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情迷廣州老建築——海珠古祠,流芳百世

據記載,古時的廣州南面臨江有“天字碼頭”,東起“大東門”,西至“西門口”,北至“小北門”;一條江三個城門構建了讓我們充滿記憶的廣州。民國初年為了修建馬路,城門成了殘垣的遺跡;而隨著新城區的擴建,那些每天路過的老建築也面臨被拆遷的命運。趁著記憶還溫熱,何不讓我們溫暖一下這些冰冷的老石磚?

【海珠望族】

古稱江南洲的海珠區位于廣州市珠江的南面,由珠江水系廣州河段前後航道所環繞,是四面環水的天然良壤,由於港口地理位置優越,加上當時官家行商的明文規定,這裡也是古代對外貿易的絕佳之處。

由於當年海外貿易鼎盛之時,許多人以此為業,發家致富,才得以修建祠堂,光宗耀祖。海珠區範圍內散佈著星羅棋佈的宗祠,這些宗祠或結構嚴謹、設計古樸;或施工精細、精雕細刻;或用料考究、名木名石;或色彩斑爛、鎏金鍍銀。幾百年來,它們經風沫雨,保存完好。

【百世習俗】

在現在許多年輕人心中,祠堂其實是一種肅嚴、頗具距離感的老建築。然而在以前,祠堂卻擔任著與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溝通的重要角色。

1、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是家族有重大事情商議,實施家規,以及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

2、 族人的婚喪嫁娶等家族重大事宜,有時候也會在這裡進行,熱熱鬧鬧的婚禮在肅嚴的祠堂舉辦,既表明這婚事是族人共慶的事情,也讓婚禮有了更多的意義。

3、 有時,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還在這裡上學。譬如廣州最有名的陳家祠,其實名為“陳氏書院”。

在廣州,幾乎每個姓氏、每個家族都有一個祠堂,祠堂就成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同姓人的相同的心靈歸屬的寄託物。遠走他方之時,還想著在祠堂有人牽掛自己,盼著自己早日歸來,衣錦還鄉。

【黃埔古祠】

海珠區最大的祠堂聚集地莫過於在黃埔古巷裡,雲隱祖馮家祠、羅氏宗祠、梁氏宗祠、主山馮公祠、胡氏宗祠、潮江胡公祠、化隆馮公祠等古祠林立,而整個古港也錯落著不同時代的建築,充滿當地民俗的復古味道。

1、 胡氏大宗祠

胡氏大宗祠是胡姓的始遷祖祠堂。胡姓祖籍福建崇安,其祖先到南雄保昌縣,南宋時從南雄珠璣巷遷到廣州濠畔街,後遷至黃埔村。

其中村裡人最引以為豪的人物,是胡姓中的胡旋澤。他是國際外交史上第一個身兼三國領事的外交官,曾先後被澳大利亞國封為男爵、被英國授予CMG三等寶星爵位。由於他的卓絕貢獻,人稱“黃埔先生”。

2、梁氏宗祠(人文歷史博物館)

建於清代,相傳用60年建成。是村中梁姓的祠堂。梁氏祠堂裝飾精緻,頭門硬山頂、灰塑龍船脊,臂脊飾高翹灰塑圓弧花飾,磚雕花卉紋飾隔窗,石雕花卉門墩。是黃埔村古祠中用料和手工最好的建築之一。現為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

年關將至,何不找個好天氣,一起到黃埔古港開啟“尋祠”之路?

聽說點贊的人過年會拿到更多紅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