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寶寶愛玩什麼?總是GET不到他們的點!

最近OK特別迷戀過家家遊戲,從切菜(切切樂)到做餃子、餛飩(用橡皮泥捏)再到燒菜(小廚房)最後端給我們,整個過程他都很享受,還會熱情地邀請小夥伴,“你們一起來我家吃我做的飯哦”。每次看到他玩得那麼不亦樂乎,我也真心感慨孩子天性中對於生活是那麼的熱愛。(對了,給OK入的很多生活體驗類的、搭建類的玩具,我已經在準備推出橫評了,等我哦,我覺得到時候你們會更愛我的,想想就好開心,哈哈哈~)

所以今天特別想和大家說說孩子們的天性,寶寶有很多行為,我們經常會錯怪他們,尤其是1歲到2歲這個階段。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什麼才是對他們好的,但事實寶寶們想要的簡單到我們容易忽視,甚至會殘忍地阻止或者拒絕。

寶寶要的很簡單,我們還不滿足他?

OK從一歲開始一直到兩歲多,一直都無法控制地要翻遍家裡所有的抽屜,有時會覺得他是故意搗給我們看的,一邊拉出幾件東西一邊挑逗式地沖著我們笑,尤其是當我媽沖著他喊“不要”的時候;有時又覺得他是真的沉浸於翻抽屜的樂趣中,每翻上一件東西都要琢磨半天。一度我媽以為他是不是在家呆得太無聊了才會這樣,於是帶著OK出去玩,可無論在外面玩得有多盡興,OK回到家依然會在任何時候跑去某個抽屜邊呼拉一下就拉開來翻騰。

對於這樣的畫面我也會有疑惑,為啥小娃就那麼熱衷於玩那些和他不相干的東西?但,這就是寶寶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東西都是和他們相干的。

大多數的寶寶都是從一歲起開始折騰的。出於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出於人性本能的需要通過探索來積累生存技能,他們就只能不停地動手、動口了。在寶寶翻抽屜的過程中,他是想要看看裡面放著什麼。因為通往放在抽屜裡的物件不常被拿出來,相比于成天攤在外面的東西更有神秘感,所以當寶寶看到小小抽屜裡的大千世界時,他們的探索欲望更加強烈地被激發了。他們想知道裡面有什麼、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的。

寶寶喜歡一切與生活有聯結的東西

當寶寶更大一些的時候,他們在翻抽屜的過程中更想得到的是證明自己。如果他的印象中有誰用過什麼樣的東西,他就一定要拿出來自己試試,去證明自己也是可以去操控的。

寶寶對於生活中大人在用的東西的喜歡程度遠遠大於玩具。媽媽們也一定有這樣的感觸,寶寶真的很喜歡把廚房裡所有的鍋碗瓢盆都拿來玩,一個鍋加個鍋蓋能玩上半小時太正常不過;一件幾百元的聲光玩具和一個爸媽每天都會打開的小藥瓶,後者對寶寶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有好幾個媽媽留言問我,寶寶特別愛玩家裡的藥罐,要擰蓋子,是不是有專門類似的小玩具。我告訴他,根本不需要啊,他喜歡玩藥罐子幹嘛不讓玩,非得買個玩具呢?而且那樣的玩具他的娃一定不會喜歡,因為娃喜歡與生活有聯繫的物品,有聯繫的東西是活的,他們更看中他們能操控得了爸媽也在用的東西的感覺。

所以,親愛的們,別再為寶寶喜歡玩那些“無聊”的塑膠瓶、塑膠袋而感到沮喪,任何一件東西,不分貴賤,都在為寶寶提供著他們需要的能力,能拉、能拽、能攀、能擰、能提、能按...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寶寶充足地感受這個過程,不去阻斷他們希望與現實生活有聯繫的熱情,這樣的鋪墊做好了,到了三歲以後,寶寶就會很自然地進入到更高地一個階段——角色扮演。正如我在文章開頭說的,到了OK現在年齡,他就開始喜歡玩過家家,將自己代入到模擬的生活場景中去,並且可以持續上一段時間,因為他已經從過去的玩生活物件的過程中得到了經驗。

想要孩子有自控能力,先得讓他完全大量的自由探索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基因賦予了人類一個發展各種能力的時間表,大約什麼時候走路、說話、懂得數字的含義,解決抽象問題,瞭解別人意圖,學習遊戲規則,是人類基因裡已經設定好了的。前一階段的發展是為後面階段的發展做準備,後階段想達成的行為在前階段是以不同的行為能力作為鋪墊的。

如果希望六七歲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那麼這種能力是居於在兩三歲時已經鋪設下的大量的自由探索,而不是在兩三歲時就讓他乖乖聽話;如果想要八九歲的孩子愛讀書,這種能力在六歲以前的鋪墊是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經常聽爸媽給他讀書講故事、以及較強的口語能力,而不是說六歲前就要認字。

因此,孩子的發展也是一種自然轉化的成果,在孩子大了以後想要有A,小時候幫他發展好B和C,到了下一階段順理成章地就可以拿下A。而兩歲左右孩子的大量自主意識和探索能力,也正是為他們下一階段的發展做準備的。

自主意識讓孩子受益終生

當然也有媽媽說孩子實在太任性,怎麼阻止也不聽,翻抽屜、丟玩具這種行為阻止不了忍忍也就算了,可是按這麼下去,危險的事也阻止不了的話,例如過馬路時會突然脫開大人的手往馬路上去竄,這會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啊。

自主不等於為所欲為、不聽話、執拗。真的自主是“有所有有所不為”,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幫助寶寶建立生活秩序感,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睡前要刷牙洗臉,適度、合理地和周圍人分享。

OK從六個月起就開始和我一起讀繪本,那時他也是個只會撕書的小“學渣”,就在瘋狂地撕了五個月後突他就開始安靜地坐在我的腿上隨著我的聲音一起進入繪本的畫面中了;OK會走了之後到處摸家裡角角落落的東西,任何東西都會撿起來放到嘴裡去嘗嘗,我允許他小小地品嘗在桌品上放置的物品,但當他去玩垃圾筒裡的東西時我會明確告訴他這個不可以;當OK會打開水龍頭玩水時,我會任由他把袖子甚至全身的衣服打濕,但當他把手伸進抽水馬桶裡時我會明確阻止他,告訴他這個地方不能破。

當娃兒學會了約束自己行為的時候,他們的自主意識才是真正的健康全面的,但是,只有當孩子天生的自主願望得到足夠的滿足時,他們才能在我們的引導下學會在某件事情上約束自己,健康的人生是靠自主意識來推動噠!

“搗亂”的時候往往是最好的引導機會

有一回OK在翻抽屜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把尖頭小剪刀(怪我沒放好,大家不要像我這麼粗心),玩了會兒就把自己手指弄破了,當下就痛得大哭起來,外婆跑到跟前一看,心痛了1秒後立刻出來的語言就成了“看吧,阿布(我們這裡的方言)和你說了這麼多次不要自己開抽屜,你偏要開,現在知道痛了吧...” OK一聽哭得更加凶了。

以為借機恐嚇可以達到阻止的效果,卻幾乎只有負面作用。除了讓寶寶覺得沒有共情之外,更會讓寶寶覺得這個世界是可怕的,會傷害到他,並因此容易形成消極、退縮的性格。

我在安撫好OK並且處理好傷口後,告訴他“寶貝,這個是剪刀,是用來剪東西的工具,媽媽還沒有教會你怎麼用這個工具,不會用就會傷到小手手,所以你自己先不要玩好嗎?” 這樣可以讓OK知道自己在選擇玩的東西時,可以先玩別的,以後再玩這件,這並不會因為這次被傷到而喪失探索世界的信心。

既然“搗亂”就是寶寶重要的生活內容,當寶寶把櫥櫃弄亂了、把玩具堆得到處都是時,我們不如抓住這個機會告訴寶寶,“媽媽每天收拾玩具、清理你的衣服會很累,會花很長時間,如果你不這樣做,媽媽就會有更多時間陪你玩。”這樣,寶寶慢慢地就會明白做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能給媽媽惹太多麻煩。你要知道哦,肌肉☆禁☆具有認知和記憶的的功能,寶寶的人生經驗、認知能力、創造能力等都取決於嬰幼兒時期用手構建的認知結構,處理得好,寶寶也會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