到與父母間心靈的隔閡,連最愛自己的父母也“遠離”自己,內心再也無依靠,安全感坍塌,由此帶來的孤獨感充斥心靈。他們會在父母面前架起一座心靈的屏障,收起了交流的觸角,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

3、孩子模仿

父母經常通過發脾氣讓孩子做事情,會給孩子帶來誤解,認為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當年齡漸長的他們,在遇到問題或難題時,就會趨向於用發脾氣去面對問題。

會養出兩種極端性格的孩子

1)愛發脾氣、習慣以不良情緒面對問題的孩子

對於外向型的孩子較常見。父母經常發脾氣,他們的孩子也趨向于通過發脾氣表達情緒、以不良情緒面對問題,他們既是壞脾氣的受害者,也是壞脾氣的傳承者。他們深知壞脾氣的不好,但他們骨子裡繼承了父母的做法,以至於發脾氣便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

2)壓抑謹慎、畏手畏腳的孩子

對於內向型的孩子較常見。發脾氣父母給孩子造成了不少的壓力,孩子在壞脾氣父母面前就像角落裡瑟瑟發抖的小老鼠,他們恐懼父母的壞情緒,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會因為害怕做錯事而處處小心、自我壓抑,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達,經常是話到了嘴邊,發現父母情緒不對便生咽下去。這樣的孩子往往自卑、沒有主見,缺乏自信和判斷能力。

父母面對孩子惱人的行為時,如何控制自己不發脾氣?

1、孩子有獨立意識,需要被尊重

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任意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是屬於社會和他們自己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從2、3歲開始,他們表現出執拗和跟你作對,就是一次自我意識的大跨步。他們跟家長作對,其實是一種長大的宣誓方式,你發脾氣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

2、嘗試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讓事情進行

強迫的行不通,那就試試“變通”的方式吧。

不穿衣服?讓孩子的小手小腳“哢嚓哢嚓”過“隧道”吧;

孩子不想刷牙?嘗試讓他們選擇刷牙後是要講故事還是玩遊戲;

不想洗臉?嘗試把他們眼睛裡的眼屎當小怪獸消滅掉;

不喝水?把水壺當加油站,喝進小嘴就給汽車玩具加油;

總是要抱?讓孩子走前面當火車頭,爸媽當車廂哢嚓哢嚓往前開……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會一勞永逸,因為孩子是個人,不是物,他們的智力會不斷發展,而你只有變換著花樣與時俱進應對他們的各種“不聽話”。只要用心,一定能在快樂中解決孩子的“不聽話”。

3、不斷自我提醒

有個媽媽,曾經由於愛沖孩子發脾氣,孩子變得膽小自卑,她感到很內疚。為了自我提醒,她在門上貼上一張白紙,每向孩子發一次脾氣,她就用針紮一次白紙,還要用手撫平針眼,那些一個個針眼代表著對孩子的一次次傷害。不知什麼時候,這位媽媽針紮白紙的頻率越來越少,直至很長時間再也沒有紮紙後,她突然發現自己的面容變柔和了、脾氣也變得非常好。所以如果你不小心沖孩子發脾氣,不要忘記自我反省。

最後,每次忍不住發脾氣後,不要忘記善後

女兒年幼時曾經不止一次對女兒發脾氣的知名作者兼演說家朱莉·安·巴恩希爾認為:“在發脾氣之後道歉有助於修復親子關係。”現在已經成年的巴恩希爾的女兒回憶說,“媽媽當時的道歉表示她很在意我的感受。”所以,如果你還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不要忘記善後,“爸爸/媽媽剛才沒能控制情緒,真的對不起,其實爸爸/媽媽只是希望你做得更好……”讓孩子知道雖然你不小心發脾氣,但你還是很愛T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