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可以用任性的N+1種方式解鎖海牙
初見
《窮遊錦囊》如是說——
海牙原名為Des Gravenhage(意為“伯爵的藩籬”),位於荷蘭西部沿海,是南荷蘭省的省會城市,也是荷蘭的第三大城市。此外,海牙還是荷蘭中央政府所在地,議會、前女王王宮、政府機關、各國使館、國際法庭均位於此。市民中有很多外來移民,城市充滿了多元文化氣。
機緣巧合,小期會在兩個月內涉足了荷蘭的三大城市,較之預料中阿姆斯特丹的最大化自由、鹿特丹的求新求異,倒是海牙推翻了一些既定的想像。原以為會在各種“權力集結”下顯得高冷、刻板、拘束的一座城,全然不是。遇見的人、走過的店、吃過的餐館都讓人覺得特別自在,不刻意靠近,不刻意疏離,偶爾一句恰到好處的玩笑,一副雲淡風輕生活該有的樣子,隨心、隨性。
正因為海牙把貴族氣藏進了骨子裡,不輕易彰顯,加上它對於多元文化和人群的接納包容,這個看似“皇城根腳下”的城市意外有著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生活在這裡的人也特別的“好交流”,親切且無壓力的那種。於是,我們試著用“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任性方式,一步步走進海牙的身體內,試圖借這樣的串聯一窺它不張揚的深刻與美好。
#A Limited Exhibition
為一場期間限定的特展
? 海牙市立博物館(Gemeentemuseum Den Haag),由有著“現代建築之父”之稱的荷蘭建築設計師——亨裡克·彼圖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設計,於1931至1935年建成,而後一直作為博物館使用。
這裡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皮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作品,包括他最後的傑作《勝利之舞》(VictoryBoogie-Woogie)。除此之外,畢卡索、莫内、埃貢·席勒、康定斯基、弗蘭克·斯特拉等許多大師的作品在此都有收藏。
▲ 以裝飾藝術風格建造而成的海牙市立博物館(Gemeentemuseum Den Haag)
雖然海牙市立博物館擁有諸多世界頂級的典藏,而這一次我們的目標卻直指一場期間限定的特展《紀梵希——致奧黛麗的愛》。
HUBERT DE GIVENCHY
TO AUDERY WITH LOVE
據說,這是海牙市立博物館第二次舉辦有關紀梵希和奧黛麗·赫本的展覽了,上一次是在1988年,當時仍在世的赫本親自出席了開幕式。
從1953年開始,赫本和紀梵希的名字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直至40年後,赫本去世。赫本穿著紀梵希的設計出現在多部至今堪稱經典的電影中,比如《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龍鳳配》(Sabrina)、《甜姐兒》(Funny face)和《偷龍轉鳳》(How to Steal a Million)等等。
紀梵希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他和赫本間是“一種類似婚姻”(It was a kind of marriage)的關係。幾十年的世事浮沉,赫本的身邊人換了幾位,這位老友一直都沒變過。赫本的葬禮上,紀梵希是其中一位抬棺人。時間長河裡,一位傳世女神、一位時尚男神,因彼此的惺惺相惜、深厚默契而互相成就、日益深刻。這一切,都在這場展覽裡,在時裝和影像的交疊裡,在設計手稿和文字的詮釋下,鋪天蓋地卻又悄無聲息地流淌出來。
▲ 展覽的入口處
▲ 畫面 vs 現實
▲ 對彼此的話語
▲ 兩人的親密無間
▲ Time-tested Beauty
基於年代感的鋪陳,當天大多來看展覽的是年介50、60歲的中老年人,女士居多。和我們的敬仰感稍微不同的是,這裡仿佛是她們年少時一場憧憬的夢,也是她們一段共同的經歷和回憶。
Tips:展覽仍在進行中,會一直持續到2017年3月26日,捫心推薦。
#A Famous Painting
為戴珍珠耳環少女的一回眸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Het meisje met de parel),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這幅比八開紙大不了多少的油畫,是海牙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的鎮館之作。畫中的少女側身,轉頭凝望,眼神中的殷切和雙唇微啟仿佛一些話語已經到了嘴邊……荷蘭藝術評論家戈施耶德認為這是維梅爾最出色的作品,稱它為“北方的蒙娜麗莎”。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位於海牙的市中心,是17世紀的一個宮殿,初期被用作服務高級客人的住宅和酒店。現在,它已經成為頂級美術館,裡面收藏了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珍品,包含了800餘幅繪畫,50多件微縮模型,20多件雕塑和各種版畫、素描等。除了重量級的藏品,建於1633年至1644年的美術館本身也是荷蘭古典建築的經典案例。
從走進莫瑞泰斯那一刻就對自己說:做減法。
面對近千件的藝術作品,我並沒有囫圇吞棗的意願,既然只是為了個別一睹真容的到來,那麼就讓它們更值得。
於是,我拿著手裡的導覽冊徑直先走向三層的Room 15,找到心心念念已久的她,久久凝視。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維米爾(1665)
導覽耳機裡的中文介紹被我迴圈了2遍,試圖把後人對畫作的拆解都大致泛化成自己的感受,近距離觀察光影、色彩、筆觸等等細節的排布。隨後,我在這個展室中央設置的椅子坐下,約莫2米的距離,我繼續望向她,也留意著每一個為了她而前來的人,或獨自、或結伴,靠近、凝視、微笑、低語、合影,往來間有種心有靈犀的美好。
照片裡這位抱著baby的媽咪在畫前站了很久,真的很久,直到有位元女士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忙拍照。她說著感謝,把手機交給對方,隨即把寶寶微微舉起,帶著玩笑的口吻說道:"She is not impressed,haha!”
拍完照,這位媽媽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又停留了一會兒。
目睹一切發生的我忽然在想,或許,她,是在等?
等著寶寶醒來,等著懷裡和眼前這兩樣人生寶物的“第一眼”?
不得而知,但,覺得暖。
滿足了內心渴求的部分,隨後的逛館時間顯得輕鬆隨意起來。莫瑞泰斯整個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複合而龐大的藝術品,加上名作置於其中的搭配、輝映倒成了另一件值得觀察和品味的事。
▲ 畫與窗
▲ 拾級而上的金碧輝煌
▲ 看畫的“角度”
▲ 與窗外的Hofvijver的水相映襯
▲ Mauritshuis - 以皇家之名
#A Vintage Mixed Shop
為一間可以淘東西的小店
? BAR EN ZO是位於Zeeheldenkwartier街區的一間複合式小店,店主是一對戀人,Barro和Zoё是他和她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Zeeheldenkwartier是海牙一個藏龍臥虎的有趣的街區,在當地人裡很受歡迎。在這裡,你可以遇見風格各異的家居店、創意設計小店、藝術畫廊、別致的服裝店、紋身店、咖啡館、復古酒店等等。簡而言之,如果你希望有些與眾不同的收穫,Zeeheldenkwartier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來到Zeeheldenkwartier街區的時候已經是下午5點來鐘,在這個4點開始天黑,6點店鋪基本結束營業的季節和城市,我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BAR EN ZO位於Prins Hendrikstraat街103號,大玻璃窗裡形形色色的綠植透過室內黃色的光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推門而入,店裡只有一位客人,還有就是店主之一的Barro了。
這個身高幾近2米、曾經是運動員的大塊頭卻有著一份超級無敵細膩的喜好,就是打理綠植。店裡目所能及的,擺放的、懸掛的、大大小小的所有綠植都是他的作品,親手種植、培養和挑選搭配的容器來裝置。
而屬於他女友Zoё的“興趣販售區”則是種類各異的二手收集,瓷器、衣物、燭臺、配飾等等。可惜當天她不在店裡,沒有機會聽到一些淘貨的有趣故事。
店裡的那位客人是來買綠植的,在反復思忖挑選了許久後,終於相中一個懸掛式的。Barro用荷蘭語向她耐心地交代有關照顧的種種細節。對方離開後,Barro和我們暢談起來,他說,BAR EN ZO就是他生活的後花園,自己所有的愛都放在這裡了。聊到興起,還直接帶我們去參觀了他為了搗鼓植物,在店鋪小後院親手搭建的溫室。
談笑間讓Barro向我們推薦他的海牙私藏寶地,Barro不假思索地拿出了地圖圈圈畫畫,一個就是Zeeheldenkwartier街區的其他有趣的街角小店,還有一個就是海灘,但並不是已經成熟的席凡寧根海灘,而是整體靠南的一片,更原生、更少遊客。
Barro: “我喜歡海,它可以帶給我生活的切換。”
我:“嗯,我喜歡有海的城市,從市中心開車15分鐘內能到就更好了。”
Barro:“海牙可以!”
我們歡笑著結束了聊天,告別離開,也期待下次再來,可以專門在店裡喝杯咖啡坐上一陣,淘一個小物件、帶走一盆小綠植,和好客隨和的Barro扯扯家常,認識一下這次未遇見的Zoё。
▲ Barro在地圖上給我們“指點江山”
▲ BAR EN ZO為當地設計師朋友開闢的產品陳列區
▲ BAR EN ZO裡的有關街區的“關聯推薦”
▲ BAR EN ZO的menu,封面是Barro喜歡的各類植物
Zeeheldenkwartier街區的官網:http://zeeheldenkwartier.com
上面有這裡街區裡各種店鋪的分門別類和小介紹,如果預留給這裡的時間有限,可以通過網站先做個功課,有的放矢,畢竟太豐富了。
#A Lifestyle
為遇見一種生活方式
? Marlou,室內設計師、舊物控、二手市集的重度愛好者,一幢海牙百年老公寓的女主人。Matthijs是她的丈夫,在海牙的政府部門工作,非專業音樂人。
我們到訪的當天,只有Marlou在家,等候我們的光臨。
雖然是幢老房子,內部結構已經由Marlou夫婦親自操刀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比如循原始結構保留了二層排成行的許多扇門,也是第一眼令我非常費解的地方,家最門面的部分怎麼可以這麼“碎”?而其實,玄妙在其中。每扇門後的空間是打通的,從廚房、休閒室、餐廳、起居室到客廳、小工作室一氣呵成。任意推開一扇門,都可以在上述空間自在遊走。
不妨置身圖片感受一番,以下的空間已經按順序連結。
△ 廚房 ▼
△ Movie Room ▼
△ 餐廳(大木桌也是Marlou的工作臺)▼
△ 客廳 ▼
△ 客廳(另一個角度)▼
△ 小工作室
Marlou帶著滿心好奇的我們來了趟home tour,這個家裡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們被背後的故事一一串聯,經由Marlou娓娓道來。實在無法原景重現,只好挑選若干有溫度的東西來分享,期許你也可以收穫一份自己的保留回憶、封存時間的方式。
1. 二戰時期的成績單
這張已然斑駁的粉色小卡被放置在三層走廊的牆面上,低調地和兩支拐杖、一張舊照片和一副眼鏡構成了一組複合裝飾。Marlou主動把它挑出來,讓我們猜這是什麼。
看到school字眼的我們直覺說出了“成績單”,答案是對了,卻沒有料到,它竟來自1944年,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成績單的主人是Marlou的父親。
Marlou打開它,談笑著和我們一一確認父親的各科成績,不時還調侃一番。而我的腦海裡仿佛上映了一幕舊電影,看到了穿著白襯衫、格子短褲(帶背帶褲夾的那種)的小男生,把這張粉色的小卡小心收好,放進書包的畫面,亂世也遮掩不了這雙深綠瞳孔裡的光。
2. 手搖復古電影放映機
從專門設置了Movie Room這件事來看,電影這個興趣之于他們夫婦來說,很重要。除了懸掛的電視和專門配置的音響,最具存在感的必須是這個有著大大膠片圈的復古播放機了。它是Marlou在美國一個二手市集的“斬獲”,並且這不僅僅是個“裝飾”而已。
Marlou介紹說,它是可以使用的,人工手搖的方式。湊近一看,果真纏繞著一卷電影膠片。這一部片子從市集淘來的時候就在的。他們試著播放過,貌似還是部奇妙的性教育片,有趣了。
3. 手工自製CD架
年輕時組過樂隊,現在家裡還有專屬Music Studio的Matthijs一看就是“好樂之人”,滿牆的CD、滿地的黑膠則是夫婦二人長久以來的收藏,Marlou說,她最喜歡的音樂人是Damien Rice。
是的,Matthjis的父親正是一名郵差。
4. U2的手寫歌單
一個擅自訂和音樂有著不解之緣的我在踏進Matthijs的Music Studio的時候是興奮難抑的。電吉他、效果器、音箱、鍵盤、調音台、耳機……甚至地上閒散而亂做一團的接線都讓我欣喜,莫名的親切感。
最後,一張被裝裱掛在牆上的泛黃褪色的紙拔得了我內心喜愛榜單的頭籌。
它是一張80年代live演出時留下的手寫歌單,主人則是當時還沒聲名大噪的U2樂隊。這張歌單是演出結束後,Matthijs在現場的意外拾獲。
曾經也為歌手準備過Live的歌單,要知道,現在大都是列印版的了。(笑)
5. 滿滿當當的舊寶貝
二手市集還在逛著,好東西還在攢著,漸漸收集多了,Marlou也期待著分享和傳遞。於是,有了van oude dingen這個網站,它成了Marlou從全世界搜羅的二手好物的陳列櫥窗。德國的裝飾、捷克的沙發、法國的玩偶、日本的瓷器……還有荷蘭曾經家喻戶曉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燈飾品牌等等,它們的真身則都被安置在了公寓的一層。
其中一些因為Marlou室內設計師的工作屬性,會直接推薦給客人,其他就靜候緣分了。照片裡Marlou坐著的紫色沙發剛剛有了一位法國主人,它們馬上就要被打包,踏上回家的路。
無論是從家人那裡收穫祖傳的寶貝,還是去跳蚤市場、二手市集淘到那一眼萬年的不可錯過,又或者是去政府為了鼓勵大家充分回收再利用各類舊物而開設的Thrift Store裡碰到的運氣……之於Marlou,這樣的收集是童年時從媽媽那裡的一脈相承,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她熱愛這個過程、這份感覺,和住在舊物件裡的老靈魂一一相遇,她延續了物件們的下一段旅程,物件們則完整了她這一段無與倫比的人生。
從老公寓裡走出,未散盡的起床氣陽光一把抱住我們,眼前一片舒適的鵝蛋黃,暖暖的、軟軟的。
海牙就這樣慵懶地舒展開,迎接各式各樣可能的到來。
* 文中所有照片均由攝影師竇霄拍攝(weibo: @_豆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