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寶爸寶媽必看,寶寶發燒這麼處理!
病毒感染
會引起寶寶發燒因素大多以病毒感染為大宗(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少部分是細菌感染引起。2歲以下的孩子較易因病毒感染而發燒,發燒期間平均大約3~5天。若受到病毒感染,通常寶寶的活動力不會太差,可靠自體免疫力抵禦大部分病毒。以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如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皆經由呼吸道傳染,腸病毒主要以發燒、口腔潰瘍等症狀表現。
細菌感染
2歲以上的孩子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燒的比例較高,通常會活動力變差,食欲下降,也可能造成鼻竇炎、中耳炎、肺炎、尿道發炎等併發症,嚴重者可能造成生命徵象的不穩定。此時會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輕微的細菌感染有時可以自行痊癒。
環境因素
6個月以下的嬰兒,除了病毒與細菌感染,若周遭環境的溫度太高,由於此時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溫度而導致體溫升高。
施打疫苗
一般而言,接種疫苗引起的發燒反應大約在兩天內就會退燒,超過兩天才發燒可能就與疫苗無關。另外,有些活性減毒疫苗,例如:水痘、德國麻疹可能接種一周後才開始發燒,但這屬於良性發燒,大約3~5天就退燒,可以自行痊癒。
發燒的症狀
3歲以上的孩子能夠自己表達不舒服,3歲以下尚無表達能力的寶寶,可能會比較嗜睡、躁動、食欲不佳或活動力下降等,此時家長必須注意孩子是否身體不適。對嬰幼兒來說,發燒時血管收縮會造成血液迴圈較不佳,看起來蒼白、因此皮膚產生格子狀紋路,尤其末梢部位。若真的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發燒,在病程還沒結束時,仍有機會再次發燒。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式
越小的嬰兒越容易因為環境而升高體溫,稱為夏季熱,3歲後就能維持身體恒溫。當發現寶寶因太熱而升高體溫時,可先將衣服打開散熱,並佐以溫水擦拭身體,觀察10~15分鐘後再量體溫,並檢視是否有咳嗽、腸胃道等症狀。若有其他合併症狀即可能由感染造成,此時要特別留意。
量體溫的方式有很多種,耳溫槍是最方便的選擇,但由於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不盡相同,腋溫達到攝氏37.2度時可視為發燒,口溫則是攝氏37.5度,耳溫與肛溫對於發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要特別注意的是,6個月以下的寶寶,其耳道可能較細短狹窄,因為耳溫槍是以紅外線偵測溫度,進入耳道深處才能偵測到較精准的體溫,若使用一般的耳溫槍測量可能會有誤差。建議可以耳溫槍為主,再搭配肛溫計使用,但由於肛溫計可能會刺激肛門,較易造成腹瀉,儘量不要太頻繁使用。
就醫時機
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要先確認是否因衣物過多而升高體溫,並盡速就醫檢查。一般而言,3個月內的嬰兒發燒,可能有潛在病菌感染,因為此時剛出生不久,體內仍存有母體給予的抗體,足以抵抗外來病菌感染。若此時發現有發燒、食欲不佳等症狀,即可能受到較強力的病菌。3個月以上的孩子可觀察其活力與食欲,若沒有太大異狀,只是體溫偏高,可先居家觀察。
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有時候體溫太高會使身體不舒服,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但不建議積極退燒,因為有些孩子發燒時還是很有活力,不需頻繁使用退燒藥。由於發燒後會流汗,帶走身體水分,因此多補充溫開水、擦澡散熱即可。若退燒後。反之,若孩子依舊精神不佳、食不下嚥,建議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