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焦慮成災的媽媽:"我還能撐多久?"

叨叨G在後臺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大致內容如下:

“我是一位職場媽媽,孩子剛上幼稚園。雖然平時工作很忙,每天還是儘量擠出時間陪孩子,但是家裡人一直對我(偶爾出差)的工作有意見,希望我換一份閒置時間更多的工作,或者辭職當全職媽媽。

我內心特別糾結,一邊是自己奮鬥多年來之不易的職位,另一邊又總覺得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叨叨G認為,身兼“媽媽”和“上班族”雙重身份的女性,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困擾之中,她們努力兼顧著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卻被家裡人指責“對孩子/家庭不夠重視”。

一位曾經在廣告公司擔任HR經理的媽媽,在權衡了孩子的成長中更需要“媽媽的陪伴”和“自己的職業理想”之後,無奈地辭職,打算做一個“半職媽媽”。

她的解釋是,“沒辦法,難以忍受家人對我的指責和內心對孩子的虧欠!”

“要孩子”還是“要工作” ?

媽媽們似乎必須面對取捨:選擇忙碌的工作,會犧牲掉陪伴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選擇陪伴孩子,職業理想必定會擱淺。

嘗試著在二者之間做出最佳選擇的媽媽們,卻最終無奈的發現——原來在家人眼裡,掙扎而疲憊的自己,早已成為了一個不稱職不顧家的媽媽。

可是,什麼是稱職的媽媽呢?

將生活重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放棄個人的事業和理想,將家庭作為揮灑汗水的舞臺。這是一種再傳統不過的思想——因為照顧孩子和家庭是媽媽們的“分內之事”。

現實生活中,家庭成為大多數媽媽們一種命運的歸宿,不管當初在婚禮上說的“尊重和共同進退”是多麼動聽……

曾經一個CEO媽媽,她在某個綜藝節目裡就自嘲過“比起CEO,別人更在乎她作為媽媽的身份”,關心她如何平衡家庭與生活的人,總是比關心她如何運營一個企業的人多。媽媽們的成功,好像永遠只能以家庭的幸福美滿程度來衡量。

相比時間安排上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來說,在職媽媽們永遠是在和時間賽跑。

有限的24個小時被分割成工作和孩子兩個部分,而兩項都不算是輕鬆的內容。每天上班都是一場“分離哭戲”,下班都是小跑狀態,不管白天工作再累再頭疼,一打開家門便滿血復活,陪孩子玩遊戲,講故事,尤其是到了週末,更要加倍的陪伴孩子,彌補自己在工作日的缺席。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

消耗著精力的同時,還需要負擔著雙重的壓力……

如果幫你帶孩子的媽媽跟不上時代,老拿自己那個年代帶孩子方法跟你理論,意見不統一,更是會讓你感到無奈又傷神……

似乎“媽媽”這個標籤,成為在職女性的很難擺脫的長期困擾。家庭生活中,媽媽和爸爸一樣可以外出工作、打拼事業,但是同樣累了一天的媽媽們,並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像爸爸們一樣放鬆,她們還要接著第二份工作——帶孩子。

在中國的家庭中,媽媽們總是忙得焦頭爛額,因為她們要承擔的東西實在太多。

不止一次看到文章,呼籲媽媽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要因為家庭而喪失自我。很遺憾的是,當我們連孩子都顧不上,又談何自我?談何自由?

身為“在職媽媽”的女性們,並不是不願意照顧家庭,而是不願意將家庭作為自己的唯一重心,或是迫于現實的經濟壓力,只能選擇在職。而社會對她們的苛責永遠比寬容要來得容易。

孩子在某方面出現問題時,第一個歸咎的責任人永遠是媽媽而非爸爸。隱形爸爸仿佛是社會常態,而如果身邊有人被稱之為隱形媽媽,想必會一夜之間被推到風口浪尖……

然而,為了家庭和孩子放棄職業理想從來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孩子重要,但是媽媽的內心成長也很重要。

英國女作家桃莉絲·萊辛就曾在作品中表現了大量“以家庭為已任的女性”如何最終迷失在生活裡,她們的使命只有一個——當一個好媽媽和好妻子,最終輕易在節奏單一的生活裡喪失對婚姻的激情。

焦慮的媽媽們,不如嘗試學會調節心態。因為壓力一方面來自現實的問題,也同樣會來自媽媽們對自己過高的要求。

自覺地包攬全家大小事宜,希望自己像全職媽媽一樣遊刃有餘也許並不現實,倒不如學著坦然一點接受自己的精力有限。

畢竟,讓媽媽們在工作和家庭中陷入兩難的時候, 需要改變的並不只有媽媽一個人,爸爸的幫助和角色才是扭轉危機的關鍵點。

如果媽媽試著放手和求助,爸爸在家庭中也可以漸漸接手承擔照顧孩子和家庭的部分責任,替媽媽們減少一定的負擔和壓力。

比如:陪孩子做遊戲、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尤其是男孩子)、送孩子上幼稚園、給孩子講睡前故事,這些從來都不該是媽媽的專利。

叨叨G有話說:親愛的在職媽媽們,如果你長時間覺得兩難,不妨從今天起學會“適度依賴”,學會不刻意隱藏自己的脆弱和孤獨,學會大大方方向老公示弱。因為在養育孩子這個持久的戰場上,你的老公,才是你的最佳拍檔!

你老公在帶孩子這件事上,有哪些值得稱讚的地方,快來讓其他爸爸們學習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