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我是四大天王裡的一般人兒
2009年12月18日,黎明等主演的電影《十月圍城》上映。
2016年的金像獎,四大天王之三,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都被提名影帝,彼時黎明最近力作《不速之客》的豆瓣評分僅為4.7,於是落單的黎明難免被媒體拿來消費,一頓奚落。
近些年,黎明越來越多地接演一些古裝帝王形象,鬆弛的肌膚,逝去的顏值已經很難讓人將他與當年迷倒眾生的鮮肉形象聯繫在一起。這是四大天王中,始終遊走在邊緣的那一位。
一直以來,人們很少看到黎明的賣力,和努力。無論從影視、音樂哪方面來看,黎明都不算高產,作品也多有參差。
可能是先天的條件太好,在事業上看不到他更多的野心。憑藉靚麗的外形,他不用付出更多實力,便可輕易贏得演藝圈的入場券。
早年間的他曾參加歌手選秀,一位評審“看到黎明一出來,好像個王子一樣,還沒等他開口唱,就畫了一個很高的分。”
剛出道不久,黎明就憑藉電視劇《人在邊緣》火箭式地走紅,這部劇的影響——據說瘋狂到許多香港女生的牆上會貼著他和女主的海報,每天起床,先“親”一口黎明,再“打”女主羅慧娟兩巴掌。
小鮮肉時代的黎明眼神清澈,鼻樑高挺,嘴唇豐滿,用英俊形容毫不為過。他的長相屬於那種清冷型,眉目分明,輪廓清晰,但臉頰並不飽滿,這也是他被很多人詆毀為“面癱”的原因——從面部肌肉調動的角度來看,這種長相並不易於做出太多豐富、誇張的表情,這也是為什麼黎明在飾演一些奸角時總會營造出一種彆扭的氛圍,讓看者分分鐘出戲。
但存在不少演員,他們不是天生演戲的料,卻具有可塑性。遇到合適的角色,他們偶爾也會迸發出驚人的表現,黎明就是典型的“挑角色”的一類演員。
他的作品中最受好評的兩部,是1996年陳可辛導演的華語愛情片經典之作《甜蜜蜜》,和1997年許鞍華導演的《半生緣》。這兩部作品擁有不少共同點:王牌導演和頂級的劇本,以及角色與黎明本人之間強有力的共通性。黎明擅長將溫和、敦厚的角色演繹得極具溫度,王安憶這樣評價:“黎明看著木,實際是大家庭教養的敦厚氣質,還有一種寂寞的心境。”
還記得《半生緣》這句臺詞嗎?吳倩蓮輕輕對黎明說:“能見面已經很好了……世鈞,我們是回不去了。”
1966年出生于北京的黎明,在幼時便隨父親移居香港,語言不通的他在兒時總受欺負。好不容易學會了粵語,又在14歲時遠赴英國念書,再次成為外鄉人。這種“寂寞的心境”,或許就是這樣由早年經歷滲透入他的個性之中。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舉手投足間散發質樸與純真,將局促、迷茫與心虛表現得顯而不露的外鄉人黎小軍。有人說那部電影的演技全靠張曼玉撐起來,太不客觀。
1996年的《甜蜜蜜》,曾是許多70、80後心中難以磨滅的青春代言片。
當年當我在電影中看他睜大了眼睛,用一種孩童般的語氣說道,“天津沒有麥當勞的”,“但是在麥當勞工作很幸福啊,你看”,內心湧起一股生生的心疼,後來每一次回味這部電影,再看見那個局促、窘迫又充滿真誠的大高個時,還是會體味到這種感覺,那是這部電影的精髓,黎明的表演將陳可辛在這場宏大敘事中所想要表達的所有,精准地傳遞了出來。
陳可辛曾毫不避諱地指出,“老實講黎明不是一個專業演員,估計他自己也不會否認這一點。”按照陳導的說法,黎明在《甜蜜蜜》中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在題材、身份、性格上和黎明聊了很久,“觸及到了他的一些感情”,這甚至是香港演員極具特色的一種“強項”:他們很多時候不在演戲,而是真情的表露。
也就是,零度表演。它與演技之類是否呈充要關係,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黎小軍,足以讓所有詬病黎明演技的人封口。
媒體對他多有苛刻,他卻總是一副不慍不怒的樣子:人家質疑他的演技,他笑說“我自認為從來不是個票房好的演員,可還是有很多導演願意找我拍戲,我也很感謝。”在綜藝節目中,別人當面給他難堪,“張學友的歌你會唱嗎?唱幾首給我們聽聽。”他爽快地回答“你隨便點!”
他不止一次地形容自己是個“局外人”。工作方面,他自己創立唱片公司,但不是個會算帳的好老闆,他游走在商業法則的邊緣,很少談成本和回報,喜愛談追求與理想;作為一個明星,他遠離媒體,始終惜字如金,“因為不想騙人,說多了就違反了自己的原則”。至於在感情中,他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手機裡的電,看能持續多少時間。
散仙,我總是想用這個詞來形容黎明,在網路上與他有關的新資訊並不多,他偶爾參加幾場綜藝秀,在社交網路中化身“明蝠俠”搞怪一番,冷不丁在火熱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中聲音出個鏡,不經意間提醒人們,哦,還有個黎明。
黎天王可能是四個人中最接近神仙的那一個,也可能是最接近庸常的那一個,他討厭壓力,只嚮往自由。比如服務生在早晨8點23分送來早餐,比預定時間早了七分鐘,他會不快,“如果我約了人,我不會早到,早到會讓對方有壓力。”
文 / 衛詩婕
編輯 / 盼 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