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長還是補短?45年,跟蹤5000名孩子的調查結果
團長最近在《自然》雜誌上讀到了一項有意思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歷時45年,從1971開始,跟蹤了5000名天才孩子,研究他們的成長軌跡,這也是史上最長的一次關於天才孩子的調查。
這項跟蹤調查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和范德堡大學發起,研究小組名為:SMPY,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數學能力超群兒童研究),由三位核心成員——美國頂尖教育科學家組成。
他們從1971年開始,跟蹤了5000名天才孩子,尤其是那些在數學邏輯上Top 1%, 0.1%甚至0.01%的孩子。
如今,這群曾經的天才孩子中不乏科學家,財富500強公司的CEO, 億萬富翁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到了青年、中年就漸漸泯然眾人。
他們的調查資料顯示:相比于順其自然,讓這些孩子跳級,給予針對性的培養,可以加快他們的進步。他們對跳過一級的兒童和同樣聰明但未跳級的對照組進行的比較顯示,前者獲得博士學位或專利的可能性比後者高出60%,同時在STEM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的可能性是後者的兩倍多。
當然,跳級並非唯一的選擇。SMPY研究人員表示,即便是輕微的干預,比如讓這些孩子接受更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挖掘他們的最大潛力,也會對他們產生顯而易見的影響。
從這些研究中他們得出結論,都屬於“天才”類型的孩子們,後天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家長和老師的説明,要靠後天的針對性培養。“智力並不能解釋人們之間的所有差異。動機、個性因素、努力程度和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而由此延伸而來的問題是,就連“天才”兒童都需要後天的針對性培養,那麼普通的孩子們又應該如何培養,家長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長處及短處呢?這份調查報告或許能給家長們一些啟發。
應該"揚"孩子的長處,還是補孩子的短處?
孩子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要靠後天的針對性培養,需要家長和老師的説明。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簡單,由此延伸出的另一個問題卻讓團長醍醐灌頂:即使是天才孩子,發揮他們的最大潛能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説明。那麼,在培養普通孩子的時候,究竟是應該花精力多發揚他們的長處,還是去彌補他們的短處與不足呢?
可能家長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揚長避短”,可現實中大家卻容易不知不覺地進入一個誤區。在日常中,我們或許會遇見這樣的情況:正因為有些孩子很優秀,反而讓家長和老師們放鬆了對他們的注意力,而去關注那些不那麼優秀的孩子。
還有不少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的不足會讓他們失去優勢,所以讓孩子的長處放任自流,拼命為他們彌補短處。
團長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明明想像力很好,寫作也很棒,但是數學卻一直在拖後腿,所以家長認為孩子的寫作、閱讀能力都不需要刻意練習,而是拼命地給孩子報奧數班,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數學水準。久而久之,不堪重負的孩子甚至連優秀的寫作能力都被消磨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或許忽略了一個問題。不如先試著想想:孩子們眼中的牛人是不是都有明顯的特點呢?或許是辯論高手,或者是運動小達人,或者是數學很厲害……他們當然都有自己的短板,然而,僅僅是這些閃光點,已經讓他們成為了班級的超級明星了!
孩子自信的來源永遠是他們的長處,容易取得成就的領域一定也是自己的所長。所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更應該去關注、發揚他們的長處呢?一旦長處被認可,他們獲得自信以後,這時再說補不足的問題,那也相對容易了。
團長知道,大家一定又要迷茫了,孩子的天賦到底應該怎樣發掘,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的長處可能還不是很明顯。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更仔細地觀察以外,團長倒覺得還有一個直接的辦法,那就是從自己和另一半身上去尋找。遺傳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
空間認知能力可能成為成功的突破口
在這份報告裡,團長還發現了另一個有意思的內容。科學家們在這份研究調查中,也對一項容易被家長們忽視的能力做了研究——空間能力。
1976 年,這個小組開始測試研究物件團隊的空間能力,即理解和記憶物體之間空間關係的能力。
空間能力測試包括匹配相同物體的不同角度呈像;確定某個物體截面,估計不同形狀的瓶子的水平面。他們很好奇,空間能力是否能比其他能力更好地預測青少年的未來成就。
這些研究物件在他們 18、23、33、48 歲時傳回的實驗資料證實了研究小組的預感。那些實驗資料也與其他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吻合。
“我認為這可能是已知的最大的未被開發的人類潛能”,研究成員說:“那些數學和語言能力並沒有過於突出,但空間能力出色的孩子往往能成為工程師,建築師和醫生。然而我所認識的招生主任沒有一個看重空間能力,空間能力在基礎的評估中也被普遍忽視。”
這些發現也表明空間能力在創造力和技術創新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比如上圖,你的孩子是否能輕鬆地想像出物體的不同切面?他們是否正好有這方面的潛力,卻一直被忽略呢?
可以通過這些方法激勵孩子:
這些針對孩子們做了45年追蹤調查的科學家在公佈報告的同時,也給出了一些讓孩子既能取得成就,又能過得快樂的建議:
● 讓孩子體驗更加多樣化的生活;
● 當孩子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或者天賦時,儘量提供機會培養和開發他們;
● 注重同時培養孩子的智力和情感;
● 説明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要及時表揚他們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團長曾經也為大家分享過這一方法:到底該誇孩子聰明還是誇努力?實驗結果令人震驚! )
● 鼓勵孩子敢於嘗試並接受失敗,學會從失敗中學習;
● 避免給孩子貼上“天才”標籤,這容易導致情緒負擔;
● 多與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需求:聰明的孩子經常需要更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額外的支持或者按自己節奏學習的自由;
● 測試孩子的能力:幫助發現潛在的問題,如閱讀困難症、多動症或者社交和情緒問題。
在這些方法的幫助下,拋棄讓孩子變得完美的想法吧,畢竟,就算是擔心他們的短板會影響分數與考試,也不過是十幾年的事情,然而你永遠不知道他們的長處在將來會發揮多麼大的潛力。對他們的興趣給予更多的重視,讓他們盡情發揮長處,或許孩子與小天才的距離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