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假期帶娃去會友,這份社交指南請收好!

1

 孩子打不打招呼,都請自然輕鬆一點 

帶著娃見朋友,第一件事就是相互寒暄,佈置給小朋友的寒暄當然也是簡化版的,叫聲“阿姨好/叔叔好”就行。不過很多小朋友就是惜字如金,怎麼勸也不開口,而且越跟他說“快叫啊”小嘴就閉得越緊。OK三歲之前,就是這樣的,直到現在偶爾也會這樣,叫或不叫取決於他的心情,有時哪怕是已經比較熟悉的人,他會盯著看半天,好像有什麼心裡活動,但就是不肯叫出口。

雖然這樣的時刻是略尷尬的,但是理解小娃的社交意識就不會在意了。四歲前的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社交意識,但總的來說還是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社交意願,而對於禮儀,他們並沒有建立明確的因果聯繫,也就是他們還不能理解打不打招呼所關乎的人情、情面,他們叫或不叫,基本取決於他們是否願意在當下的情況聽從爸媽的要求。如果碰上心情好、或者所處的階段正好比較乖順不叛逆,那當然會叫啦。

然而,比起所謂的尷尬,最可怕是很多爸媽會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加上一句看似解釋的話:“這孩子就是內向/任性。”這句話有時是在推卸責任,為了讓朋友不認為是自己的教養問題;有時是為了給孩子一個開脫,讓朋友覺得孩子不是嘴笨。無論如何,這樣的話一出來,就打擊到孩子了。(之前我分享過《那天我流淚了,請你也別再給孩子貼標籤……》(點擊標題,直接查看),真不是隨便嚇唬大家,真實的經歷給了我刻骨銘心的記憶!)

其實孩子在惹了大人不高興時自己心裡是非常清楚的,這時他已經知道自己“闖禍”了,在接下來大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對他來說是影響深遠的。如果這時我們給出一個負面的評價、指責甚至只是一臉不滿意,這些都會烙在孩子的心頭,讓他們更加自卑和膽小,並且可能會連帶著討厭這件事。

說白了,讓一個還沒有社交意識的孩子打招呼,不過是大人自己的面子所在,也沒有哪個大人會和一個不到三四歲的小孩子計較,覺得沒有被叫一聲就沒面子了。

實操性建議

- 提前和娃兒溝通好:“一會我們要見到叔叔/阿姨,他們是媽媽的好朋友,你見到他們要叫一下好嗎,這樣他們會很高興噠。”

- 如果已經溝通過了,見了面卻還是緊閉雙口,也沒關係,提示到第三次時還不叫,可以由你代為叫一下“叔叔/阿姨好,我是XXX”,這樣也是很體面的。就此繞過的做法不是很可取,因為是在浪費了一個做示範的大好機會。

- 如果你實在很看中親朋好友的評價,覺得孩子沒有開口叫他們是不聽話的表現,得要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那你可以這樣說:“哦,我家寶貝比較慢熱,其實他放開了很熱情的。”之所以用“慢熱”這個詞,是因為“慢熱”更加中性,是在說某一個特點而不是性格,標籤感也沒有那麼重。當然最好還是不要在別人的面前去作任何關於孩子的評價,這多少都是有不尊重的感覺的。

2

別指望4歲之內的孩子和小夥伴玩得不需要大人在場

OK從兩歲開始我就經常帶著他去和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聚會,不過如果要寄希望于小夥伴們能夠一起玩得很嗨,媽媽團們盡可以爽爽地葛優癱或者天南地北地聊天,那就錯了。兩歲半之前的小娃兒還沒有社交意識,丟在一起玩,基本不會有合作、分工,只會有搶玩具、打鬧、找媽媽。

下面這張圖就是OK兩歲半時和另三個同齡小夥伴的聚會,最好的狀態也只不過是各玩各的沒有哭天喊地的找媽媽。

雖然到了現在三歲多這個年齡,社交能力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語言表述也清晰了很多,不過直到現在仍然不太能夠獨立和小夥伴玩上超過十分鐘,玩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我在場時不時照看一下。上週一個比他大三個月的小哥哥來家裡玩,他盛情地拿出小廚房過家家遊戲,這是他最近的最愛,原本還幻想著兩個小傢伙可以你做飯我吃飯,可還是每幾分鐘就起一次衝突,比如他們總是會相互模仿,一個要燒菜了,另一個也一定要燒,絕不願意等待,這就會面臨爭搶。他們還不太會主動協調,比如說:“不如這樣,你先玩這個,那個由我來做…”

但倆娃也會有甜蜜時刻,比如圖中的這會兒,他們燒好了菜,準備共進晚餐。

OK的性格不算是很硬的,他也不會一定要爭奪勝利,但有時候心裡實在想玩,就會尋求大人的幫忙,“哥哥不讓我玩”。言下之意,你能不能幫我說說。於是此時,我就得顧及一下,這個時候是鼓勵並且教會他和小夥伴溝通和商量的最好時機!

幼兒之間的交往,最初的是平行遊戲,就是在一起,但各玩各的。這之後才會發展到交互遊戲。一般來說,娃在兩歲半到三歲半這個階段,才會真的喜歡和玩伴一起玩,很多男孩要到4歲以後才會有好朋友。

另外還有些小朋友,最初喜歡看別人玩,自己不參與。這是他們先天性格所致,不是缺點問題。所以媽媽們不焦慮奧,對他們而言,即便只是看著也是一種參與。

實操性建議

- 如果寶寶還不到兩歲,或者語言能力還不是很強,帶娃出去會友最好是爸媽一同出動,這樣至少可以輪流管一下孩子,比如孩子鬧了,至少可以一個人在席另一個人帶娃出去轉悠一下,畢竟兩歲前的小娃是不會喜歡看著大人聊天的,總得有個人專門負責逗逗他。出門時多帶些玩具、小零食之類的,好在娃兒煩燥時舒緩一下。

- 如果寶寶超過兩歲了,但平時在家比較多,交際面比較窄,還有些小朋友比較害羞內向,爸媽還是要耐心一點,當是給小朋友多一次社交的機會,而不要一心盼著孩子可以自己玩。

- 如果一起玩的有一些年齡大些的孩子,也可能會帶動著小的一起玩下,但更要注意安全問題,因為孩子如果真的衝突起來下手真的沒輕沒重。無論如何爸媽都應該保持觀察,幫助娃兒進入小朋友的玩樂中,而不是推著他進入,如果娃兒表現出想黏著媽媽,一定讓他儘管黏著,或許本身平時的陪伴就比較缺,娃兒更希望用這個時間往親情的瓶子裡不斷注水呢。

3

娃在飯局上坐不住很正常,別太強求孩子

帶娃兒參加飯局也是件挺挑戰的事,即便對於有社交意識的三歲後的娃兒來說,什麼飯桌禮儀一類的都不是他世界裡的事,一桌的美食對於小吃貨來說可能會持續長一些時間的興奮感,但只要小肚子吃飽飽了,一旦覺得無聊了,分分鐘就要從餐椅上爬出來下座。

對於兩歲以下的小娃,他們還處在手部敏感期,探索欲望特別強,一落座就要把餐桌上的餐具、牙籤等,只要他所能觸及的所有東西都摸一遍,等上菜了,面前的菜也絕對逃不過他的小魔爪。所以通常小娃手臂可夠著活動半徑範圍內需要清空的,不能給他們任何下手的機會。

一桌的美食、爸媽的在場管不住沒有耐心的小娃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不要太強求他。

實操性建議

- 讓娃有參與感。飯局上如果大家會有相互敬酒,把娃兒加入進來,多給他敬敬酒(當然杯子裡是水或飲料),對於兩歲以上的娃兒會很受用,存在感大大增強。

- 自帶些小甜食(當然量是嚴格控制的,只是偶爾,並且小量),甜食會增加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把這些小甜食發給在坐的大人,和他一起吃,娃兒就不太會要離開座位。

- 捎上一些小繪本或者可以畫畫的餐墊,OK是很吃這套的,尤其是到了塗塗抹抹的年紀,他就很願意在餐墊上塗一下,然後很嗨。餐墊回頭用濕巾紙一擦就OK了,這種也蠻方便的的。

- 實在坐不住的時候,偶爾借助一下電子產品也是OK噠(當然是1歲半以後哈)。有時我帶著OK和朋友聚餐,如果一定要聊些什麼而OK實在坐不住,我就讓他玩會兒手機上的“cut the rope”,也算是益智時間啦,時間不會太長就沒問題。

- 帶上嬰兒車,如果碰上中午吃完飯可能正好是娃的午睡點,犯困的娃是最難伺候的,與其和他鬥爭,不如把他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