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瘋子!》:不寒而慄的故事和結局
早年幾個小夥伴一起看完《飛躍瘋人院》後,聊到如果我們自己被當成瘋子關進精神病院,該如何證明自己不瘋,又有什麼辦法能逃出來?最後大家都沉默了,並沒有討論出結果。細思恐極,一致認為這可能比和正常人一起關在監獄更讓人無法忍受。
這樣的故事先被拍成了話劇《你好,瘋子!》,接著又改編成同名電影。近幾年話劇改編電影開始流行起來,《夏洛特煩惱》和《驢得水》口碑和票房雙贏,也正是得益於它們的話劇基因,話劇局限於舞臺格局不大,但勝在扎實的劇本和演員出色的表演。而通過這兩部作品的成功看來,話劇要比小說更容易轉化成電影,編劇不用做太大的改動就能得到讓觀眾認可並滿意的故事。
這一次也不例外,沒看過話劇的觀眾,看電影《你好,瘋子!》會有更好的觀感,對故事的完全陌生能更強烈的感知到電影的驚悚和懸疑元素。七個正常人,被關在一間形似廢棄倉庫的精神病院,每餐只給一份飯、一份藥,拒絕吃飯可以,拒絕吃藥會被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逃出去成了七個人的唯一訴求。
這樣的故事看似簡單,實則能夠帶給觀眾多重懸念,他們為什麼要被關進精神病院?為什麼會選擇七個不同職業的人?要怎樣才能從這裡離開?觀眾的這些疑問,同時也成為了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動力,鏡頭始終聚焦在這七個人身上,不厭其煩的表現他們所做的嘗試,看似滑稽卻順理成章。首先他們想到的是在監控鏡頭下證明自己是正常人,他們做了一系列如睡覺、一見鍾情、駕車等即興表演,他們想到去做集體有秩序的行為,唱歌、跳舞,還表演了一段兒千手觀音。這部分非常有趣,七個人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他們的各種集體行為看似很有合理性,也不斷引來觀眾笑場,但在精神病院裡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幾輪表演過後,觀眾也不由產生了疑惑,到底他們是不是精神病?至此,電影傳遞給觀眾的懸念由最開始的“這幾個正常人怎麼才能離開這裡”,又加上了一個“他們是不是精神病還真難說,接著往下看,看他們能幹出什麼事情來”,這很像是一道要解出來兩個答案的幾何題,導演把求解的任務拋給了觀眾,同時隨著劇情的推進,再一個個的增加條件,讓觀眾不斷的推翻已經下的結論再重新開始,這時觀眾其實已經不知不覺被帶入劇情,成為了七個人中的某一個,電影具有極強的代入感。
正如前面所說,話劇改編成電影不太可能成為遍佈特效的大片,《你好,瘋子!》的場景基本局限在這間破敗的倉庫裡,和盲人的聽覺更敏銳同理,在極簡的場景和有限的道具下,觀眾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到演員身上,而僅有的八個演員,則回饋給觀眾教科書級的表演,七個“精神病患者”演技始終線上,對不同身份角色有非常精准的刻畫,隨著劇情推進,也完成了從正常到不正常、從禮貌到動粗、再到最後歸於平靜的自然、流暢的切換,水到渠成毫不突兀,特別是廢舊倉庫冰冷、了無生機,除了緊鎖的大門,所有的窗子、陽臺,通向的都是懸崖峭壁。發現自己無法離開之後,他們幾個把憤怒、焦灼、沮喪、絕望等種種情緒都表現出來,精准且富有層次感,是今年看過的電影中最棒的群戲。
電影另外一大看點,是在這種極度環境下展現出來的人性寫真。這種套路並不陌生,在電影中曾反復出現,比如《泰坦尼克號》在生死關頭不同的人做出的抉擇,又比如《黑暗騎士》中,小丑策劃的兩艘船的人誰先按下炸彈按鈕。《你好,瘋子!》更是玩到盡,留給七個人的不是一次抉擇,而是在密閉的空間下,每拋出一個條件,就要讓他們重新選擇一次。最初是七個人嘗試想辦法離開,他們表現的文明又團結;接著當發現無法離開之後,其中有人開始暴露出獸性的一面,甚至開始享受這一切;接著又拋出七個人中只有一個是精神病的條件,只要找出來那個人其他人就可以離開。至此我感覺電影推向了高☆禁☆潮,人性貪婪、自私的一面充分展露出來,七個人開始站隊、互相傷害、教師、律師、醫生……不但扒掉體面的外衣,還要扒的體無完膚,所有的諷刺和批判集中爆發,給觀眾帶來波瀾壯闊的戰慄,同時也不由問自己,如果換做是我,又會怎樣?
電影就這樣層層遞進,被推到了這個自以為高☆禁☆潮的高☆禁☆潮,最後選出了精神病者,大鐵門徐徐打開,明媚的陽光直射進來,六個人緩緩走出去,在模糊的背影中感覺塵埃落定,電影也該接近尾聲,之後才發現迎來真正的高☆禁☆潮,這個高☆禁☆潮是影片的結局,一個意想不到、非常合理的逆天反轉,同時在長達幾分鐘的長鏡頭裡,讓我領略到其中某一個演員絕贊的演技,當我寫下這段文字時,還忍不住想拍手稱讚。《你好,瘋子!》的演員表現上無可挑剔,劇情邏輯上無懈可擊,懸疑和驚悚元素保持到最後。很高興觀眾開年就能迎來這部佳作,我們會牢牢記住這部電影,以及電影中無法遺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