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他用繪本拷問了現代人的孤獨,並試圖治癒它

在臺灣捷運的南港站,細膩的臺北人在那段地下鐵裡繪製出了一個絢爛繽紛的漫畫世界,這個城市的人文關懷於這一隅中得到了極致的體現。 月臺的牆壁上,人們用深藍色的筆調繪製了一幅地鐵列車的橫截面:乘客們各自沉默,專注於自己的世界——有人閱讀報紙,有人抱著大提琴發呆,有人帶著孩子呆站著,有人依靠著車廂睡去…… 這些畫面,來自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的經典作品《地下鐵》。

幾米在這部作品中,把現代人習以為常的公共設施——地鐵作為敘事空間,講述了一個盲女在地下鐵中不斷受挫,尋找出路的故事。 地鐵被賦予了兩重並置的時空。一層是現實:冷色調,這裡陰暗潮濕,人群冷漠,象徵著生活大多數時候沉重的本質,它令人絕望卻又難以逃離;一層是想像:暖色調,那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是盲女樂觀靈魂塑造出的精神殿堂,它虛無縹緲卻又充滿力量。 “如果主角看不見,那麼他身處的空間,就是充滿了各種可能,他所聽到、聞到、想到的,就可以有無限的想像,所有的奇想就有了合理性”。

她在漫長的地下鐵裡穿梭,不斷坐錯車,又不斷下錯站。可她仍然前行,天使在側。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像盲女一樣,在充滿未知與無常的命運迷宮中徘徊。 創作這組作品時,作者已是一個與死神交過手的中年男人。1995年,37歲的幾米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患上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住院過程中,他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感念那段飽受折磨的傷痛時光,讓我變得感性而敏銳,許多平凡的小事變得重要,而許多非凡的大事又變得無足輕重。”

在富有生機的創造力背後,總是有顆體悟過痛苦的靈魂。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靦腆善良的男人在遍嘗生活與病痛帶來的折磨後,也曾像漫畫中的盲女一樣,體會過極致的無助與孤獨。但他逐漸發現,這是一個可能令每個現代人困惑的終極命題:在結構日益鬆散的現代社會,個體的疏離感將貫穿始末,如何在一片鋼鐵森林中重築一種家園式的美好,這將取決於個人的心態與心境。 在幾米的作品中,多表現了現代人缺乏愛與溫暖的精神困境。他習慣將主人公置於冰冷的城市,生活壓抑而悲傷。但轉身就在下一幅畫卷中填上最明亮的色彩,在他的筆下,總有生命掛著微笑,他鍥而不捨地拷問現代人的孤獨,又鍥而不捨地在壓抑中創造感動。

在這個心靈雞湯備受鄙夷的時代,幾米當年所開創的憂傷小清新風格或許已不再流行,人們厭煩了徒勞的樂觀與規勸,反而更願意轉身擁抱調侃式的毒舌。 也許文字的力量有限,但相信在某個滿身疲憊的片刻,如果瞥見幾米用色彩、線條勾勒的理想世界,你或許能留住一點被日漸侵蝕的童真,和樂意擁抱希望的靈魂。

文 / 衛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