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這樣吃最北京:蘿蔔賽梨唻,辣了來換
北京冬儲大白菜的景象不知道是怎麼會引起全國人民的關注的,可能是因為某篇中學課文的緣故。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北京人過冬的兩件大事,一件是囤煤餅,另一件就是拉著三輪車、板車到菜站去裝大白菜。裝回來以後把表皮水汽放放幹,緊接著,就是一棵棵的摞到牆角根去,摞到窗臺上去,挨挨擠擠,有的頭朝外有的頭朝裡,等等不一,碼實了,最後蓋上氊子。
一家子大大小小吭哧吭哧呼著白氣幹完這些事,都是笑融融的,一點兒不覺著吃力。小孩子也不會去想,整個冬天和春天的大部分時間,餐桌上都要炒白菜熬白菜拌白菜醃白菜白菜餃子蘿蔔白菜白菜蘿蔔的循環往復,相反的是,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並不會對白菜感到厭煩。
說它是情懷也好,必需也罷,在現在這個已經不需要儲存過冬蔬菜的年代,你偶然間岔進一條胡同裡去,還是會在人家的水泥牆邊、窗臺上發現大白菜的影子。人家的飯桌上總還是會有一碗蘸著冬天味道的熬白菜,裡面有時候會飄著蝦皮,更多的時候只是清湯寡水的一碗。大白菜洗乾淨了三下五除二的破成幾塊,就上鍋煮,一直煮爛乎了放上鹽巴就上桌開吃,那吃的是津津有味不帶摻假的!其中又數用豬油渣熬出來的白菜是最香的,下點麵條進去,濃糊糊的一鍋,那種色香味是真真實實的抓撓著腸胃的,和情懷倒沒多大關係。不信,試試?
冰糖葫蘆
大部分老作家寫北京的吃,回顧北京的吃,都寫的是秋冬天的吃食,好像秋冬天和北京最搭。也是,四季分明的北方,春秋時節美則美矣,然而太過短暫,轉瞬不過十來天的樣子,還來不及翻出來春天秋天的衣服,已經進入了燜燥的夏天、酷寒的冬天。夏天呢每天打蒲扇乘涼尚且顧不過來,在吃上面,就隨意許多。不像冬天,雖然身上穿的鼓鼓囊囊的,行動也不利索,也沒啥新鮮蔬菜,但是,一顆胃卻是隨時蠢蠢欲動的饞著,尋思著怎麼指揮手做些好吃的出來。這些好吃的還簡直不要太多,一個冬天都吃不過來,什麼羊肉啦,鹵煮啦,烤肉啦,都正得季。
冰糖葫蘆能在這些熱乎乎香噴噴的吃食裡脫穎而出絕非偶然,晶亮亮的糖稀趁著果子的顏色更加鮮豔,外面凍上的一層冰,映襯著冰雪琉璃的北京城,誰看見不喜歡呢?更別提那酸酸甜甜的滋味,果子被凍得硬了些,卻也不是磕牙的硬,吃進去,酸甜中帶著一點冰渣子的激靈.......
誰能想像得出沒有冰糖葫蘆的北京冬天呢?
銅鍋涮肉
不等第一場雪下下來,北京人已經把自家的銅鍋找出來,洗去積年的灰垢,買好木炭,等不及的準備吃涮肉了。
外地人可能會奇怪,說得這麼鼎鼎有名的銅鍋涮肉怎麼就是清湯寡水的那麼一鍋呢。就只見到薑片和蔥花飄在一鍋清清白白的水上,也看不出這水裡有什麼秘方和玄機,就這樣白涮能吃出個啥?北京人笑笑,把切的薄如紙、近乎透明而不散的羊肉片放到鍋裡上下涮幾下,撈出來蘸一下碟,一口一卷,不帶解釋,吃得叫一個怡然自得,讓你也忍不住了,拿起筷子有樣學樣的涮起來了,不過且慢,如果蘸碟沒有照著北京人的調法,你最多也就能吃到一個原汁原味沒有膻味的羊肉而已,須得配上韭菜花、醬豆腐,用清水泄開芝麻醬,再來上點香菜蔥花擺成的蘸碟,才能體驗到這種北京冬日美食的飛升感。吃飽喝足意猶未盡,摸著滾圓的肚子,你才總算明白愛侃的北京人在吃涮肉這事上怎麼這麼“文靜”,這麼不解釋。“原來如此啊。”你意味深長的打個飽嗝,至於怎麼原來怎麼如此,你也像北京人似的,笑笑,並不解釋。反正,涮肉就得這麼吃!
烤白薯
南方人第一次在北京買烤白薯總有點猶豫,因為按照他們的理解,烤白薯沒有烤紅薯好吃,南方滿大街極少有烤白薯的,白薯拿來煮著吃還行,烤著不是浪費嗎?又不好吃。這北京人怎麼就不能烤個紅薯,非要烤白薯呢?猶猶豫豫的買好了,拿到手上一掰開,呵,這黃澄澄燦燦亮蜜糯糯的樣子,不就是咱的紅薯嗎?可是不,北京人就管它叫烤白薯,無論白瓤紅瓤一律叫它烤白薯!
冬天的街頭,到處是這樣的烤白薯攤,說是攤,其實就是一個隻容一個鐵桶的架子車,桶邊上掛著火鉗、手套,最最不能少的還是一桿秤。烤白薯大概是唯一還保存著古老稱量方式的營生了,不論個,都是論兩賣。每次看到小販拎起秤桿,都下意識的覺得錢包一緊:想當年,烤白薯雖然是平民飲食,可價錢卻是比糖葫蘆貴出許多的。但是一個冬天,不吃一個烤白薯,怎麼算是冬天呢?
除了烤白薯,還有烤饅頭,烤白薯大多是在街上買,烤饅頭,就都是在家現成做的。那時候,人家取暖靠生爐子,這個爐子不但要暖屋,還要在上面解決一家人一天的飲食,一天的熱水。三餐即畢,爐沿上,還常常烤著大白饅頭。一屋子的饅頭香氣,繚繞在寫作業的人的周邊、在主婦們忙碌的身影邊、在下班回來的人的鼻尖上,可是比紅樓夢裡的暖香冷香更加誘人的啊!
鹵煮火燒
吃鹵煮沒有季節限定,但是在冬天裡,守著一碗熱乎乎鹵煮,來一二兩蘸飽汁料的火燒,吃出一身熱汗,似乎是更應景的。
臘八蒜、臘八粥
臘八蒜主要吃的是泡蒜的醋,蘸餃子吃。泡成綠色的蒜要麼就是一口餃子一瓣蒜的吃,要麼就是拿來燒肥腸、肚肺。
羊蠍子
給羊脊樑骨起這麼一個想要嚇唬人的名字,人沒嚇跑多少,倒是把老饕招來不少。吃一次羊蠍子鍋,你會忍不住想要多瞭解北京的飲食文化,就連一開始不敢嘗試的鹵煮和炒肝,你都想去嘗試一下了。羊蠍子的魅力,真是莫名其妙啊。
炙子烤肉
把“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改一下,改為“一吃炙子烤肉,眼中的北京就成了北平”,也未為不可。
疙瘩湯、撥魚兒
撥魚兒和疙瘩湯還不是一種,撥魚兒更細緻一些,真的能撥出一條條大頭魚的形狀來。
凍柿子
北京人家歷來愛種柿子樹,無論是皇親貴戚宮牆高立的大宅院裡頭,還是尋常百姓人家的磚牆小院,都播撒著柿子樹“事事如意”的好意頭。
冬季,北方的樹都成了煙樹,看不出品種來,唯有柿子樹,高高的掛著果子,灰黃灰黃的,絕不會與其他樹混為一體。把柿子摘下來放在窗沿外邊,第二天從被窩裡爬出來,把柿子摸到手裡,凍得硬硬的外殼仿若老農長滿厚繭的手掌,感覺得到下麵的肉質。在果皮上破一個洞,撮嘴一吸,那一果子清涼的蜜啊,就是叫醒老北京人比鬧鐘還靈的一種味道。
餛飩、餃子
冬至日吃餃子、餛飩,是幾乎全國人民的的習慣。北京人還喜歡吃上點醬豬蹄、鹵鵝掌,與走步相關的食物,寓意從此開始步步高升進新一年裡去。
蘿蔔
《故都風物》裡有這樣的一節:“掌燈不久,大家正在說話兒的時候,第一個吸引人的聲音,是在小西北風兒的夜裡,一聲:“蘿蔔,賽梨啊,辣了換來!”
這一句蘿蔔賽梨的叫賣,和“換取燈”一樣,早已經成為了只在書本上出現的老北京市聲,連在前門大街的模仿秀裡也不會有了。但這種賽梨的蘿蔔,現在還有,名字叫心裡美。紅心綠皮,削皮當水果吃,不辣不澀,不但賽梨,在切絲、用糖醋和香油拌合以後,又能抵過一道菜去。
糖瓜、關東糖
糖瓜和關東糖本來是祭灶的物件,目的是蜜住了灶王爺的嘴,請他“上天言好事,下地報平安”。灶王爺到底被蜜住了沒有,不好說,反正祭灶儀式以後,糖瓜關東糖不是落入了小貓的嘴裡,就是裝進了小孩子的口袋。雖說沒什麼可吃的,但是在玩遊戲的間隙,摸出一顆來放到嘴裡,還是能饞到小夥伴的。按說這種散糖每家都要備著,鄰居左近買糖瓜幾乎也都是從一個店裡,但是,自己口袋裡的就是沒有別人口袋裡的香,非要換著吃,才津津有味。
豆麵丸子湯
和豆汁兒焦圈一樣,是北京老人喜歡的早餐,不過味道沒有豆汁那麼刺激,溫和甚至趨於無味,是用豆麵和粉條團成丸子做成的素湯。心靜的日子,不妨去找這麼一碗喝喝,體會一下鹵煮、烤串、涮肉陽剛豪氣之外的另一面北京吃食的清淡古雅。
北京的好吃的純靠“撞”,像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好吃好喝一頓就丟開隨緣吧,再去撞另一家。如果一味的存著去尋的心思,恐怕只會“遂迷,不復得路”了。特別,是在這樣的霧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