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30年 北京黃金地段最後的掛曆小店
北京西黃城根北街是一條不那麼寬敞的馬路,從名字可以看出,這是一條帶有歷史感的街道。靠近西四北大街的路口不遠處,也有一家極具歷史感的小商店隱藏在灰磚之中。這家“掛曆地圖動漫”,被很多老顧客稱為北京最後的掛曆小店。
【黃金地段”的掛曆小店】“
上世紀80年代初,金安光大爺開始在平安裡附近賣書,起名“京華書店”,順便也賣起掛曆。後來書不賣了,但掛曆還一直賣著。
不到30平方米的掛曆店被玻璃牆一分為二,一半賣掛曆,另一半賣些小文具和擺件。進門正對的牆上,掛著7本掛曆,有些是時政類作封面,還有1本人體畫掛曆,右側牆上,還掛著3本尺寸稍大的風景畫掛曆。“今年就剩這麼些掛曆了,基本上年前都賣完了。”
金大爺說,因為今年是雞年,所以印有“金雞報曉”等圖畫的掛曆很好賣。
金大爺估算,每年單賣掛曆能賣出不到1000本左右,如果再加上吊牌、日曆等其它類型,全年可以賣4000本左右。
這家“掛曆地圖動漫”位於二環內,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地段”。如今,西四地鐵站附近同等面積的店鋪,租金標價就在15000元。假設把金大爺店鋪租出去,全年下來,租金就要比賣掛曆收入高出10萬元。
為何這樣守了一家店30年,金大爺淡然講道,自從賣掛曆後也就沒想過幹點別的,“就是習慣了,而且很多老人有買掛曆的需要,就是服務老人。有些人跟我說‘你可千萬別不幹’,我也就隨著吧。現在賣掛曆也不掙錢,我就帶著賣點,有個營生。”
金大爺還堅持認為,自己的店就是京城“老字型大小”,代表的是一種民俗。
【從整車買到少人問津】
賣掛曆的30年來,金大爺自稱是在見證歷史。
剛開店的時候,“那時候每本掛曆賣10塊錢,雖然一個月工資也就30塊錢左右,很多人也來買。90年代前後,每年能賣一萬本。”
金大爺介紹,以前掛曆10多塊錢一本,到現在還是10多塊、20多塊、30多塊,“物價漲了,我也跟著漲吧,但也漲不了多少。今年掛曆就這個價,漲不上去。”
金大爺回憶,掛曆當紅時,更多的是單位集體來買掛曆,“都是一卡車那麼買,那一車好幾百本呢,都是送人用的。”
等到90年代後期至2000年左右,掛曆行業漸漸變得不再景氣。
買方漸少,也導致了掛曆印刷廠的變遷。
金大爺把掛曆印刷廠的變化總結成了三個時代。“最早的時候北京很多家在做掛曆,包括電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京華印刷廠和彩印廠等。第二階段就是個人做,有那麼三四家個體,掏了幾百萬做了一陣。第三個階段就是九幾年到2000年以後,都去外地做了,這些我都經歷過。”
剛開始賣掛曆時,金大爺可以直接去印刷廠取掛曆,而到現在,廣州、深圳的廠家只能通過快遞的形式發貨到北京。
收藏,也是掛曆購買者的一種需求,金大爺指著牆上掛著的山水畫掛曆說,“這都是藝術品,很多人買來也是為了收藏。年前賣得稍微貴一點,過了年價格會賣得低一些,一些人就趁著這時候買來收藏。”
除了掛曆市場的變化,金大爺總結說,掛曆封面題材上也在變化。從最開始的各地風光景色,到後來出現了汽車,“大美人”做封面的掛曆也曾風靡一時。直到現在,生肖類和花卉類封面的掛曆最好賣。
【客戶大都是上歲數的老主顧】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掛曆曾是新年和春節送禮的一項必備佳品。到現在,很多老人自己也保留著每年換掛曆的傳統。
金大爺的“客戶”都是老主顧,以前街坊鄰居買,後來部分鄰居搬家後,仍有人特意從遠處過來買,
“前兩年,還有一位86歲的大爺,特地從昌平打車過來,說要買掛曆。他說房子一百多平方米,所以想買點大的掛曆,我挺感動的。”
?金大爺說,平時也見年輕人來買掛曆,但也是為了送老人,來了就跟我說是自己媽媽讓買的。
為了更好地服務老年顧客,金大爺在店門的玻璃上貼著一個寫有自己電話的紙條,以防有人來買掛曆的時候金大爺不在。“很多人打電話第一句就是‘我從昌平趕來的’,能怎麼著,只能趕緊過來。”
金大爺認為,老人都有一個念想,每到過了一年,就琢磨該換個掛曆了。
此外,掛曆給老人提供了一種資訊需求。“檯曆上都寫著,冬天是幾九,夏天是幾伏。還有看病吃什麼藥,今天宜幹什麼,很多老人會看。”
在掛曆店裡,時間不是按照分鐘和天來計算,而是按“年”來算。對於離店的顧客,金大爺都會稍上一句“明年見”。
但事實是,很多老人沒有了“明年見”的機會。此前有結伴來的老人,到了今年獨自一人來買掛曆,“我問怎麼一個人來了,他就說老伴走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