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小升初過後,大多數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是這個

暑假已經過半,經過了煎熬的小升初考試、劃片……孩子們最終將進入哪所學校早已塵埃落定。然而,這不過是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不少孩子在暑假已經開始奔走在補習班中,在擔心開學落後于其他孩子的同時,也希望能進入更好的班級。

不過,在家長們都關注著孩子學習的同時,還有一個問題更值得家長們警惕:“初二現象”,據說絕大多數家長都會遇到。甚至,還有一些家長表示,“初二現象”已經提前到來,在初一就開始顯現了!

此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針對全國六省一市的2萬餘個初中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多數初二家長無論在親子關係上還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採取適宜的方式來應對子女的變化。

小貼士 “初二現象”

初二學生在身體上多數開始進入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心理上也處於發展的劇變期,充滿成熟與幼稚、獨立意向與生活經驗不足等複雜的矛盾;學習上處於明顯的分化期,學習負擔加重,學習內容逐漸深化和抽象。因此,學界常常稱之為“初二現象”。

孩子還願意和你談心嗎?

“本來很聽話的孩子,突然就難管起來,跟他交待事情得到的回應都是沉默,根本沒法溝通,父子之間好像一下子陌生了起來。”張先生無奈地說,兒子原本是個乖小孩,到了初二卻變得“油鹽不進”,這讓他有些難以接受。

多數孩子不願和父母談心:

與兒童期相比,初中生與父母的相處時間逐漸減少,並很少對父母袒露心跡,轉而與同伴交往密切。調查發現,多數家長不能對親子關係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

在親子關係方面,初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的資料明顯高於初一。

從家長的反應來看,當子女慢慢獨立從而逐漸減弱對家長的依賴時,各年級家長選擇“感到欣慰”的比例均在60.00%左右,但“感到欣慰”的家長在初二階段比例最低,而感到“有點失落”的家長在初二階段比例最高。與小學相比,感覺親子關係“變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二階段明顯下降。

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進入初二以後,18.50%的家長感到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6.33%的家長感到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有些學生開始反駁、頂撞老師、家長,越不讓做的事越要對著幹;有些學生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甚至有鬧事等行為,自然影響到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10.41%的家長感受到了猶如“針尖對麥芒”的衝突(初一8.47%,初二10.41%,初三9.01%)。這些資料表明,初二時父母體會到了親子關係的變化,但未能及時進行有效調適。

建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給予有的放矢的關心,切不可通過偷看日記等方式瞭解孩子;家長可以嘗試著不去嘮叨孩子,在孩子不求助時靜觀其變,當孩子求助時適時引導;想瞭解孩子,一個不錯的辦法是瞭解孩子喜歡的音樂、書籍、電影等。

關注孩子的心理還是學習?初二矛盾凸顯

和小學相對輕鬆的學習不同,進入初中以後,學習難度加大,這也難免讓家長們更為憂心。在將來的中考、高考壓力面前,家長都擔心孩子會從初中掉隊。然而,孩子們可能更需要的是心理疏導和鼓勵。

初二階段是典型的學業成績分化的時期。課程門類逐漸增加,各學科的綜合性逐漸增強,難度逐漸加大,有的學生出現安於現狀或懈怠的學習態度。而面對著學習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家長和孩子之間歸因存在著諸多矛盾:

很多初二學生將學習問題歸因於客觀性因素,如學習難度加大,但家長多傾向歸因於子女的主觀性因素,二者對學習問題的歸因明顯不同。

從家庭學業支持來看,學生之所需和家長之所給也存在不一致。調查表明,17.89%的初二學生喜歡“讓我自己管自己”,更希望擁有自主學習空間。但家長選擇 “督促他學習”的比例在各項中最高,所給與所需顯然相悖。初二家長選擇“給他買學習資料,報輔導班”和“搞好‘後勤’服務”的比例比初一明顯增高,說明家長仍注重提供物質方面的學業支持,鼓勵、肯定等精神方面的支持仍不能滿足子女的需要。

孩子更希望得到精神支持

當問及學生最希望和爸媽一起做哪些事時,孩子們最希望的選項是:受到委屈時的支持;拿不定注意時幫著分析;探討為人處世的道理。

但在調查中,初中生家長最關心子女的成長方面依次為“日常學習”“習慣養成”“健康安全”,而“情緒情感”的比例則排在倒數第二位。說明家長對子女成長的認識和精力投入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未能清楚認識並及時滿足子女教育需求的變化,錯過了教育指導的機會。

建議:由此可見,在學業適應困境的歸因和學習需要兩方面,家長和子女之間均存在著認知不一的問題。建議家長理解並按照子女的需求確定自己的角色,對於子女出現的學業適應問題,多換位思考,少主觀臆斷;在提供直接物質性支援的同時,更需注重精神性支持和自身榜樣的作用。

初二學生近半選擇反抗家長壓力

調查發現,初二學生情緒釋放方式的需求也與家長的引導方式有所偏差。當面對父母的壓力時,初二學生選擇“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

當親子之間對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觀點時,47.22%的初二學生選擇“努力爭辯,說服父母”(初一45.6%,初二47.22%,初三46.90%);而當子女不贊同家長的想法時,30%左右的家長會“想各種辦法說服他”。

這樣導致的結果則是互不相讓,都希望能說服對方。顯然,二者的觀念是相悖的。

與此同時,初二學生還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比初一初三更沉迷網路。

在初二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玩手機、電腦”、“看電視”的比例均高於其他年級。進一步考查學生用手機或電腦常做的事情,初二學生選擇“聊天”“玩遊戲”的比例均高於其他年級。可以看出,初二學生上網的比例最高,而且偏重滿足交往和休閒娛樂的需求。

網路的虛擬性、缺乏監管性等特點使得各類資訊良莠不齊,而初二學生由於社會閱歷少、辨別是非能力弱,容易受騙上當。因此,這也需要家長進行適當的引導。

建議:家長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想法,積極引導。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指出孩子的錯誤,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會應對、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適度表達自己對於孩子的關心和關注,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個性,接納孩子的現狀,讓孩子理解和接受家長的期待和希望,必要時,家長可以進行心理預演,模擬和孩子的溝通過程,選擇合適的教育時機和方式。使孩子更多地從家長處得到幫助和關懷,減少對網路的依賴性。

伴隨著初二學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他們的心理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他們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簡單、粗暴的說教方式不盲從,甚至拒絕接受。同時,學生的個性也處在一個“暴風驟雨”式的發展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要求別人尊重自己。

總之,小升初結束以後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喘口氣,而是應該認識到孩子變化的原因。初二是一個特殊階段,既是學習的分水嶺,又是心理的巨變期。多數家長對初二子女的變化認知不足,有的還在延用以往的教育方式,自然不能滿足子女的成長需求,並引發親子矛盾。

無論孩子是否已經進入這一階段,家長們都應該提前警惕,弄清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從而才能更及時地轉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