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不動筆,讀再多的書也無用?

【精讀君曰】

今天,精讀君想問你3個問題:

寫讀書筆記,與不寫讀書筆記,究竟有什麼區別?

你知道多少種讀書筆記的寫法?

高品質的讀書筆記,是怎樣寫出來的?

《第13課:讀書筆記》

Q1:為什麼要寫讀書筆記?

A:

1、輸出檢驗輸入。寫讀書筆記,尤其是根據一個主動閱讀者的要求來寫,會倒逼閱讀者提高閱讀品質。什麼是主動閱讀?什麼是閱讀品質?可參考《第12課:閱讀品質》。可以簡單來說,如果讀書筆記品質不高,那麼閱讀品質也不高。

2、寫作提升學習品質。寫作就是學習。寫作過程就是認識過程,是走向自覺、完善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是組合素材、斟酌文字、轉變角度、整合思想、反思提高的過程。具體可參考《第2課:輸出》。

3、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你讀完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記不住什麼,也表達不出什麼,甚至時間一久,就好像沒有讀過這本書一樣。那麼,原因很可能是,你閱讀的時候主動程度不夠,或者是沒有通過寫讀書筆記,將讀到的知識整合到你的知識網路。

舉例而言,楊絳先生在《錢鐘書手稿集》的《序》中提到錢鐘書如何做筆記,有三點精讀君印象很深刻。一願意花比讀多一倍的時間做筆記。“ 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

二是寫了筆記後不存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三是筆記寫得多。外文筆記,”筆記本共一百七十八冊,全部外文筆記共三萬四千多頁。”中文筆記,“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日劄,也就是讀書心得,“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

精讀君不厭其煩地摘引這些資料,其實是強調:寫讀書筆記的重要性。錢鐘書,很多人認為他是天才,過目不忘。

楊絳先生卻解釋說“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以錢鐘書之才,仍如此勤於做筆記,何況我輩。

Q2:怎樣寫讀書筆記?

A:

1、寫讀書筆記方法很多,要根據閱讀目標而定。①提綱式。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②摘錄式。摘錄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③仿寫式。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④評論式。主要是對書中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評論。 ⑤心得式。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⑥存疑式。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備後續弄懂。

這些劃分只是粗略概括,不只這些類別,不同類別還可以組合使用。每位元閱讀者,都要根據自己的閱讀目標,來設定自己讀書筆記的類型和寫法。

2、可以參考精讀君提供的寫作範本來寫作。精讀君這個範本,主要是針對非虛構類作品。讀友可以參照借鑒,並設計自己的表達風格。其出發點是:

①完整、系統地還原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依據,如果沒有完整、系統地還原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依據,就相當程度上失去了評價、批判和學習的意義,就好像堂吉訶德與一個並不存在的敵人戰鬥。

②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內容還原,一問一答能夠有效展示觀點和觀點之間,觀點和依據之間內在的因果邏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內容還原;如果問題與問題之間,觀點和依據之間,沒有強邏輯關係,要麼是還原程度不夠,要麼是作者的闡述存在漏洞。

③針對作者的觀點和依據,盡可能表達自己是否贊成及相應的依據;如果學習只是還原,沒有自己的評價,就難以整合到學習者的知識網路中,閱讀就難以發揮最大的產出。這種讀書筆記比較費時,對於值得精讀的書,可以採用這種寫法,當然也可以適當做些簡化。

附:

《超級快速閱讀》第一章第一節閱讀筆記(P4-P16)

本節作者回答了5個問題:1、閱讀之前是否需要做準備?2、為什麼要進行邏輯梳理、宏觀定位?3、為什麼閱讀之前不準備的習慣難以改變?4、如何梳理書籍脈絡、明確宏觀定位?5、為什麼快速流覽、製作視覺卡片能使閱讀更加高效?

問題1:閱讀之前是否需要做準備?

作者觀點:是的,作者認為閱讀之前需要做準備。不做準備,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的讀法是不科學的。準備工作是梳理書籍的邏輯脈絡,明確在所屬學科知識網路的宏觀定位。以《超級快速閱讀》為例,其邏輯脈絡和宏觀定點陣圖如下(略)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如作者所言,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閱讀前準備這一習慣。所謂“開券有益”只是戰略上正確,戰術上要明確“開卷方式”,首要就是做好“閱讀準備”,就好比鍛煉之前要熱身,出行之前查地圖。

問題2:為什麼要進行邏輯梳理、宏觀定位?

作者觀點:原因在於,邏輯梳理和宏觀定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更多的新知識。如果不這麼做,人腦中的緣腦區域,會感知到閱讀環境中存在不確定或不穩定因素,容易感到恐懼,甚至驚慌失措。

因此,從大腦處理新資訊的角度,我們傾向於尋找整體的邏輯關係,理清頭緒,再做出確定的反應。

這一過程的科學機理,要從腦科學角度來看。根據大腦分區的進化順序來分,大腦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最原始部分的腦幹,負責指揮人體的四肢和其他器官履行最基本的功能;二是比腦幹稍先進一級的緣腦,主要支配人的感覺和情緒,負責保持人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三是最晚進化形成的大腦皮層,其最重要的功能包括語言、邏輯分析、分類整合、推理辯論等。

每當人腦接收到一條新資訊時,緣腦作為資訊篩檢程式,首先被啟動。緣腦將新的資訊與既有經驗進行分析比較。若資訊正面,緣腦就會允許這條資訊傳遞到大腦皮層,等待進一步深度處理。

例如,你曾經成功地完成過一次產品展示,那你在今後的工作中,一般會更樂意接受此類任務。邏輯梳理、宏觀定位,就是避免毫無目的、雜亂無章地向大腦輸入資訊,使得緣腦對資訊的反應能變得更平和,不那麼容易反感。

對此,作者做了個比喻:閱讀好比玩拼圖。試想,當你拆開一幅有幾千塊小碎片的大拼圖時,肯定不會隨便撿起一塊就開始亂拼,而是要先看清楚最終的完成圖究竟是什麼樣的;接下來才從大堆的拼圖碎片裡找出四個角,給整幅拼圖搭起一個框架,再分區域一一拼起。

想像完成後拼圖的輪廓,拼出四個角,就是拼圖大工程的準備工作;同樣,邏輯梳理、宏觀定位就是閱讀的準備的工作。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我感興趣的是作者沒有回答的設問:“為什麼小孩都知道拼圖之前做準備,而大多數成人都不做閱讀準備?”。

我覺得,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不知道“閱讀之前要做準備”這一知識;二是不會從“拼圖準備”、“鍛煉熱身”、“出行查圖”這些知識遷移到“閱讀準備”;三是“拼圖準備”是直觀現實有形的作業,而“閱讀準備”相對而言是無形的作業,成敗回饋不夠直觀。

就此三點而言,第一點反映了學習的意義,第二點反映了學習的能力水準差異,第三點反映了閱讀筆記的重要性。

問題3:為什麼閱讀之前不準備的習慣難以改變?

作者觀點:同樣的,根據緣腦的工作模式,當人腦接受到一條負面資訊時,緣腦會試圖攔截這一資訊,從而保護心理不再受到同樣的負面影響。

此外,如果人腦接收到的資訊沒有太大的傾向性,既不積極也非完全消極,那麼它仍然能夠通過緣腦的過濾與監控,順利進入大腦皮層。但在這種情況下,大腦皮層無法得到強烈的刺激,印象不深,資訊無法進入長期記憶區域。

由大腦的工作過程來看,固守既定的工作與學習模式,或者是沒有打破此前學習的不愉快經歷與消極情緒的連結,或者壓力過大引發腦幹的本能反應影響思考,都會阻礙我們學習新知識,改正不科學的學習習慣。

因為不管我們至今慣用的學習方法多麼低效,緣腦都會固執地認為:反正我一直都是用這種方式學習和思考的,而且我至今都活得好好的,因此自然沒有必要冒險去改變。

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則要親身踐行,體驗到成就感帶來情緒上的轉變,讓緣腦接受並做出積極的反應,逐漸將這種新習慣定位為積極情緒的催化劑,從而養成新的行為模式。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情緒不僅影響學習,也影響人際溝通和工作。這也就是緣腦的強大之處,即便大腦皮層十分理性,但緣腦作為資訊篩檢程式,有很強的“好惡”,會時不時去干預大腦皮層的運作。

喜歡這門課的老師,從而喜歡這門課;討厭這門課的老師,連帶討厭這門課。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人的非理性這一面,影響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之廣、之深,令人驚歎。因此,我們必須瞭解緣腦的工作機制,從適度迎合緣腦的角度,去設計學習和工作流程。

問題4:如何梳理書籍脈絡、明確宏觀定位?

作者觀點:具體的做法是,花5分鐘時間快速流覽全書並做視覺卡片。在快速流覽的過程中,注意力應主要集中在標題、副標題、插圖、表格以及被加粗或是斜體的關鍵字上。視覺卡片的做法本節沒有給出介紹,但給出了樣例,“繼承法”視覺卡片(略)。

我的觀點:我原則上同意作者的觀點,但作者在此處的回答過於簡略,可能後面的章節會有更具體的闡述。檢視閱讀還應該包括前言、序、後記等,重點是研究目錄,5分鐘的時間編排也值得商榷;以上視覺卡片的例子更像是讀完後整理的卡片,而不是閱讀之前的預測式視覺卡片。

問題5:為什麼快速流覽、製作視覺卡片能使閱讀更加高效?

作者觀點:快速閱讀得來的粗略的整體印象,能夠給我們的緣腦發出積極的資訊,讓它感覺更加安全;同時這種做法,和製作視覺圖片一樣,能有效地啟動你的右腦,最大限度地運用左右腦。

從腦科學來看,左右腦綜合運用能提升學習效率。作者舉例如下:有一天,“兩條腿”拿著“一條腿”坐在“三條腿”上。突然,“四條腿”跑了進來,一下子搶過“一條腿”。“兩條腿”情急之下,就掄起“三條腿”朝“四條腿”砸了過去。如果習慣于左腦思維,機械式地重複閱讀,這段話很難理解、記憶。

如果結合右腦思維,將這些亂七八糟的腿變成生動的圖像,閱讀成效就會顯著改觀:一個擠奶女工坐在三條腿的小板凳上休息,手裡拿著一塊炸雞腿。她剛想咬一口,一隻土狗沖了進來,把雞腿叼跑了。女工一氣之下,掄起小板凳就朝土狗砸了過去。

從以上例子來看,大多數人之所以不擅長閱讀和學習,並不是天賦問題,而是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大腦。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閱讀和學習,就是將新資訊與我們既有的知識網路整合的一個過程。如果連接的節點很少,就容易受遺忘曲線的影響,時間一久連接就容易中斷,整合就會失效。左右腦結合,多種感官並用,這些都是為了強化連接的數量,提高連接的強度,從而提升整合學習的效果。

思考題:

①像精讀君這樣認真地寫讀書筆記,你有過類似的學習體驗嗎?

②輸出倒逼輸入,你認識足夠充分嗎?有認真考慮如何輸出嗎?

【拓展閱讀】

1《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閱讀指南,介紹了閱讀的方法、技巧,閱讀所應具備的廣闊視野。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2《毛姆讀書隨筆》

《毛姆讀書隨筆》主要選自毛姆的三部重要散文作品,即《總結》、《十大長篇及其作者》和《書與你》,多為毛姆的讀書心得和感想,而且寫得比較隨意,不拘一格,故稱為”讀書隨筆”。

3《書讀完了》

本書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選出有關讀書治學方法的文章50餘篇,分“書讀完了”、“讀什麼書、福爾摩斯讀書法”、“怎麼讀書?讀物?讀人”三輯,其文說理敘事,皆清秀流利,全無晦澀難懂之處,普通讀者循序漸進,或可一窺大家通人治學讀書之堂奧。

4《伍爾夫讀書筆記 》

這本書主要選自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即《普通讀者》、《普通讀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間》,多為伍爾夫的讀書心得和感想。主要內容包括:如何讀書,書和女性☆禁☆生☆禁☆活有何關係,如何看待名字名作,以及如何評價當代文學。

5《如何閱讀一本小說》

在所有類型的文學形式中,小說是毫無爭議大家討論得最多的一種。在這本集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身的小說閱讀指南中,湯瑪斯·福斯特教授將帶領我們領略超過兩百部小說作品,包括久經考驗的大師作品和膾炙人口的暢銷作品,詳解小說的歷史淵源,讓我們領會小說的閱讀之樂,讓我們讀懂小說的題眼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