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iOS介面這樣改之後iPad Pro會不會更好用?

蘋果公司推出了 iPad Pro ,設備的螢幕變大了,可是生產力卻沒有跟著提升上去。雖然從 iOS 9 開始,蘋果完善了設備的多工功能,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問題之一在於當初 iOS 就是專門為小螢幕的手機設計的。如今在 iPad 問世之後這麼多年,iPad 螢幕給人那種空空如也的感覺還是沒怎麼變。

好在,最近幾代 iOS 更新中,蘋果公司都針對iPad進行了優化,支援設備同時運行兩款應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也許在 9.7 英寸 iPad Pro 上同時打開兩款應用,你會覺得整個螢幕還是太擠了,可是在 12.9 英寸 iPad Pro 上,同時打開兩款應用卻顯得非常合理自然。可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體現 12.9 英寸 iPad Pro 的優勢,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兩年即使蘋果在 iPad 的更新上下了很多功夫,但iPad的銷量仍然持續下滑。那麼蘋果可以在 iOS 上做出怎樣的變化,讓用戶可以充分利用 iPad 的大螢幕呢?

國外一名用戶就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他的多項建議,你認為這些建議是否可行呢?看看這名用戶是怎麼說的:

支援同時打開三款應用。

雖然我不經常需要這樣同時使用三款應用,但是在超大屏 iPad Pro 上,它在橫屏模式下是完全可以實現這個功能的。有時候用 Split View 打開兩個應用後,我還挺希望可以通過 Slide Over 打開第三個應用。螢幕越大,同時打開三款應用也就不顯得那麼可笑了。

完善 Split View。

蘋果在 iOS 9 中引入的 Split View 功能是他們在分屏多工方面的第一次嘗試,這個非常實用,不過蘋果其實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它的潛力。多工應用選取器不太好用,第一個需要完善的就是它。另外我還希望切換分屏兩邊應用的介面可以是平行的。目前用戶對分屏左邊應用的切換操作可以是多指輕掃,而右邊的則需要從螢幕頂部向下輕掃調出應用選取器。

增加拖放操作。

這還需要我說什麼嗎?iPad 多工操作少了它根本不完整,從一開始蘋果就應該加入這個功能。我希望在 iOS 11 中蘋果可以在 Split View 和 Slide Over 中增加應用間的拖放操作。

iPad版的Mission Control。

想要完善iOS多工,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參考一下 Mac 的 Mission Control 功能。像 Mac 上那樣,讓 iPad 用戶也可以四指輕掃切換應用。相比目前的卡片堆疊的形式,我更希望 iOS 應用切換器可以顯示縮放視圖,像使用者捏合Safari視窗那樣的效果。這種視圖還可以用於執行其他高級的多工操作,比如縮放視圖下同時顯示多款 Split View 應用,用戶切換更加方便。

增加筆記本鍵盤。

未來蘋果還是想繼續分離 iOS 和 macOS 的話,那麼給iOS設備增加一款實體鍵盤也不過分吧。增加這麼一款實體鍵盤對提升 iPad 的生產力好像沒有多大幫助,但是你看到 iPad Pro 的虛擬鍵盤有多大了嗎?我本身還挺喜歡iPad Pro的虛擬鍵盤,我覺得它是目前為止最好用的 iOS 軟鍵盤,但是它佔據的螢幕空間太多了。雖然鍵盤變大了,使用者使用起來會比較方便,但是如果佔據了太多空間,那麼留給應用顯示其他內容的空間就變小了。如果蘋果無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的話,那麼增加一個實體鍵盤又有何不可。

應用標籤。

在超大螢幕設備上,應用標籤可能用不上,但是像 iPad Pro 這種尺寸的螢幕上,它還是很實用的。有時候你需要使用幾款應用,但又不需要這幾款應用時時刻刻同時顯示出來,那麼為何不能讓他們在應用標籤介面中同時運行。比如你每天的工作大概需要使用到5款不同的應用,那麼就把它們放在螢幕頂部的標籤,這樣切換起來不是更快嗎?

增加視窗。

在螢幕尺寸比 iPad Pro 還要大的設備上,其實可以考慮把應用放到視窗中。先別急著噴,看我下文怎麼說:假設一台 27 英寸的 iPad Studio。筆記型電腦使用者都喜歡把應用打開到全屏模式,不過我是沒法想像在 5K iMac 上打開全屏應用的樣子——因為實在是太大了。只有 Photoshop、Logic 和 Final Cut Pro 這樣的應用才能占滿我的整個 iMac 螢幕,其他時候我都是同時打開多款應用。

所以在一個非常大的螢幕上,你如果要同時運行多款應用呢?你可以把它們弄成磁貼的形式,不過磁貼數量應用有所限制,不然太過複雜,另外對於更傾向於使用電腦的用戶來說,磁貼的設計並不親民。在電腦上,使用者可以把視窗放在任意位置,只要用戶高興就好。

未來是不是會有螢幕尺寸大約 20 英寸的 iOS 桌面設備呢?我不知道。但說實話,只要它支持我同時運行多款應用,讓我按自己的意願去對這些應用進行安排和管理,那我倒也願意嘗試換掉 5K iMac,用超大屏 iOS 設備。

各位 iPad 用戶們,你們是否同意國外這名用戶的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