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溝通,是因為你還沒學會問問題
【導讀】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有一句名言:“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可見,問問題,是每個人需要掌握的關鍵能力之一。
【一】
如果不會問問題,有可能在溝通中發生衝突
例1
妻子在做家務,看到剛從外面回來的孩子,立馬對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的丈夫發問:
妻子:“孩子的臉髒得像從賊窩裡出來一樣,你就不能給他擦一下嗎?”
丈夫:“……”
妻子的反問,顯然弄得丈夫十分不快。但如果能對丈夫使用正面請求,結果就大相徑庭:
妻子:“孩子的臉太髒,要給他洗洗,你可否幫忙一下?”
丈夫:“好,我這就去給他洗!”
這種反問已經預設了一個負面答案,而這種預設往往是基於提問者憤怒、抱怨等負面情緒。因此,一旦開啟反問模式,基本上就等同於陷入“攻擊”模式,所能收穫的不外是“反擊”或“沉默(冷暴力)”,最後使矛盾升級。
因此,溝通過程中應少用反問,多使用正面提問。
【二】
如果不會問問題,別人就不願意回答你的問題
例2
優化前的提問:
A:“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B:“我做的是交互設計。”
A:“什麼是交互設計?”
B:……
優化後的提問:
A:“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B:“我做交互設計。”
A:“我不是太理解交互設計,不過企業大體都是類似的,如果以傳統制造型企業來進行類比的話,你覺得交互設計大體等同於其中的哪些企業職能?”
1、 優化之前,“交互設計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具體,可能有成百上千種回答,這會讓答者感到無從下手而不願回答。
2、優化後,問題變得更具體,並指向了一個新方向:通過企業職能的簡單類比,讓不懂交互設計的傳統行業從業者輕鬆理解交互設計這一工種。
3、從人際關係溝通的層面來看,優化前的提問更像是一種推卸責任,A在這裡把所有的“思考”責任都推給了B。而優化後的提問,則是A在盡力以自己的思考帶動B去完成更深層次的思考。前者是在一味依賴B,從B這裡索取和壓榨,後者則是在邀請B進入一場需要共同協作來完成的遊戲。
4、人際關係中,一味依賴和索取的關係,容易讓人厭倦,也不會長久。優化後的提問先以思考對問題進行了界定,事實上就已經給對方提供了一定的附加值,當他感受到這種附加值後,他也會給你提供更多的附加值來作為回報。
因此,好問題和思考密不可分,當不瞭解一個很泛的問題而無法問得具體時,就要考慮通過翻閱資料等方式做足思考的準備,再進行發問,而不是把“思考”通通推給解答者。
【三】
如果不會問問題,你就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例3
工作上遇到了瓶頸,你希望得到老闆的指點,與老闆展開以下對話:
你:“王總,目前我需要怎樣做才能得到提升呢?”
老闆:“你必須按期完成公司既定的目標!”
優化後的對話:
你:“王總, 假設我已經如期完成公司目標,如果還想得到提升,那麼在其他方面我還需要做什麼?”
老闆:“呃,你或許應該涉及決策部門了,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
優化前的回答正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正確的廢話”,大家都知道這個答案是無錯的,但它無法給人帶來任何價值和行動層面的指導。
聰明的提問方法是:把對方會顯而易見的回答,變成自己的陳述,包含在你問的問題中,讓別人順著你“設計好的路徑”回答你想知道的答案。
【四】
如果不會問問題,就很難達成有品質的溝通
例4
在教“角的認識”這一課,引導學生比較角的大小時,教師對學生提問:
老師:“角的大小與畫出的角兩條邊的長度有沒有關係?”
學生:“沒有”/“有”
老師:“……”
把教師的問題優化後:
老師:“角的大小與角的什麼有關,你能用方法來證明嗎?”
1、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用優化前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則被鎖定在“有關”與“無關”之間,只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回答,思維得不到開拓。
2、優化後的提問屬於開放式問題,既揭示了學生對角的大小這一概念的理解狀況,又能鼓勵他們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問題有一定深度和趣味,容易讓雙方的溝通持續下去。而與之相對的封閉式問題,即優化前的提問則更像是對錯判斷或多項選擇題,答案只需一兩個詞,回答會被限制在備選答案之間,這就會造成溝通無法持續、品質下降。
例5
張五常:“這套貨幣理論的主旨,是不是說,如果時間長而事情不變,人們就會覺得沉悶?”
佛利民:“你是要問,是否時間越多,時間在邊際上的價值就越少?”
這是經濟學家張五常在請教某法國學者的貨幣理論時提出的問題,經濟學家佛利民將問題一改,就直達經濟學上的“邊際效應遞減”規律,他無需回答,答案便已浮現出來。
優化後的問題,是對優化前問題的理論抽象,這種抽象就已經包含了解答的方向。這樣的問題一針見血,富有價值,可以有效提高溝通的品質,便於雙方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拓展閱讀】
1《學會提問》
在美國這本書被稱為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目前已出第10版,是30年暢銷不衰的經典。俞敏洪推薦道:本書出色地完成了傳授評判性提問的技能這一目標,既簡潔又全面,實踐指導性強,會對我們提供很大的幫助。
2《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從自己的生活故事出發,提出關於與人溝通產生的矛盾障礙所總結的結論,告訴人們如何用不帶傷害的方式進行人際溝通,然後回到自身:愛護自己,只有正面積極的自我評價,才能更好地避免給他人造成“隱蔽的暴力”精神上的傷害。
3《高難度談話》
道歉;客戶遲疑不定;供應商百般刁難;突發的公共關係危機;想讓別人幫忙,卻難以啟齒……艱難的談話總會不期而至,《高難度談話》是哈佛談判專案組歷經15年潛心研究,數千次的專業諮詢,錘煉出破解頂級溝通難題的有力武器。
4《我不是教你詐》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透過一些具有強烈反諷意味的小故事,由政治到商業,由商業引出我們日常的處世方法,文筆犀利,生動有趣,從而引發一連串辛辣而又思辨色彩極其濃厚的議題。
5《溝通的藝術》
本書是暢銷40載,再版14次的美國權威溝通教材,是超過200多萬大學生使用的人際關係讀本。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如美劇、電影和真人秀等,讓讀者可以輕鬆學習和應用書中的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