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說:你不是答案,就是問題?

哪種情況更惡劣?

情況一:你和一個同伴在冰面上行走,同伴一不小心掉進了冰窟窿,而這個冰窟窿周圍的冰面較薄,你要是救了他,自己也有掉下去的危險,於是你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情況二:你和一個同伴在冰面上行走,經過一片較薄的冰面時,為了降低冰面承受的壓力,減輕重量,你一把推下了同伴,致使他掉進冰窟窿。

把這兩種情況分析後會發現,情況一屬於見死不救的行為,情況二屬於故意殺人,兩種行為最終都使同伴丟了性命。因此,理性來看,這兩種行為都應該受到同樣的譴責。然而,我們的內心卻隱約感覺,比起故意殺人,見死不救似乎不那麼嚴重。為什麼你會有如此感覺?因為你陷入了一種思維錯誤——不作為偏誤。

【二】

什麼是不作為偏誤?

不作為偏誤指的是,在無論行動還是放棄行動都會帶來損害的情況下,很多人往往就會選擇不採取任何行動去改變現狀。

這種思維偏差解釋了生活中的許多現象:

職場上,比起故意施加損害在他人身上的行為,我們會覺得設圈套讓別人自己跳進來,似乎沒那麼嚴重。

在無論如何公司都會倒閉的情況下,我們會覺得沒有研發任何新產品,似乎比研發了一款錯誤的產品要來得好一些。

投資活動中,相比賣了一檔股票後又買了一隻錯誤的股票而言,死抱著幾年前買的一堆差股票不賣,似乎就感覺好一些。

在有些地方,不作為偏誤有時竟根深蒂固得令人膛目結舌。比如在德國和瑞士,即便臨死的病人已明確表示自己希望接受安樂死,但協助病患成功安樂死的人,仍然需要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而耐人尋味的是,同意給臨死病患放棄維生措施的人,卻是無罪的。

為什麼明明結果一樣,不作為就合情合理,而採取行動就招來橫禍呢?因為從主觀上來說,不作為造成的損害似乎比較無害一點。因此,出於自我保護或趨利避害,很多人就會選擇不作為。

【三】

為什麼我們很難擺脫不作為偏誤?

假設你是國家藥品局局長,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傷透腦筋的決定:有一種新藥,可以治療某種絕症,在短期內挽救80%的生命。但這種新藥的副作用很強,可能會導致20%的病患立即死亡。那麼,對於這樣一種藥品,你是選擇批准還是不批准呢?

按照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你肯定會選擇不批准。因為在你看來,當場置20%的病人于死地,比本可以拯救80%的人但卻沒採取行動要嚴重得多。事實上,這也是不作為偏誤的典型做法。

這時候,假設你已經認識到了這種思維偏差,於是,你理性地決定批准這批新藥。結果不出所料,果真出現一位病人用藥後死去的悲劇。你能想像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嗎?媒體必然群起討伐,大幅報導此事,你也自然因此丟了烏紗帽,黯然下臺。這個時候你再開始後悔當初的決定,就無濟於事了。

因此,從這個例子來看,順應民眾的不作為偏誤,有時卻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批准藥品的錯誤決定所帶來的後果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聲譽或生存,而不作為的後果看上去卻跟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這正是人們難以擺脫不作為偏誤的原因。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卻從恰到好處地揭示了某些情況下不作為的原因。

【四】

不作為偏誤對我們有何啟示?

①面臨選擇時保持頭腦清醒

儘管我們很難擺脫不作為偏誤的錯誤思維,但在生活中我們仍然要予以警惕,並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一目了然的情況下,如果採取行動顯然能夠避免未來的某種損害,我們就必須有所作為。

②做解決問題的行者

不作為就是有問題。1968年的歐洲學生運動提出過一個口號,就是對不作為偏誤的一種反抗: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這個口號要傳達的意思就是:給出答案表明問題得到了解決,而沒有給出答案就表明在拖延問題,拖延問題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問題,所以說,沒有答案,“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因此,對於問題,我們應該持有的態度是:不做是非對錯的評判者,而是解決問題的行者。

③不畏失敗,勇於嘗試

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會因為害怕失敗,而寧可選擇不嘗試,不作為。但dropbox雲存儲的創始人德魯說了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拓展閱讀】

1《殺死一隻知更鳥》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三個孩子平靜的生活被兩樁冤案徹底打破。傳聞與事實,堅強與軟弱,正義與邪惡,忠誠與背叛,他們在痛苦與矛盾中艱難地撥開生活的重重迷霧,見證了人性的污穢與光輝,理解了真相的殘忍與無奈,也感受了人間的溫暖與真情。

2《拆掉思維裡的牆》

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與煩惱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思維裡的牆,阻礙著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這是一本“人生開竅手冊”,關於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

3《把時間當作朋友》

這本書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談時間管理,指出時間管理是成功的關鍵所在。作者引述自己從事的職業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打開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如何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4《自控力》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如果你總拖到最後一分鐘才開始工作;總是月光,信用卡透支;想放鬆一下,卻熬夜上網;一直想減肥,總是挫敗;那麼《自控力》就是專門為你而寫的。

5《奇特的一生》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時間來計畫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幹多少?幹多少?怎麼幹?堅持了56年的時間統計法,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對自我的高要求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