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教你破解寶寶哭鬧❗
上周我在《我的孩子在哭鬧,我知道怎麼處理,請收起你的好意!》中說到自己在飛機上碰到的一個不善安撫寶寶的爸爸,因為搞不定一直哭鬧的小娃顯得頗為狼狽。不少媽媽在評論區留言說自己也很害怕帶寶寶去公眾場合,最怕娃兒一哭起來沒完沒了,搞得全家人心慌意亂興致全無。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寶寶哭鬧的確是出門的一大障礙。而比寶寶無厘頭哭鬧更可怕的是爸媽不懂得如何安撫。娃哭了鬧了老半天,爸媽還在那著急得直蹬腳,這時應該一心只求“特異功能”能瞬間破解啼哭真相、要啥給啥吧。
要說“特異功能”,還真的是可以有。如何從寶寶的哭鬧聲中聽出是何種需求,困了是什麼樣的表情、需要安撫了是什麼樣的動作、餓了又是什麼樣的哭聲變化,這些都是有規律可尋,今天我就來仔細給大家說說。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過年了,爸媽們趕快修練一下這項技能,別再為了害怕小娃哭鬧搞得想走親訪友都要思量半天。
啼哭的寶寶不等於差勁的爸媽
我曾經在生完OK之後的頭幾個月裡把OK的哭鬧和我看護孩子的能力聯繫在了一起。我相信,這種感受對於90%以上的媽媽尤其是母乳媽媽來說都是一樣一樣的。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來源於自身激素,另一方面,更多的,來源於環境。例如OK一哭,我媽就立刻腦袋兒探到我房間門縫來了“怎麼了?” 充滿質疑和不安。再如,娃爸下班回來第一句問候就是“兒子今天有沒哭啊?”“沒哭啊?!老婆真厲害”(典型直男思路...)在種種的外界拴系下,只要娃兒的哭聲大能到讓周圍的人聽到,我就會有想要鎮壓的感覺,而越想鎮壓,就越失去和寶寶溝通的意願。
寶寶的哭鬧,我們不必“以身設想”。因為大人的思維定式,我們會覺得哭泣代表著傷心、難過、身心或者情感受到打擊,可其實對於寶寶而言,他們的啼哭原因非常單純,只是借由這種發聲音來表達“我餓了”、“我困了”、“我受夠了”、"我太熱了"。要記住,1歲前的小嬰兒啼哭談不上傷心難過,他們也不會用哭來操縱大人。
別著急止哭,聽一下寶寶在哭聲中“說”什麼
寶寶為什麼要哭?唯一能找到原因的方法,就是試著去聽清楚他在說什麼。
對,寶寶在會說話之前還沒法用我們的語言向我們說清楚他們意思,但他們的每一個動作、哼吱聲都是另一種語言在說話,所以要聽懂寶寶們的話,只有摸索、嘗試、總結,而這些經驗都需要借助於我們有穩定的情緒、用一些時間去觀察和記錄,就也就說明寶寶哭了我們別著急止哭,讓他適當地哭一會,才能有時間讓我們去觀察。當然,除了觀察寶寶哭的時候的表現,也要觀察哭了以後我們做了什麼樣的措施最終讓寶寶進入了舒服狀態,或是什麼樣的措施仍然沒有效果。
通常只要寶寶是在健康無病的狀態下,他們的哭聲一定會有一些訴求在裡面,例如他們會表達:
我餓了;我困了;我受到了過於強烈的刺激;我想換個新環境;我肚子疼(可能是腸脹氣);我不舒服了;我熱;我冷;我受夠了;我想要抱抱、拍拍。
所以這些訴求,都不是病痛,也不是內心的恐慌,即使爸媽在3-5分鐘的短時間內沒有回應,讓他哭一會兒,也不會造成對寶寶的心理傷害。
要知道,寶寶不知道、也不可能表達成人世界裡的那些感受,他們不會表達:
我生氣了;我很難過;我感到孤獨或寂寞;我覺得無聊;我想報復你;我想擾亂你的生活;我遭人遺棄了;我怕黑;我不喜歡自己的小床;我想當別人家的寶寶。
停下來聽一聽寶寶的哭聲,還有這些好處
1. 寶寶需要鍛煉開發他們的“嗓門”
如果爸媽們從寶寶開始說話後才注重教會他們表達技能,那就已經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時機了。表達能力的培養,從嬰兒最初用咕咕聲和哭聲和我們“交流溝通”時就已經開始了。如果爸媽們還在以“一天下來都不哭”為目標,或者一聽到寶寶哭就立刻抱起來把乳☆禁☆頭或者安撫奶嘴塞到他嘴裡,這麼做不僅是在抹殺寶寶的發聲能力,也是在遏制他們表達,這會減弱他們尋求幫助的能力。畢竟,寶寶的每一次哭喊聲都有包含著“我需要被滿足”的含義。
2. 我們需要培養寶寶自我安慰的能力
不論是嬰兒還是大人都有煩燥的時候,大人可以通過吃頓美食、跑個小步、做個按摩等方式來放鬆自己。但對於小嬰兒來說,顯然就很局限了,他們不能散步、也不能打開電視,他們唯一能夠使用的自我安慰的方式就是吸吮和哭鬧。
吸吮是自己安慰這好理解,那哭鬧也是自我安慰嗎?是的。啼哭也是一種抵禦外界刺激的方式,類似于我們常說的“煩死了,真想吼上兩嗓子”的意思,目的就是達到一種閉眼、關耳的與外界隔絕的狀態,所以寶寶累了的時候會哭鬧就是這個原因。
寶寶在疲倦時哭鬧,我們可以給他一定的空間,比如讓他按自己的意願哭上3-5分鐘,或許寶寶可以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並且平靜下來。當然這可不是想到一出是一出,如果寶寶已經習慣了被迅速安撫,那麼要培養他自我安撫的能力是需要慢慢過渡的,在寶寶剛開始哭鬧的時,不要著急干預,要不然會他就學不會自我安撫。
借助這張表格來打開觀察視窗
儘管知道了需要在寶寶啼哭的時候留出聆聽和觀察的時間,但當我們是新手爸媽的時候仍然可能在一開始的時候覺得無從入手,完全聽不出每次哭聲有何區別、也不知道如何去觀察到動作上的微小差別。
OK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有一陣子總是會在夜間兩點左右醒來哭,餵奶不要吃、喂水也不要,抱起要打挺、放床又掙扎,總之就是不明原因地就是要哭,有一次一直哭了一個來小時,讓我相當焦慮,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狀況。
為了尋找原因,我找來了《嬰語的秘密》這本書,作者特蕾西通過自己照看眾多嬰兒的豐富經驗,將她所觀察到的嬰兒啼哭行為列了一份清單,通過所有她觀察到的寶寶從頭到腳的表現記錄總結出了一張“寶寶肢體語言表”。
因為孩子夜啼的原因很多種也複雜,書裡的表格裡雖然沒有完全可以對照的上OK的情況,但借助這些細節描述,我感覺更從容了,因為在仔細觀察OK啼哭時的各種表現時,焦慮的心態不再是煎熬,已經轉化成一個“輸出”的心態——我記錄下OK的啼哭持續的總時長、間隔時長、睜眼還是閉眼、四肢的抽動動作、面部表情以及哭的聲音,這些都幫助我更好歸納OK哭鬧的種類,慢慢摸索,我逐漸找到了能應對的措施。所以把這張非常有實操性的表格推薦給大家,不一定能造搬到自家寶寶身上,但至少可以從中學習到一種歸納的思路。
當然特蕾西醫生也說了,解讀寶寶的哭聲幾乎需要動用你所有的感覺器官——你的耳朵、你的眼睛、你的手指、你的鼻子,當然更重要的是,要走心、過大腦,因為最後需要通過我們自己在腦子裡進行資訊的比對、整合所有的感受。當爸媽的永遠最瞭解自己的孩子。
小結
今天說的關於如何去聽懂寶寶的哭聲,其實在國外有個更專業的說法叫S.L.O.W策略,也就是S(Stop) 停下來;L(Listen)聽一聽寶寶的哭聲;O(Observe)看一看寶寶的肢體語言在說什麼;W(What’s up?)整合自己的所聞所見推斷出寶寶想要說什麼。
S.L.O.W策略是一個很不錯也容易上手的工具,有了這把工具,我們可以用更加舒緩的心態看待寶寶的哭鬧,也為我們累積起更多的“獨門秘笈”和親密關係,再也不用聽到寶寶哭就猛塞乳☆禁☆頭、到了公眾場所就犯難了,也算是咱們科學育兒的福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