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原來手機檢測LED檯燈是否護眼並不靠譜

一年一度的“315晚會”,總能讓一些奸商在曝光的瞬間無處遁形,成為眾矢之的。例如今年晚會中曝光的“氣墊門”事件,就讓偷工減料的鞋廠受到了懲罰。不過晚會中也出現了一些欠缺嚴謹的地方,例如用手機攝像頭就真的能夠準確測出一盞LED檯燈的頻閃是否傷害眼睛嗎?小編這就帶你一看究竟。

頻閃的由來

我們肉眼看到的檯燈都是一直保持光亮的,那麼所謂的頻閃又從何而來呢?這要回到我們初中的物理課堂上了。

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說明,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裡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也由於目前發電機的物理結構限制,決定了電壓的大小實際上是呈正弦波形,而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電流也成為了波形。

那麼燈泡使用電流,把電轉化成光,當電流變大的時候,燈泡就會變亮,電流變小的時候,光亮也隨之減小,這也就造成了所謂的“頻閃”。

我國的家用電力採用了220V 50Hz的交流電,大大小小的家用電器都以它作為電力的來源,在50Hz交流電下的燈泡,自然是以每秒50次的頻率進行閃爍。通常條件下,人眼的識別連貫圖像的速度是24幀/秒,也就是說燈泡閃爍頻率只要高於每秒24次,眼睛就開始分辨不出它的閃爍了,所以在我們肉眼看來,以每秒50次頻閃的燈泡都是“常亮”的。

但是對於一些較為敏感的眼睛,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感受到燈光的忽明忽暗從而導致瞳孔忽大忽小,讓控制瞳孔的肌肉無比疲累。

護眼燈的出現,就是盡可能控制燈光在閃爍中光亮變化的幅度,讓人肉眼看上去產生一種“無頻閃”的效果,同時減少眼部肌肉因為亮度頻繁變化而產生的疲勞,從而達到護眼的效果。護眼燈其實不是沒有頻閃,只是頻閃看不出來而已。

手機辯燈真的靠譜嗎?

而在“315晚會”現場上展示了用手機就可以檢測出一款打著“護眼”旗號LED檯燈頻閃是否合格這靠譜嗎?其實這只能算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土辦法,並不是經過檢驗的科學的辦法。

目前現在主流的手機攝像頭都採用了CMOS感測器,在成像的時候,CMOS感測器以逐行掃描的方式將光信號逐行記錄並傳輸到影像處理晶片,從第一行掃完後轉到第二行的時候會產生一個超級短暫的瞬間——手機在轉化和存儲,在這個瞬間實際上燈泡的亮度已經產生了變化。以此類推,記錄每行時亮度都不同,但光照亮度變化又是週期性的,所以就造成了最後圖像明暗紋理的現象。當然,發生這樣的現象還有一個必然條件,就是你的相機的快門速度要小於1/50s。

目前的智慧手機,預設的拍照軟體的快門時間是根據周圍環境的亮度自動設定的。很有可能在預設的情況下,快門時間超過1/50s,這樣一來就根本無法檢測LED燈泡是否頻閃得厲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手機拍照技術這麼先進,對於取景框中出現如此礙眼的明暗條紋手機廠商怎能容忍,他們會想方設法採用各種演算法去過濾掉這種條紋,即使在手動模式調低快門速度的時,這樣一來,也無法檢測LED燈泡是否頻閃得厲害。

因而,採用手機攝像頭來檢測一款LED檯燈是否護眼是很不靠譜的。至於什麼方法來檢測比較有效,目前還真沒什麼簡單有效的方法。如果有什麼手機廠商以此作為賣點宣傳,恐怕會令人笑掉大牙,不過後續加入完善這麼一個功能也未嘗不可。

結語

用手機檢測燈泡的“土辦法”終究是有它的局限性,其實購買合格的護眼燈其實也和選購手機一樣,可以根據參數進行評估,如色溫上可以選擇4000K到5000K接近自然光的範圍,品牌上可以選擇一些知名的廠商。最重要是擁有良好的用眼習慣,不然再好的護眼燈都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