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加班多,碌碌無為?因為你沒有懶惰力

【一】

懶人創造世界?

馬雲曾說:“世界上很多非常聰明並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無法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了錯誤的教育,養成了勤勞的惡習。”

勤勞怎麼就成了惡習呢?實際上,世界上大部分的創新和發明都是為了“偷懶”——節省掉不必要的步驟。或者說,我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努力都是為了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簡單。

懶得爬樓,於是人們發明了電梯;

懶得走路,於是人們製造出汽車,火車,和飛機;

懶得每次去計算,於是人們發明了數學公式;

懶得出去聽音樂會,於是人們發明了唱片,磁帶和CD……

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張圖:橫軸反映的是1998年時,不同國家的勞動者在一年裡平均工作的時間,縱坐標反映的是2001年,不同國家的人均GDP,也就是人均收入,最近幾年的資料也差不多。

從圖上看出,荷蘭人最不勤奮,工作的時間最短,平均一年只有1350小時。這就是為什麼到了荷蘭,尤其是週末,在城市裡幾乎看不到一個人,因為大家都去玩了。從圖上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工作勤勞程度和人均收入基本呈負相關,工作小時越多,越勤奮的國家,收入總體上略低。反過來看,收入越高國家的人恰恰不需要工作那麼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道理很簡單。“懶人”國家的太陽能製造公司,電器,包括手機製造公司,都是通過更高的技術,如自動化的生產線來進行生產的,這樣自然省去了很多人力資源。

【二】

巧幹活勝於瞎勤快

雖然“懶人”的工作時間短,但並不表示他們的工作效率低。

在這個世界上,20%的精英,管理著80%的大眾。這20%的精英,居於階層金字塔頂部,80%的大眾則位居金字塔基部。在公司同樣如此,20%的精英,位居公司管理地位,驅動著80%的基層員工,為公司的目標努力工作;這20%的精英,享受著公司80%的成果,拿著最豐厚的薪資,佔據著最耀眼的崗位。

但這20%的精英,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都是高效的“懶人”,能夠以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完成工作,然後享受生活。

“我沒時間!”,在大大小小的公司裡,這句抱怨恐怕你已經聽過不下千百遍,可你真的沒時間嗎?認真想想,一天的工作中,你的高效工作時間是多少?

2008年,大篷車民調進行過一項電話調查,採訪了429位全職或兼職的雇員,結果發現,有些人認為,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讓他們沒能完成工作,而他們注意到,在一天當中,除去午飯和上下班時間,他們平均會有將近一個小時(50.3分鐘)的無效工作時間。

對此,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耶格爾補充道:

“那些所謂的懶人,即成功的領導者、企業主管、創業人士以及優等生等,都是掌控時間的行家,而這正是他們成功的秘訣。他們懂得如何辨別哪些任務應該優先,哪些應該推後……

如果我們在‘懶人’前面加上‘快樂’二字的話,你會發現,快樂的領導者、企業主管、創業人士和學生,往往都不是工作狂;他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你想成為快樂的“懶人”嗎?想成為公司20%的精英嗎?那就要學會提升效率,通過系統化的方法,管理時間,制定合適的目標,劃分工作的先後次序,策劃、組織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最後期限,學會對不重要的事說“不”。

【三】

盯緊前方的“胡蘿蔔”

要做一個快樂的懶人,首先要學會制定目標。目標就像前進路上的“胡蘿蔔”,奮進的路上,盯緊前方誘人的“胡蘿蔔”,才能不受或少受其他因素干擾,心無旁騖地走下去。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3組,前去10公里外的村莊。甲組的學生不知村莊有多遠,只讓他們跟著嚮導走。

乙組的學生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沒有路牌。他們只跟嚮導走,走了多少,還剩多少一概不知。

丙組的學生不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多少公里,而且途中設有路牌,上面寫有里程,走了多少還剩多少路程都心中有數。

結果可想而知,丙組最快,乙組次之,甲組最慢,這就是目標的力量。實驗顯示,甲乙兩組的學生在行進的過程中,都出現了抱怨、叫苦的情況,只有丙組的學生一路精神飽滿。因為有了目標,才會有計劃地把自己的精力、時間向這個目標傾斜,最後高效完成任務。

對目標的設定,耶格爾教授推薦了這樣一個練習:積極設想那些效率更高、更富於樂趣的工作日或閒暇時光,並以此作為前方的“胡蘿蔔”。社會科學研究顯示,想像確實有許多好處,工作時,先是產生想法,然後進一步發揮想像,最後將之寫下來,就可以把你的理想工作日具體化,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標。

制定目標,是提升“懶惰力”的第一步。

【四】

“懶人”的“三不”工作法

快樂的“懶人”們,在執行目標的過程中,還具有很強的自控力,這表現為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做到“三不”:不拖延、不過於追求完美、不節奏失衡。

耶格爾教授曾委託大篷車民調公司做了一項電話調查,旨在瞭解一個公司的員工,認為哪些主要因素阻礙了他們效率的提升。在350多名受試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的前三個障礙為:

同時兼顧太多(22%)

文案工作(21%)

拖延(18%)

其餘人列出的障礙主要為:過於追求完美、收發電子郵件、計畫失當或參加會議。根據調查的結論,有人總結出阻礙效率提升的三大障礙:拖延、過於追求完美、節奏失衡。因此,“三不”工作法勢在必行。

1、不拖延

克服拖延,首先可以從不想做的事著手。其次,選擇一個特別能激發自己積極性的獎勵,比如,只要能完成某份工作報告,你就可以出去散步或和其他同事喝杯咖啡。最後,你要善於從拖延中挖掘資訊:為什麼一直拖著不做那件事?拖延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怎樣讓你立刻行動?思考這些問題,你就能漸漸回到工作狀態中。

2、不過於追求完美

每個人都希望把事做得盡善盡美,但如果一份備忘錄在修改第二遍時就已經非常明確,那是否還需要修改上八次呢?你要明白,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任務成正比:如果你付出的精力超出了那項任務的要求,那麼追求完美就是在浪費時間。

3、不節奏失衡

節奏失衡的人會有這樣的表現: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該休假時不休假,最後導致身心俱疲。如果你也屬於這種情況,看看下面幾條建議:

①給自己放個假,然後“滿血復活”;

②做好計畫,讓你的家人、老闆、朋友、同事和客戶高興,最重要的是,把取悅自己當成終極目標;

③集中精力,不分心;

④學會說“不”,才能集中精力,處理那些必須優先完成的任務。

踐行“懶人”的“三不”工作法,是提升“懶惰力”的第二步。

【五】

學會適時放權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了一個二八定律,即80%的結果取決於20%的努力。關鍵在於分辨出哪些任務構成了你那20%的努力,從而專注於這些任務,並將其餘的80%由別人處理,甚至推遲辦理或放棄不做。

把一部分事情分配給其他人完成,是提高時間使用率的最有效“偷懶術”。很多人認為把事情安排給他人是不正確的,他們通常會認為:

我應該能夠完全依靠自己來做這件事。

我是做好這件事的唯一人選。

分配任務是逃避。

……

實際上,不會放權的人,不僅工作效率會降低,公司的效率也會因此降低。有一位律師這樣說:“在我參與一個重要庭審案子的時候,我想花錢雇人幫我打掃屋子。但是我認識的一些職業女性告訴我,她們能夠把工作和家務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所以我應該也能做到。”

試問,作為一名職業律師,在打掃屋子這個問題上,有幾個人能超越專職的清潔人員?在抓緊利用寶貴的時間專心處理庭審案件和抽出幾個小時完成一場並不完美的掃除之間,兩者的性價比哪個更高?

如果別人也能和你一樣搞定某些任務,你就可以把它們大膽分配出去,集中精力完成你的首要任務。其次,分配任務時要找對人,對你選擇的分配物件的性格、價值觀和特質要瞭解清楚,務必確保它們能出色完成你所分配的任務。再次,任務分配時要明確具體要做的內容,既不要解釋得太囉嗦,也不要一句話帶過,應盡可能做到恰如其分。最後,一旦任務分配出去,你就要給予充分的信任。

鮑勃就強調了信任對有效分配任務的重要性:

“分配總是從信任開始。在我早期的職業生涯中,我是一名負責青少年板塊分類廣告的推銷員。我尊重這樣一個現實,即一旦廣告離手,就要絕對信任排字間的印刷工,信任結算部。

現在,作為赫斯特報業集團的總經理,在統領當地事務和管理6000名員工時,我感到得心應手。有些人可能會為此貼上分配的標籤,但我更喜歡用信任來形容。”

學會放權,是提升“懶惰力”的第三步。

【六】

“小憩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沒能在該休息的時候休息,就是在你前進的道路上設置障礙,不僅不能提升效率,反而會變得效率低下。短暫的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在工作中,小憩充電有助於節省時間和減輕工作壓力。四處走走,喝點水或做一些和工作無關的事放鬆一下,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員工流失率,減少員工失誤率,還可以讓員工緩解疲勞和壓力,不至於感到工作無聊。

20世紀20年代時,在費城的紡織廠裡,研究員愛爾頓就發現,讓必須站著工作一整天的工人每天小憩四次,可以提高紡織廠工人的工作效率,而且這辦法還使工人的流失率降低了250%。相比金錢方面的刺激,這種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小憩,給員工帶來的影響更積極。

如今,員工從站著工作,轉變為整日坐在電腦前。如何讓員工站起來四處走動,利用小憩時間改善工作節奏,就成了很多企業面臨的挑戰。1999年,康乃爾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從電腦上接收到通知,告知應該休息一會兒,伸展一下四肢或坐直身體的雇員,其失誤率會因此降低13%。

因此,不要害怕別人說你在工作中總是表現得懶,你可以大方地回答對方:“小憩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當身體或精神給你發出信號,告訴你何時應該休息一會兒時,你要學會適應這些信號,並弄明白最佳的小憩時間,即多長的休息時間能讓你把工作效率提到最高。

適當休息,是提升“懶惰力”的第三步。

【七】

“玩轉”最後期限

在面對一項任務的最後期限時,你常常擔心、不滿或害怕嗎?其實大可不必,如果你變換著看待最後期限的方式,就能把它視為一個大有助益的日期,從而幫助你保持節奏,準時完成全部任務。

最後期限的價值何在?合理的最後期限有一個關鍵,那便是制定分步完成計畫,劃分時間間隔,給自己定下規矩,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多少任務。比如你想寫一本書,就可以要求自己每天寫一頁,運用這種“分步最後期限”,一年以後,你就有365頁。又或者,你在給雜誌社寫一篇文章,且時限是一星期,那你就要開始規劃自己的時間,將大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完成:

一天時間做背景調查;

一天時間採訪;

兩天時間寫初稿;

在得到老闆和法律部門的回饋後,再用兩天時間修改你的文章;

然而,事情的進展往往並沒有那麼順利。寫稿前,雜誌社的人有可能會提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最後期限,這時候,你就要巧妙地與他們溝通。比如,有位雜誌撰稿人就是這樣處理的:

“對那些將球踢給我的編輯,千萬不要說‘這(最後期限)不現實’,而要說‘咱們來談一談完成這項任務都需要做哪些工作,以便我有充足的時間給你交上合格的文章’。

人們都心存戒備,在不瞭解情況的時候,他們會覺得他們制定的最後期限都是合理的,因此,我讓他們儘早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明白我為什麼覺得那個最後期限很不合理。”

在開始接受最後期限的時候,一定要有判斷力和遠見,確定你認為完成一件事需要多長時間,如果可能的話,再將這個時長延長50%。確定後,不要只有一個最終截止日期,要制定分步最後期限,設立分段目標,直至按照最終截止日期完成任務。

靈活“玩轉”最後期限,是提升“懶惰力”的第四步。

【八】

提升“懶惰力”的其他注意事項

1、注意優先原則

所謂安排工作優先順序,就是要弄清楚哪些工作應該擺在首位,哪些工作應該暫時擱置,這是“懶人”提升效率的關鍵。

比如你回復了150封郵件後就應該想想:這150封郵件真的都是有必要回的嗎?有些完全不重要的郵件,是否花費了你很多時間和精力,最後耽誤了你原本更需要去做的事?如此,才能擺脫“我很忙”的怪圈。

2、學會禮貌地說“不”

如果你不想手忙腳亂,那就必須學會說“不”。這樣才能確保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優先任務上,並保證充分的處理時間。

要記住,在迫不得已只能說“不”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你拒絕的只是別人的要求,而不是針對提出要求的人,切忌因為思慮不周而得罪別人。相比於明確說“不”,這樣的回答或許能降低你的不安感:

“現在不行,但稍後我可以幫你處理”

“不行,但沒准有人可以幫你”

3、合理尋求幫助

如果你拼盡全力,夜以繼日地工作,卻依舊沒有完成所有事情,或許需要尋求更多的説明,比如:

雇用全職或兼職工;

請實習生幫忙(有償或無償);

委託幫工(不增加額外開銷,他們從促成的生意中或帶來的收入裡抽取一部分傭金);

外包給獨立的承包人,你可以和他們建立穩定的業務關係;

找家人幫忙。

4、尋找替代

俗話說得好,條條大路通羅馬。想要偷懶偷得好,就不要一條死胡同走到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你的創意來源。牛頓說過:“仔細地觀察生活,從中會發現很多奧秘。”只要你願意去找,就有機會找到更好的方法,因為任何事情的解決方案,都不會只有一個。

試著換個思路,積極尋找替代品,培養創新的思維。你要知道,在創業初期,twitter也只是個B計畫。

【拓展閱讀】

1《溝通的藝術》

本書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看入人裡”主要探討了與溝通者有關的因素;“看出人外”聚焦於溝通者之外資訊的傳送與接收;“看人之間”則主要討論了關係的演變過程。書中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如熱門美劇、電影等,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

2《暗時間》

本書以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為主要角度,對學習心理學的意義、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進行思考,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帶來怎樣的價值,何種學習方法才有效等問題做了詳細的闡述,強調人們需要主動訓練自身的反思能力並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

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本書中的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並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

4《你的燈亮著嗎?》

本書以別具一格的視角和幽默風趣的語言討論了解決問題時有可能遇到的多種困難,並就如何訓練思維能力指點迷津,值得所有業界人士以及想要探索問題解決之道的虛心讀者細細品味。

5《別做正常的傻瓜》

這本書基於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決策學以及作者10餘年的管理教學經驗,揭示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熟視無睹的決策誤區,並提出了糾正的辦法。 你的“正常”傻瓜級別是多少?你的大眾化指數是多少?你是否也在重複著某些“正常”的錯誤?讀完這本書,你就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