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否會讓你倍感孤單?
【一】
年關將至,聖誕、元旦、春節……一個又一個節日接踵而至,大街上、電視裡,節日氣氛越來越濃。然而,在很多人的心底深處卻覺得,“越是節日,越覺孤單”。
“百度貼吧”曾發起一項調查,近2萬人參與。調查顯示,41.2%的線民在春節期間表示“很寂寞”,甚至有人抱怨“不喜歡放假,寧願天天上班”;明確表示“我不寂寞”的只有23.8%。
不只是我國,“節日孤獨症”似乎蔓延到了全球各地。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曾表示,耶誕節是每年抑鬱情緒爆發的高峰。在這一天,警方和醫院不得不加班加點高度戒備,因為企圖自殺的人數激增,精神病學家和心理醫生的門診也迎來了最忙碌的時段。
英國也不例外,一家心理健康機構對2000名英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每4個人裡就有一個對即將到來的聖誕聚會感到焦慮,13%的人會遭遇睡眠問題,18%的人選擇借酒消愁。
就連我們的鄰居——韓國,也是如此:
韓國一家調查機構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耶誕節前夕,“孤獨”一詞頻繁在網路上出現。在“推特”等社交網站上,有超過1.7萬條帖子包含“孤獨”一詞,而2011年,這一數據僅為3000條。
此外,在韓國15歲以上人口中,近60%的人今年主動選擇獨自過節。
上面這些情況,實際上都是“節日孤獨症”的表現。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管肖震宇表示,節日期間人們的孤獨感容易被放大,即使很多朋友在一起,仍感覺很孤單的也並不少見。
過節,原本是歡樂喜慶的團圓日,代表的是熱鬧,為何如今的節日,我們卻越過越孤獨?
【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也許是“節日孤獨症”的首要原因。
相信每個生活在異鄉的人,都有思鄉懷親之情,只不過在平日裡不是那麼顯露。但是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就是——“節日”。過節時,長期離家、家庭溫暖的情感缺失、憂鬱的情緒經過日積月累的堆積,往往容易在不經意間就爆發了出來,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人皆有的懷舊心理。
這個詞最早是在1688年由一名醫生創造,其含義是指年輕士兵的經常患上的思鄉症。現在所指的懷舊心理,主要有兩種不同類型:
①歷史懷舊,指的是對過去某個時代,甚至可能是自己從未親身經歷的時代懷有莫名的好感,或者心嚮往之。
②個人懷舊,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比較多的“想當年”,指的是對自己經歷的過去的懷念。
在這裡,我們主要指的是第二種的懷舊心理,容易誘發“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緒。我們的自我認知主要來源於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而節日往往是這種關係發生的頂峰。在以往的節日裡,我們常與家人團聚,想起過去的團圓,再對比如今的孤單,自然也就會引發“節日孤獨症”了。
人之所以會感到孤獨,是因為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他人分開,而節日尤其會讓人感到孤獨,哪怕並不是真的孤單。
【三】
正在漸漸失去傳統味道的節日,是誘發“節日孤獨症”的第二個原因。
其中,我們感受最明顯的應屬春節。近些年來,不論媒體如何渲染,不論人們怎樣去追尋,年味兒淡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感受。
有網友這樣說道:
我覺得現在的節日過跟不過有啥區別?特別是過年,記得小時候快過年了,爸爸給買一堆煙花鞭炮啥的,每天在那擺弄,不捨得放,就等年三十那晚呢。
現在呢?一提過節就煩,還不如不過,感覺啥都沒有意義了,節日成了紀念日。也就成了人們發洩自己情緒的好日子,一起喝酒,打牌,唱歌啥的。平時也能這樣呀,想過節哪天也能,只是沒有以前的那種味道了,感覺很悲哀。
上圖為1956年春節,北京市宣武門外牛街的楊老太太,正在看小孫女們遊戲。可如今這樣的場景似乎越來越少了。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表示:現在很多節日的屬性在降低,比如一些外來節日,沒有民俗基礎,所以人們不知道該怎麼過。而且,每到節日,各大商家不遺餘力地宣傳,推出各種各樣的商品,失去文化內涵的節日變得單調且重複。不管是什麼節日,年輕人都借此逛街購物,吃喝玩樂,活動變得很單調。
如今,即使是和家人團聚在一起過節,很多人也常常是抱著手機,低頭搶紅包。我們永遠“線上”,隨時都可以搶紅包、聊天、點贊、評論。搶到一個8毛錢的紅包,似乎遠比桌上多了一道菜更讓人興奮。
但是這種活在手機裡的生活方式,卻會讓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孤獨感越來越盛。
【四】
與他人的對比,也會誘發“節日孤獨症”。
就像網上盛傳的那句話一樣:在熱鬧的節日總有人覺得落寞,孤單是因為別人的快樂被無限放大。在各式各樣的情人節期間,這一誘因表現得尤為突出。
很多時候,單身的人,會覺得獨個兒過日子還蠻不錯。但是,到了過節時,這種單身優越感就立馬蕩然無存。
看著同事一個個下班後跑去約會;看著路邊一對對走過的男女;看著滿飯店吃節日大餐的情侶;看著電話裡的朋友都去配對了……
很多人都會立馬生出一種“世人皆狂歡,唯我最淒涼”的孤寂感。於是,單身的人灰溜溜地跑回家,好落得一個眼不見心不煩。然後,一個人對著一個碗、一雙筷、一個水杯、一盞燈,默默地對自己說:節日快樂。
“節日孤獨症”讓人不願意過節,節日焦慮感也在不斷提高,那麼,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這種情緒呢?
【五】
下面,精讀君將針對“改變節日中的孤獨感”,提兩點建議:
①學會和別人一起過節
如今,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住在自己公寓裡,鄰里之間互不相識,只有上班時才會有與人交流相處的感覺。一下班,就又回到一個封閉的空間裡,與世隔絕。但是,人是社會動物,不能不和其他人聯繫,即便物質的溝通可以通過網路等方式實現,但物質之外,還有情感需求,這是網路和電話不能替代的。
精讀君認為,如果你是因為孤身在外而產生的孤獨感,可以試著學會和別人一起過節,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完善自己的社交領域,抑或是約幾個朋友一起聚會等等。總之,不要讓自己過渡沉浸在懷舊的情緒裡。
②制定計劃
美國《赫芬頓郵報》也曾針對這一問題,刊文給出過建議。
文中建議,我們可以制訂一個計畫,在節假日中給自己列個詳細清單,提醒自己應該做些什麼,目標不需很多,重點是提醒自己學會放鬆;堅持日常的生活規律,不要給自己製造更多的節日壓力,避免一到假期就睡得“昏天黑地”,否則會加重孤單情緒。
此外,精讀君認為,如果你在節日的時候,孤獨情緒氾濫。最好不要在別人面前強顏歡笑,一個人時感到孤單是正常的情緒,不要因為在節日中就掩蓋或者否認悲傷,可以借此機會與他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從而釋放孤單情緒。
將情緒釋放出來,常常是處理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聖誕,你的“節日孤獨症”爆發了嗎?
【拓展閱讀】
即使無人可約,但有好書相伴,也從不曾覺得孤單。以下聖誕書單,哪一本是你最想抱回家看的?
1《聖誕頌歌》
講述一個吝嗇鬼不喜歡過耶誕節,卻在聖誕夜被三個聖誕精靈造訪:“過去之靈”、“現在之靈”、“未來之靈”,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本書是查理斯·狄更斯三部聖誕小說之一。這部作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耶誕節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價值,狄更斯本人也因此被稱為“發明耶誕節”的人。
2《麥琪的禮物》
為了能在耶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丈夫吉姆賣掉了他的金表,買了一套梳子;妻子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髮,買了一條白金錶鏈。他們都為對方捨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由“含淚的笑”到“含笑的淚”,愛是無私奉獻,即使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在溫暖的感情面前,貧困可以變得微不足道。
3《聖誕假日》
查利·梅森在二十三歲這年獨自前往巴黎度過聖誕假日。本該輕鬆愉快的旅行,因為一名女子變成了一場超出他人生體驗的冒險,而查利也第一次認真地審視起生命的意義。一個關於愛情、藝術、政治、生命和苦難的故事。《星期六評論》推崇為毛姆最好的作品之一。
4《聖誕憶舊集》
本書是作者回憶童年往事的短篇故事集。作者斷續寫下的三個短篇仿佛一氣呵成,字句平樸,鄉愁綿延,在不經意的細節處催人淚下。本書是多年來人們在節日互贈的禮物,曾被拍成電視劇,兩度獲得艾美獎。
5《聖誕奇案》
聖誕前夜,李家一團亂,專橫的老李躺在血泊中,喉嚨被割斷了。家庭團聚就此破碎了。波洛發覺現場的氣氛不是哀傷,而且相互猜忌。似乎每個人都有理由憎恨這位死去的老人……典型的密室殺人案,這是愛葛莎特別為她的姐夫而作的真正的“血淋淋的暴力謀殺”,因為他總嫌其作品過於精緻文雅而使謀殺事件變得太“貧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