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兒子迷戀手機,看這位媽媽如何定家規

現在的小寶貝都被寵著,慣著長大,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有時候覺得對孩子成長不好不給買,可孩子一撒潑胡鬧也顧不上什麼好不好的了,先買了再說。

就像我身邊好多3、4歲的小朋友,很喜歡抱著ipad,手機,一玩就是幾個小時,孩子是不哭不鬧了,可這樣真的好嗎?

故事分享

小男孩Andy是ipad控,玩ipad可以經常不喝水不吃東西,在經歷了一次由於玩Ipad入迷從家裡的樓梯滾落摔斷了一條腿,這個媽媽就做了下面的舉動:

暑假的一天,熊孩子像往常一樣起床,吃完早餐後想玩Ipad,竟然發現Ipad上面貼了一條小紙條:

媽媽從今天起實行Ipad新使用法:Ipad被上鎖,密碼每天更新,你每天要做完3件被隨意選出的家務,並且按照指定順序將家務做完才能找到密碼,這樣的新規定將維持1~2周,視情況作調整,如果不接受你有權利拒絕,但你的pad在後天會送給表妹Jenny。

如果接受,那就開始行動吧,記住超過下午2點,你就錯過了得到密碼的機會了,現在先去清理你的小書桌吧!

傻眼了,Andy又氣又惱,但是媽媽不在家,心裡的癮像螞蟻般在爬,當他將書桌上面淩亂的書本收拾好之後,發現了桌面粘著另一張紙條:真不錯,做完一件家務了,請將地板拖乾淨吧!

小男孩打了一桶水,拿起拖把就將地板拖了一番,當他匍匐在地板上時,發現了貼在沙發底下的另一張紙條:加油,媽媽看到你的努力!將廚房的垃圾丟掉,你就能找到密碼。

當小男孩拿起廚房的垃圾袋丟到街上的垃圾桶時,在桶邊赫然看見類似密碼的一行字幕,正是媽媽的字跡!

怪不得媽媽說超過下午2點就無效,因為社區的垃圾車每天下午2點來收垃圾!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除了感慨“這一招的真妙!”之外,也看到了一個媽媽的良苦用心。你可以想像到她是如何一步步設計,如何為這個小計畫盤算,如何將事情連接圓滿的......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用心的父母!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肯花心思,巧妙的設計讓她輕鬆化解了很多父母頭痛的問題。 可惜,中國的多數媽媽都太“實在”,往往不屑採用“小計謀”,一味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們就“幫孩子戒掉玩手機、Ipad”的問題分析一下,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迷戀手機,一部分“柔和”的父母會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而絕大多數父母一定會“強行沒收”。

當然直接沒收在短時間內是最有效的措施,但坦白說這樣做一點都不聰明,結果也可想而知,兩種應對方法的失敗率都極高。

因為大家面對問題時都忽略了小孩子的特質——”健忘“,講道理這次有效下次還是照舊,而強行收掉一定遭到孩子的抗拒哭鬧,甚至因你的強勢打壓而變得更加固執,由此產生 “你不讓玩,我偏要玩!”的心理。

孩子一旦產生逆反心理,問題的難度就升級了,若處理不好還會對親子關係產生不良影響。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一項測試表明,

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指出,

兒童用手機會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健康問題。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

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英國《微波理論與技術》期刊研究顯示,

兒童顱骨厚度顯著低於成人,對輻射的吸收率明顯高於成人。孩子的神經系統正處於發育階段,受到的潛在威脅更大。

......

如果你因為孩子的哭鬧,哀求而心軟退讓,那我將遺憾地告訴你:後果自負。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迷戀手機,你想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小編建議除了使用andy媽媽的連環小妙招,還有一些能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的家規,可以推薦給大家:

1、限時玩遊戲

週一至週五,每天可以玩30分鐘;週六、日延長至45分鐘。

【家長嚴格執行】

2、不能無休止地拍照和錄影。

沒有必要把一切都記錄下來,要用心體驗生活,這些生活經歷將會在你的記憶中永存。

3、不能在餐桌上玩

在餐桌上玩手機是一種很尊重他人的表現,再說吃飯要專心,這樣才對消化好。

4、公共場合不要讓手機發出吵鬧的聲音

尤其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者與另一個人交談的時候,不要讓手機毀掉你的好修養。

5、不在睡覺前玩手機

睡前玩手機影響睡眠品質,你正在長身體,需要足夠的睡眠時間。

【在床上使用1個多小時的手機、平板或者其他一些會發出光線的電子產品都會減少人們生成褪黑激素總數大概22%。

而一旦人們的褪黑激素受到了這種程度的抑制,那麼人的生理週期也將受到影響,直接影響便是讓人始終處於淺睡眠,甚至大大減少睡眠時間,此家規應嚴格執行】

6、探索除手機之外的樂趣

孩子,除了手機遊戲有很多有趣,有意義的事值得你去做。

【週末設置固定家庭節目,比如運動,讀書,打掃自己的房間等,也可以視孩子的愛好,參加興趣班。可視自家情況制定細節】

違規懲罰

違反家規1、3、5,將沒收手機; 違反家規2、4、6,將減少手機使用時間;

特別提醒:爸爸媽媽用來引導孩子的家規,自已一定要嚴格遵守,不要讓孩子“抓到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