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為啥讓孩子學外語?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一提到讓孩子學外語,家長們關注的問題或許都是:應該從幾歲開始學?應該送孩子去什麼培訓班?應該給孩子買哪些繪本、參考書…… 不知不覺,學外語的目的便和所有學科一樣,是為了在考試中拿到更高的分,更好的名次。
團長倒是想問,難道學外語的意義真的只是這樣?是不是很少有家長清楚地認識到,學外語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
語言影響思維,多學一門外語,是為了讓孩子能有多一種思維和角度認識世界。這才應該是讓孩子學外語的真正意義。
中文的字詞常常會讓人聯想到對應的形象,在漢語寫作中,也向來是強調詞彙的優雅,結構的對仗工整,畫面的美感;然而英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直接,是讓人用最簡單的方式把話說清楚。所以才常有中國人含蓄,美國人直接的說法。要是能讓孩子吸收不同的思維方式,多一種角度看世界豈不是更好?
到底為什麼要讓孩子學外語
有許多語言學家都研究過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係,而研究結果都無一例外地表明了語言深刻地影響著思維方式。
*語言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
團長想先給大家介紹這樣幾個實驗:
實驗一:一位語言學家在斯坦福大學做演講的時候曾做過一個調查,她讓聽眾閉著眼睛指出北方,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準確指出,雖然這些聽眾都是傑出的學者,有些人甚至已經在這間屋子聽了40多年的演講。她在許多地方都重複了這一實驗,比如哈佛、倫敦、莫斯科和北京,結果都一樣。但是在澳大利亞北部,一個叫做波姆普勞的原住民小部落裡,一位5歲的小女孩卻準確指出了北方。這是因為她使用的語言——庫塔語裡,沒有“左”“右”這類描述相對空間位置的詞,而只有“東”“西”“南”“北”這類描述絕對位置的詞,所以使用具有類似特點的語言的人,能夠在陌生環境中迅速地辨認方向。
實驗二:讓德國人和西班牙人用形容詞來描述對“鑰匙”的感覺,多數德國人選擇的是:堅硬的,有力的,強悍的;而多數西班牙人選擇的是:小的,閃爍的,可愛的……因為名詞“鑰匙”在德語中屬於陽性,在西班牙語中屬於陰性。
除此以外,還有更直接的實驗證明了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教的一位教授名叫Lera Bordisky,是當前研究“語言”和“認知思維”關係裡最有影響力的學者,曾獲得美國心理學協會授予傑出科學家稱號,分量十足。在和很多中國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她發現了中文和英語在描述時間上有一個非常細微,卻很有意思的差別。比如,當我們在說起月份的時候,常常是說“上一個月”“下個月”,描述時間傾向於用“縱向”的方式。然而,在英語中的描述卻是“last month(前一個月)”,“next month”(後一個月),英語的描述傾向於“橫向”的方式。
接著,她還做了幾個實驗。
實驗一:讓中國人和美國人分別對月份排序。她發現美國人會不由自主的“從左到右” 排列月份,中國人則習慣性的“從上到下” 排列月份。
實驗二:讓中國人和美國人快速說出螢幕上的兩個月份哪個更早,結果非常有意思。當月份被縱向排列時,中國人的準確率更高,而橫向排列時,美國的準確率更高。這些實驗都非常直觀地證明了,語言的使用習慣,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習慣。
*思維方式可以隨著語言而改變:
如果你覺得這只是個例和偶然,那麼接著看看她的另外一個實驗吧。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直接讓說英語的人,用中文的方式認知月份的先後順序,比如:“October is above November(十月在十一月的上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後,再讓這些說英語的人排列月份,他們竟然像中國人一樣,開始“縱向”地排列月份。到最後,她不禁也開始驚歎語言的力量,語言習慣的改變竟然讓思維習慣也跟著改變了!這也是為什麼,當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老師們總會強調希望孩子去看英文的原版圖書,因為那才是說英語人的思維。
不同的思維碰撞,將給孩子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文化與整個世界。
怎樣給孩子外語啟蒙
有些家長怕孩子連漢語都沒有學會,小小年紀就學英語是否會導致語言混亂,思維混淆?可是實際上,每個嬰兒剛生下來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但這種能力在6-12個月的時候急劇下降。在一歲以前,如果孩子沒有聽過某種語言的發音,在一歲時他很可能就喪失了分辨這種語言發音中微妙差別的能力。當然,通過後天的訓練,還是可能重拾這種能力的,但是年齡越大,重拾這種能力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不少家長可能會在孩子還沒出生便為他們播放英文歌等各類英語音訊,希望能讓孩子從小便有英文語感,卻發現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互動。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不同的年齡段也是有講究的。
0-1歲應該如何學?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有個英語純正的人每天和孩子互動。所以在雙語家庭,或許父母根本不需要愁這個問題,只不過,這個條件很難做到。
那麼,家長們可以按照以下程式給孩子啟蒙:
● 有一定標準語音的“有效輸入”,保持孩子對標準英語語音的敏感度:
“有效輸入”的意思其實是為了保證孩子和家長的互動。除了家長自己用英文與孩子溝通,點讀也是一種“有效輸入”。因為點讀雖然借助了電子產品發聲,但仍是一種父母與嬰兒的互動,而且是能產生“指示性”資訊的一種有效互動。嬰兒在點讀過程中,很容易就能把語音和所指示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了。
一歲以前,用點讀筆配合掛圖,作一定量的指物訓練是非常有好處的,特別是“動物”、“交通工具”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孩子日常能見到的事物,能讓孩子把“語音”、“平面圖形”和“真實事物”聯繫在一起,無論是在語言啟蒙還是在認知上,都是很有益處的。
● 積累一定的詞彙量,為下一步英語繪本親子閱讀打下基礎:“指物訓練”在學語言的初期(不管是什麼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嬰兒一歲以前,所有父母都會抱著孩子到處看到處指:“這是狗,這是貓,這是冰箱……通過這種互動,幫孩子積累起最初的詞彙量,學習英語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父母英語比較好,可以直接自己說給孩子聽,也可以經常在大幅掛圖上指指點點,讓孩子在一歲以前就積累起一定的英語詞彙量,為一歲開始的英語繪本親子閱讀,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 讓孩子對英語產生一定興趣,將來對英語交流不排斥:為什麼很多孩子二歲三歲左右再開始英語啟蒙會對英語非常排斥呢?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能聽懂很多中文,但是卻一點也聽不懂英語。英語學習對孩子來說,變成一種負擔,而不是樂趣。一歲以前如果能積累一定詞彙量,孩子很會願意配合父母做英語的指物訓練,因為正確的指物會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傳統意義上的放大量的英語兒歌“磨耳朵”對嬰兒學語言説明並不大。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互動,如果父母自己水準有限,但又希望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英語環境,不妨試一下點讀筆+大幅掛圖的方式和孩子互動。
1歲以上:英語親子閱讀經過了0-1歲積累初始詞彙量的方法,1歲以後,便可以和孩子進行英語親子閱讀了。英語親子閱讀最關鍵的是什麼?選書!選擇與孩子認知能力相匹配的繪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無論你給孩子選擇什麼類型的繪本,都應該遵循這樣幾個原則:
● 押韻、節奏感強;
● 多感官刺激:立體書、觸摸書都是非常好的低幼繪本表現形式。即使已經看過五十遍,每個“機關”都瞭若指掌,孩子下次看到了,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去翻這些書的“機關”。這對提高孩子對英文繪本的興趣大有幫助。另外有一些書,講到花香的時候,印的花真的有香味,這種多感觀刺激對幼兒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 圖文關係對應比較強:一旦圖文對應了,父母需要做的解釋都很少了,孩子很容易就明白文章說的是什麼了。
● 優先選擇大師作品: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她的作品經過很多孩子的檢驗,且畫風、內容有其獨到之處。讀英文繪本並不完全是為了學英語,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另外,還有一些家長會擔心,自己英語口語不好,發音不標準,能給孩子讀繪本嗎。其實這個問題真的是多慮的。英語好不好,關鍵看用詞措句的能力,而不是語音,原版英文繪本裡的用詞措句,都是非常地道的,從小接觸這些優質的英文材料,可以最大可能地在孩子小時候就使英語語法“內化”,而不是長大再來死記硬背,而且口音的修正可以日後通過聽大量的優質音訊來實現。
2+:看原版動畫片2歲以上就可以開始看動畫片了,選動畫片比起選繪本就別那麼講究,因為會動會出聲的電視,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比起繪本來,也沒有那麼多動畫片可以選。 剛開始,選動畫片的原則是:情節簡單,方便孩子理解;動作緩慢,太快的動作很晃眼,對孩子的視力不好;能與繪本或兒歌配套更好。
3+:進行系統的訓練有了前期的積累,孩子對於英語自然會產生興趣,再進行學習也就相對輕鬆了。如果孩子和家長們只把語言放在工具的地位上,或許會忽視很多語言背後的細節,比如介詞、雙關,而這些不是刻意學出來的,是在一個實實在在的本土外語環境中真切感受到的,比如原版繪本,比如原版電影。所以,家長從小讓孩子以最原汁原味的方式接觸英語,也是為了捕捉語言的同時接觸原版的思維,慢慢地,他們自己便會自然地體會到兩種語言,在他思考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不同作用。
只有這樣,語言,才有語言真正的意義——“語言,是説明人們進行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