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這個9歲男孩的漫畫洗清了“離婚”的罪|視點

最近幾天,王寶強離婚的事件毫無疑問變成了流量擔當,滿螢幕的同情、憤怒、討伐……幾乎所有人都變成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大家當然也沒有忘記兩個無辜的孩子,這樣的“災難現場”,無論結果如何,都難免讓孩子受到影響。

當大家都在揣測著這場離婚的真相,挖掘著其中的蛛絲馬跡,等待著圍觀結果的時候,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定已經敏感地察覺到了即將迎來的破裂。作為旁觀者,我們也許無意去揪出這件事中隱藏的種種,卻都為著在這極其不美好的事件中的孩子擔憂。

“離婚”這件事一定是萬惡的?難道永遠只能傷害孩子稚嫩的心,帶來家庭破裂的後果?

離婚並不一定意味著家庭破裂

印尼一個9歲的孩子創作了一組漫畫,畫出了他眼中爸媽離婚後的生活,其中看不到暴戾與憤怒,卻以純真的看法感動了無數人。

▼我叫Azka,下面你看到的是一個破碎家庭的故事。

▼爸爸媽媽相遇並相愛了,他們渴望有一個寶寶。

▼於是,我出生了,他們給我取名AzKA。

▼我們擁有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我6歲之前,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 後來,爸爸媽媽開始為了各種各樣的事情爭吵,最終他們決定分開。

▼他們把一切事實都告訴了我,讓我不用擔心,並且我也不需要在他們中選擇跟隨著誰生活。

▼我還是呆在原來的房子裡,我發現爸爸比以前更有趣,所以我經常要他陪我。

▼我的媽媽住在離家很近的地方,她幾乎每天都會來看我。

▼他們不再因為一些小事吵架,我們一起去逛超市、去海外度假。

▼我每天都跟爸爸睡在一起,因為我害怕僵屍,但是爸爸很強壯可以保護我。

▼媽媽也總是過來照顧我。

▼很多人問,在這樣一個破碎的家庭中生活,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可實際上這個家庭並沒有破碎,他們雖然不是夫妻了,但還是我的爸爸和媽媽。

▼ 我很享受這樣的生活,而且他們再也不爭吵了。

▼人們問我是否希望他們複合,我說“不”。因為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

▼只要能感受到父母雙方的愛,這並不一個破碎的家庭。

▼媽媽我愛你!

▼爸爸我愛你!

▼我很開心!

▼你們依然是最好的父母!

再看你們的“精靈王子”奧蘭多和米蘭達·可兒,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曾譜寫了一段佳話,不過這段婚姻最終只維持了三年。剛分手時,外界流言四起,劈腿出櫃戴綠帽子一樣沒少。

但是即便如此,兩人從來沒有在公眾場合彼此中傷過一句,更別說什麼撕逼大戰了。離婚後的兩個人依舊會定期團聚,帶著兒子一起出遊,仍然可以挽手說笑,彼此問候一下生活近況。不會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大打出手,而是和平的共同擁有。

離婚對成長的影響可能並非“離婚”本身造成

儘管離婚這件事讓人難以接受,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實中日益上漲的離婚率。分分合合的父母太多,有人活成了竇靖童的率真與個性,也有人變得愈發小心翼翼,留下心理陰影。

除開父母雙方放不下的心結與怨氣,離婚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並非由父母分開本身造成。發展心理學家裘蒂斯哈裡斯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研究表明許多離婚後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報告其實問題出在這些方面:

不是離婚的問題,而是“搬家了”的問題

大部分夫妻離婚後都得經歷搬家這麼一遭,不是你走就是我走,或者因為家庭收入下降必須搬離。而搬遷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大部分是負面的。

其原因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同輩群體的作用相當重要,搬家很容易造成孩子脫離原有的穩定的朋輩關係,而建立新的朋輩群體對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壓力源,特別是對男孩子,當時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男孩子在搬家後都面臨著被新群體排擠的問題,77%的孩子在搬家後出現多種行為問題。

不是離婚的問題,而是錢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研究指出,過半單親母親面臨收入下降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今社會仍然無法避免,並且隨著撫養孩子成本逐年提高,這項任務更加是單人難以承受的。而社會地位的變化同樣影響著孩子的朋輩群體,即使不搬家,孩子在固有群體中的地位狀況也會發生變化,這一影響在女孩子身上尤為突出。

總而言之,搬家對男孩兒影響較大,而收入下降對女孩兒影響較大,這兩者只是離婚通常會引發的兩個變故,跟離婚本身關係不大。

如果離婚不能避免 請讓傷害降到最低

生活中永遠有10%的事情是我們所無法掌控的。離婚應該算是其中一件,但是如何把這件事處理的得體,卻是可以掌控的。

在親密關係理論中,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心理學家建立過許多種模型,其中的雙親應激模式認為,兒童的心理成長,主要取決於他接受到的養育品質而非數量。早在父母離異之前,家庭裡面通常已經被各種各樣的衝突和矛盾所充斥,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會選擇暫時壓制下衝突。兒童就已經明顯表現出諸多適應問題。

在這種模型下面,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問題,被認為和父母的衝突和矛盾聯繫更加緊密,而父母是否離婚,則更多是一個表像。

一旦離婚不能避免,家長們應該考慮不是“為了孩子到底要不要離婚”,而是“如何讓傷害降到最低。”

儘量對孩子坦白

坦誠地告訴孩子,父母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這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兩個人能夠在所有的事情上保持意見一致。坦誠地告訴孩子與另一方爭吵後自己的不開心,但是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責駡另一方。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次爭吵使我感到很累,有些失望。”但是你不可以說:“你爸爸很不講理,他使我很累。”如果可以,你這樣說會對孩子有幫助:“爸爸有他的看法,那也是為了我們好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能同意。”這就是在孩子面前給予另一方肯定。

絕不把痛苦歸咎于另一方或孩子

無論你有什麼情緒或者痛苦,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一方,更不要說這些問題是孩子的錯,或者是孩子引起的,就算是說笑都不可以。你可以對孩子說:“事情與你(孩子)完全無關。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完全跟以前一樣,絕對沒有改變。”

假如孩子漸漸長大,能夠與你像朋友般傾談內心的感受,你可以把內心的一份情緒帶出來與孩子談談。前面說過的原則必須遵守(不批評另一方),若不能做到這點,則不應與孩子談論。

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父母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改變

假如父母雙方都能按照上述的做法,在衝突爭吵的過程中與孩子保持溝通,孩子心中雖然難受,但是會感到父母懂得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便會減少製造問題,也會減少對自己的責怪。更重要的是,當父母願意與孩子探討內心的感受時,孩子也會願意對父母坦白說出內心的感受,並且接受父母在談話中的引導。

如果父母的感情關係繼續惡化,直至發展到需要分居或離婚的地步,有了上述的親子關係,孩子的心理困擾可以維持而不再惡化。當分居與離婚已成定局,父母都分別能夠與孩子建立一個更緊密的關係,互相支持。

這樣,除了在整個過程中父母分別用語言去給孩子保證,他們對孩子的愛仍和以前一樣,無論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這份愛,在實際的接觸相處裡,孩子會真正感受到這點。這種情況下,他們內心雖然有份惋惜、無奈,但是,由於仍享有父母的愛和支持,仍然可以繼續成長。

與孩子同住及見面的權利

分居或離婚所引起的問題之一是哪一方擁有孩子的撫養權,而另一方獲得探視孩子的權利。很多失敗的婚姻關係都以憎恨、報復的心態結束,往往以孩子作為傷害對方的工具。這是完全漠視無辜的孩子,無視身為父母的責任了。

對於已經分居或離婚的夫妻,最好保持這樣的一個心態:“雖然離婚了,但我應該做點事來減少帶給孩子的傷害。另一方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孩子希望多與爸爸/媽媽見面,我應該盡可能地滿足他這個願望。”用這個態度,儘量從符合環境條件和照顧孩子需要的角度去與另一方就什麼時間、每次多長時間見孩子最好等方面達成協議。

保證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已經分居或離婚的夫妻仍然是孩子的父母,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父母有責任與孩子在一起,孩子亦有權與父母在一起,所以,應該安排一些時間三個人在一起。三人在一起並不代表夫妻聚合,而是父母與孩子團聚。

最重要的是,三人在一起的全部時間裡,都應該保持和諧愉快的氣氛。假如不能的話,不安排三人聚會比爭吵緊張的三人聚會更好,因為沒有三人聚會,孩子尚可保有一個憧憬,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孩子連憧憬都沒有了,因而會感到絕望。

已經分居或離婚的父母,兩人之間雖然已沒有夫妻的關係,但是在見面時仍然可以憑對方的兩個身份而給予尊重:對方是一個人;對方是自己心愛的孩子的爸爸/媽媽。

再婚引起的一些情況

父母的位置在孩子心中高於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夠替代。所以,正確處理再婚伴侶與孩子關係的方法是:

不要逼孩子稱呼新的伴侶為“爸爸”或“媽媽”,可以用“阿姨”或者“叔叔”等稱呼代之,以此來表示對已分手伴侶的尊重。這樣,孩子的內心會有良好的感覺,心態亦會更穩定。如果可能,可以讓帶著新伴侶、孩子和已分手的伴侶相聚,讓孩子看到四個人之間的和諧和接受,孩子便會更安心了。

這些做起來不容易,甚至會很難,然而當事情已經變得無法掌控,這或許是家長對於孩子能做的最好努力。家庭破裂無疑將給孩子帶來一萬點傷害,但這傷害並不單純是由離婚本身造成,而更多地來源於處在怨氣中無法釋懷的家長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