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北宋汝瓷為何稱魁 ?

知道中國陶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宋瓷,知道宋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汝窯,千百年來汝窯為魁,不僅是個定論,而且將它推至神話。國內外的拍賣市場風雲際會,汝窯的出現廖若晨星。

(

北宋

)

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這件可愛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深居日本30餘年。說它可愛,是其大小僅一掌有餘,形擬葵花,胎薄釉厚,天青色中泛著淡淡的灰色,恰到好處的溫潤內斂,相視之下讓人心靜平和。 知道中國陶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宋瓷,知道宋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汝窯,千百年來汝窯為魁,不僅是個定論,而且將它推至神話。國內外的拍賣市場風雲際會,汝窯的出現廖若晨星,迄今為止僅有5件汝窯瓷器經由拍賣售出,最近一次是1992年紐約佳士得拍賣的一件汝窯小盤,8釐米大小,當時以154萬美元成交,創下了中國陶瓷拍賣的世界紀錄。

南宋人周煇在《清波雜誌》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南宋距離北宋時間很近,連南宋人都發出“近尤難得”的感歎,覺得汝窯珍罕,今天距離南宋已近千年,就更為難得了。現今全世界遺存的汝窯瓷器,有序可循的共79件,幾乎都為博物館典藏,僅有6件屬於私人收藏。窯址出土物,幾乎都為廢棄的殘件破片。 今年開春,香港蘇富比發佈公開新聞,將在春拍中拍賣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距離上一次汝窯瓷器出現於市場,整20年。汝窯因其稀少,所以每件都有清晰的來源出處,這在龐大的中國陶瓷大軍中,實屬特例,身份的顯貴可見一斑。

上世紀初,英國出現了一批愛好中國藝術的收藏家,他們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學者的部分角色。阿爾弗雷德·克拉克(AlfredClark)伉儷,便是其中代表。他們居住在英國伯克郡Fulmer,上世紀20至40年代搜集了不少中國藝術珍品。克拉克先生是英國東方陶瓷學會的成員,1935~1936年,東方陶瓷協會在倫敦舉辦展覽,他積極協助籌備,並慷慨借展約60件珍藏。阿爾弗雷德·克拉克夫婦的收藏直至克拉克先生1950年逝世才停止,瑞士“玫茵堂”的不少藏品都為阿爾弗雷德·克拉克夫婦的舊藏。大衛德爵士夫人在1992年的一個訪問中,當被問及其夫生前最仰慕的收藏時,她這樣答道:“我想是克拉克……我認為這是最佳的收藏之一。規模小,由兩個品位高致的人搜集……他們在樓上小房間裡,倚牆擺設展櫃以保存他們的宋代藏品……”

蘇富比將要拍賣的這件汝窯葵花洗與大英博物館所藏汝窯洗原為一對,同屬克拉克夫婦的收藏,1936年兩人將其中一件捐贈給大英博物館,另一件出現在1937年的法國展覽上。由此不難推測,這對汝窯小洗應在1936年前便成為克拉克家的收藏。1950年克拉克先生辭世後,其夫人一直珍藏著另一件汝窯小洗,直至1976年去世前數年才將其出售。極有可能她是賣給了倫敦本地的古董商,再轉賣至日本繭山龍泉堂。 “繭山龍泉堂”是日本戰前知名的古董店,一度與山中商會齊名。它的創始人繭山松太郎就是憑著一件宋代青瓷鬲式爐,奠定了日後成為日本經營中國龍泉青瓷古董大商家的地位,他也因此在日本開起了他的古董店。為了紀念在中國因淘到龍泉青瓷而發跡的歷史,他將自己的古董店以“龍泉”命名。繭山龍泉堂在得到這件汝窯葵花洗後,出售給現今的這位收藏家,並以雙重梧桐木盒包裝珍藏。

長久以來,西方對汝窯茫無所知。1915年,霍布森(R.L.Hobson)在其巨著《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中指出:“中國學者一致認為汝器韶雅,冠絕宋瓷,歐洲雖乏確知為汝窯之器,卻絕不能因此忽視它。”至1935~1936年,倫敦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展覽,展示由中國政府借出的汝瓷10件,歐洲人才初見神秘佳器之貌。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汝窯遺址,到底在哪兒不清楚,以前推測,可能在汝州轄區內,也就是河南的臨汝縣,直到1986年,才發現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窯址,並出土大量汝官窯器殘片。

在這期間,對汝窯的研究和統計從未停止過。1958年,G.St.G.M.Gompertz編列出31件海外藏汝瓷,此外中國政府曾送展10件參加1935~1936年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1987年上海博物館館長汪慶正等統計,全世界共計65件汝官窯器,並隨後于1991年更新至69件。不過這兩份清單所列部分品名如今不再認定為汝窯官瓷。2009年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國際交流特別展圖錄中,出川哲朗匯總輯列70件汝窯青瓷,並刊載每一件器物之流傳、尺寸及配圖。

汝窯稀珍,因其燒造時間極短,這是學者們的普遍認識,但沒有確切時間定論。一種說法認為,約從元祐元年(1086)開始,至崇寧五年(1106)結束,約有20年時間;另有一說是汝窯燒造時間略長,但不離哲宗、徽宗兩朝。靖康二年,女真南侵中原,北宋衰亡,汴京失守,汝州同告陷沒,汝窯不久即淪為民窯。南宋偏安,缺乏好的瓷器。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有一段記載說,紹興二十一年十月,宋高宗趙構去了清河郡王張俊家,張俊進奉汝瓷16件。 汝瓷聞名遐邇,真品卻難得一見,文人只好東抄西抄,穿鑿附會,讓古物更顯玄秘。有言其釉近“天青雨過時”之色,又傳瑪瑙入釉。到明朝時候,缺乏汝窯範本,儘管景德鎮有仿官窯、哥窯之品,卻不見有仿汝窯的。到清雍正時期,開始仿汝瓷。雍正七年(1729),內務府活計清檔列各式汝窯筆洗31件,或有鐫文,珍存在可能來自日本的洋漆箱中。上有刻文的汝瓷,與現存臺北“故宮(微博)(微博)”的藏品吻合。雍正十年(1732),《江西通志》禦旨燒造瓷品清單,記錄景德鎮有“銅骨無紋汝釉,仿宋器貓食盤人面洗色澤”以及“銅骨魚子紋汝釉,仿內發宋器色澤”兩類仿汝窯器。

乾隆對汝瓷更是喜愛有加,賦詩詠贊,命宮中匠人鐫文于器,致使汝瓷名氣更勝從前。傳世汝瓷中,至少20件刻有其禦題詩。當時對汝窯的認識自然是不如今天,乾隆皇帝也時有錯認,他更是誤將先父在位時仿汝器以為是宋時真品,不過這也足見雍正時期的燒瓷技術爐火純青。 上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中國陶瓷的拍賣市場一直是宋瓷獨佔鰲頭,清三代的瓷器過百萬元者屈指可數。時至今日,局面翻轉,過億元的琺瑯彩瓷器在幾十年前不過幾十萬元而已。蘇富比中國陶瓷及藝術品部國際主管仇國仕告訴我:“宋瓷的價錢不是上不去,你看1992年賣出154萬美元,已經是很貴了。以金字塔模式來說,普通的宋瓷,出土的非常多,但是沒人要。有來源,真的好的,這麼多年來,也就數得出的幾件,官窯的棒槌瓶,建窯黑釉的茶碗,一兩個磁州窯的梅瓶,宋瓷到塔尖的數量非常稀少,而明清官窯精品相對宋瓷數量是多的。如果有好的宋瓷出現,價錢絕對好。”

14年拍賣市場環境並不好的情況下,香港蘇富比對這件汝窯估價定在6000~8000萬港元。“這個價錢你買不到一件最好的明清官窯,卻能買到一件頂級的宋瓷。我認為這個價錢一點都不貴。”仇國仕說。其實在仇國仕看來,宋瓷收藏不是便宜與貴的問題,也不是大小問題,更多是能反映一個人的品位與審美。明清官窯瓷器,已經由當時的統治者進行過篩選,幫你建立起好與壞的標準,可是宋瓷除了汝窯和官窯是為了皇家製作,其他窯口的都需要靠自己的審美去挑選。仇國仕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建窯,你可以去香港荷李活道隨便挑一個,不會超過5萬港元。去年我們倫敦春拍,也是建窯的碗,80多萬英鎊成交,因為這個是最好的。” 實際上,這些年又陸續有不少汝窯面世,由於沒有記錄,也沒有出土報告,鑒定起來非常困難,社會上僅有極少數人能夠認知。而寶豐清涼寺與張公巷出土的汝窯瓷片與傳世汝窯器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也許在若干年後,能有科學的辦法解釋這些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