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海爾:中國版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能走多遠
張瑞敏試圖在家電帝國之外打造另一艘“航空母艦”的計畫,或許會在COSMO身上實現。在剛剛結束的AWE2017(中國家電與消費電子博覽會)上,海爾展出了行業首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版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簡單的說,就是智慧製造的“作業系統”。這個系統至少部分實現了人們對於智慧製造的想像:從使用者下單、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到物流配送的所有環節——從消費者腦中一個概念到最終送到他們手上的產品——都可以在這個系統裡完成。
這個在2016年初即推出的智慧製造平臺COSMO,之所以在AWE上成為焦點,在於它如今已不僅僅是海爾內部的一個試驗品,而是成為了一個可以被廣泛應用於其他工業製造領域的平臺。“COSMO是在互聯工廠模式的核心基礎上,企業可以迅速複製海爾互聯工廠現有的成果,幫助企業快速向大規模定制轉型,並縮小了與其他先進國家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COSMO平臺運營總監汪洪濤表示。
COSMO或許是為中國參差不齊的製造業量身定制的一個平臺,它試圖最大限度滿足不同製造能力企業的差異化需求,讓他們能以儘量快的速度融入智慧製造體系。這有點類似於聯發科的晶片推出之後,極大地降低了手機製造行業的准入門檻。
在全球範圍內,智慧製造都處於一個探索階段,COSMO無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路徑選擇,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的評價則更為直接,“海爾的智慧製造探索,指明了新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思路。”這個系統的確也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背書,2017年2月它被寫入了國家《工業物聯網標準體系框架》。
智慧製造的中國路徑
目前,美國的GE和德國的西門子作為發達國家智慧製造的代表,已經開始探索開放共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分別推出了Predix、MindSphere平臺,來構建互聯網生態體系。作為處於智慧製造領域最前沿的國家,德國和美國各有其獨特的優勢。德國有強大的裝備製造業基礎,一直以來就代表著製造業的頂尖水準;而美國則擁有大量來自矽谷的軟體和互聯網公司,他們與傳統製造業的結合天然具備了智慧製造的基因。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中國雖然有龐大的製造業基礎,但在整體水準上與發達的工業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完成工業體系的升級換代,是一個需要事先想清楚的問題。
作為中國製造業的代表性企業,海爾對於中國製造業的能力是有較為清晰的理解的。作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中國未必擁有最頂級的技術,但毫無疑問擁有最完整的製造業生態,所以中國智慧製造的方向,從生態上下功夫或許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認為,“現在中國的企業在探索轉型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方向不清晰,包括手段,包括模式,非常不不清晰。我們這個COSMO平臺就是為所有企業在探索智慧製造轉型過程當中提出了一個落地的標準和指南。”海爾的思路是,建立一個具有普適性的生態系統,在其中集成各種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應用,從而完成智慧製造的中國式升級。可以說,COSMO系統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之下運營而生的。
對於發展水準參差不齊的中國製造業來說,COSMO的意義在於它可以為不同層級的企業提供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就像Windows適配不同電腦一樣。海爾的野心在於,它將來不僅僅是一家家電製造企業,而是一個智慧製造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或者說,成為“製造工廠的工廠”。
“在COSMO平臺上,目前已經有300多萬的資源,這些資源要圍繞我們用戶的多維度需求,生產各個環節,貢獻他們解決方案。” 陳錄城說。據海爾智慧自動化總監孫明介紹,在家博會上展示的互聯工廠生產線,“看起來是海爾做成的,但是背後是有20多家的資源共同參與到這條線的建設,軟體資源,硬體的,像機器人,中間紅色的機器人是來自美國的,白色的是來自瑞典的,這些機器人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靠什麼能夠把它們聚合在一起成為這條線,就靠COSMO平臺。
在海爾展出的基於COSMO設計的生產線中,一些頂級機器人技術被應用於其中,這些技術都是一些自願融入COSMO系統的公司提供的。“這個平臺沒有排他性,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進來做。” COSMO平臺運營總監汪洪濤說。他表示,包括像庫卡這樣的公司都可以進入到這個系統中來。作為世界機器人領域的頂級公司,庫卡於2016年被中國另一個家電巨頭美的收購。
“下一個時代”的企業
作為老牌製造業企業,海爾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這同時也成為一種“負擔”,人們很容易把海爾納入傳統製造業的範圍,從而為類似的企業貼上“過時”的標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海爾是“上一個時代”的企業,意指屬於他們的輝煌已經過去了。
現在看來,這個看法本身就已經“過時”了。在推出COSMO平臺之後,海爾無疑已經站在了在中國智慧製造的最前沿。德國工程院院士庫恩甚至認為,“海爾互聯工廠模式是全球工業領域的樣本”。實際上,海爾在智慧製造領域的突破並非一日之功,這仍仰仗于其深厚的製造業基礎,以及張瑞敏近年來不斷強調的創新意識。或許,對於研發COSMO這樣一套系統而言,再也沒有比海爾更好的試驗田了。在8家工廠完成“內測”之後,海爾才放心地把COSMO推向市場,亦即推向家電製造之外的更多領域。
目前按照平臺的運作已經構建瀋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滾筒、膠州空調、青島熱水器、FPA電機、青島模具和中央空調八個互聯工廠,實現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據海爾給出的資料,以膠州空調為例,高精度方面,實現新產品產品開發100%有使用者參與設計,定制占比10%以上;高效率方面,定單交付週期縮短50% 以上,效率提升50%。
”我們的核心是把互聯網工廠這麼多年探索的經驗轉化成軟體、方案,把它放在這個平臺上,把我們管理的經驗,建廠的經驗,把互聯網上這麼多年探索的經驗和方法放到平臺上對外服務,有的是軟體形式,有的是諮詢形式,有的可能是建工廠。“汪洪濤說。
他打了個比方,COSMO其實有點像淘寶,有很多商家在上面,淘寶是賣商家的產品,COSMO平臺是賣工業品,以及各種解決方案。
在通過自身工廠展示了“樣板間”的示範效應之後,COSMO平臺已對外開展社會化服務,目前已推廣到7大行業,如電子、船舶、紡織、裝備、建築、運輸、化工等,海爾計畫將在每個行業打造類似互聯工廠的樣板。
甚至一些國外競爭對手也慕名而來。一個土耳其的世界500強家電企業負責人到海爾拜訪後,感到非常的興奮,他們沒有想到家電工廠做得如此智慧化。目前,這家公司正在和海爾探討在羅馬尼亞建設智慧工廠的方案。
但對於向海外輸出智慧製造的解決方案,海爾還是保持了其一貫謹慎的作風。“目前我們一開始想從國內做,把國內做成熟了,慢慢往外輻射。但是有客戶我們也不能拒絕,該輸出的也要輸出。”汪洪濤表示。
其實,我們是德國、美國,還是中國的公司,對於智慧製造的探索和應用都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這意味著彼此都有機會在這個領域搶得先機,而智慧製造也必然會是未來國家間、企業間競爭的一個重要戰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連續三年將“中國製造2025”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並且在今年明確提出“把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足以顯示智慧製造在國家戰略中的突出地位。對於海爾這樣的公司來說,一次甚至比當年家電更重要的機遇,已經擺在眼前,它能否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企業,COSMO的成敗或許具有決定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