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刀》:歷史課本沒有告訴過你這場戰爭的真相
對於國產電影來說,在歷史範疇內,戰爭片很難拍出新意。而各種抗日“神劇”也讓觀眾對其審美疲勞,國產戰爭片似乎走進了死胡同,近年除了《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兩部大製作外,大銀幕上鮮見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作品。而剛剛上映的《鋼刀》,似乎為這個題材開闢了新的創作方法。
《鋼刀》由阿甘編劇、執導,何潤東、李東學、夏梓桐領銜主演。影片的歷史背景是“西路軍”在祁連山下遭馬步芳軍圍剿而全軍覆沒,西路軍在河西走廊的慘敗是革命歷史上一次鮮為人知的失利,沒有被搬上歷史課本,也極少見諸螢幕,這使得影片對於觀眾來說完全未知,充滿新鮮感。這讓《鋼刀》從根本上有別於一般的戰爭片,沒有為人熟知的歷史,也沒有明晰的是非界限,完全跳脫出國產戰爭片即走主旋律的思維慣性,這是難得一見的既有戰爭元素、又完全擺脫主旋律標籤的電影。看過之後才明白,影片介紹中,類型標籤為動作、劇情的原因。跳脫出主旋律的窠臼,讓這部電影在敘事上有了更大的空間,可以更加注重故事性和人性的挖掘,相依為命的兄弟二人,在命運的捉弄下,幾番離合,最後殊途同歸,跌宕起伏、高☆禁☆潮☆禁☆迭☆禁☆起。
很多導演拍戰爭片喜歡著眼戰爭本身,最後只呈現了畫面,抓不住人心。戰爭是由人組成的,受影響的也還是人,這就是為什麼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儘管只講營救一個大兵的故事,卻深入人心、被影迷奉為經典。我們無法還原一場真實的戰爭,那還不如通過其他的角度,來揭示戰爭的殘酷和對人的影響。這一點《鋼刀》做的非常好,影片寥寥幾場戰役,多數時間用來鋪陳兄弟情和人物關係,卻帶來了比戰爭場面更大的力道。戰爭拆散了兄弟,泯滅了人性,兩個人再度重逢,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戰爭讓本就堅強的王炳生變得偏激且暴力,也把娘娘腔的陳鐵金鍛造成鐵骨錚錚的漢子。除了改變人,還要逼人做選擇。兄弟二人分屬國共兩個對立陣營,在相愛相殺的過程中,每次重逢都是一次重新抉擇的機會,這幾場戲是對角色內心的深度刻畫,也讓何潤東和李東學兩位演員發揮出極好的演技。
阿甘是我很熟悉的一位導演,3D剛剛登陸影院,他就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拍出了3D《唐吉可德》,這是一個有想法又敢於創新的導演,所以,當黑白紅三色的《鋼刀》出現在大銀幕上,我其實一點也不意外,這是在畫面上謀求創新,和有別于傳統主旋律的故事一樣,成為影片極具特色的一個符號。黑白色調配以素描漫畫的形式,為戰爭主題賦予低沉、陰暗的氛圍,而大刀上的紅纓、奮力搏殺中的鮮血,又以原本的鮮紅色呈現,分外醒目、觸目驚心,讓人難以忘懷。這種風格化的畫面,其實稱得上是戰爭片的新嘗試,也為同題材電影以後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思路,也能讓人更加看清戰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