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西方男人都不主動追求女人了?

(談性說愛中文網特約專欄)男士見到心儀的女子後邀請她共進燭光晚餐,在晚餐桌上送給她一支玫瑰和一份禮物,飯後將她送至家門口,離別時說一些甜言蜜語表達心意……這套西方的“求偶禮節”(courtship)似乎只能在電影裡見到了,而且還是老派電影,背景設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現實生活中,歐美的男子越來越不傾向于主動追求女人了,更何況給她們買花、買單、當保鏢……?

女性控制主動權

雖然歐美各國間文化差異很大(比如南歐男性擅於恭維女性,北歐男性則“沉默是金”;西歐男性不習慣為女性買單,北美男性則要大方許多),但是總體來看,在當今西方世界,女性——而非男性——是啟動約會進程的那個人。

問過好幾個西方男子,是什麼讓他們決定跟一個女性約會?他們沒有說對方的相貌、身材、品性、愛好等等,而是說“她對我感不感興趣”。所有人都表示,他們不會去追求對自己沒有表現出好感的女子。只有當他們收到了女性的求偶信號,而他們對該女性也頗有好感的時候,才會邁近一步。

女性表示好感可以很直接,比如主動邀請男性去喝咖啡(在很多國家這是默認的約會前奏);也可以很委婉,比如雙目傳情、暗送秋波;或可以採取中間姿態,比如在他的手臂上輕輕碰觸。男性對肢體語言尤其敏感,要是一個平日不是大大咧咧,見誰都摟摟抱抱的女子在他的身體上有意地碰一下,十有八九會被接收為求偶信號。

達爾文說過,動物界所有的兩性關係中都是雌性控制生育權,即選擇與誰交☆禁☆配的權利——人類也不例外。上面這些由女性發出的或明或暗的求偶信號是文化間相通的,不僅適用于西方文化,同樣適用于東方文化。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關鍵不在於如何放電,而在於來電後如何建立兩性關係:誰決定共舞;誰領舞、誰伴舞;舞伴之間各自的期望值又是怎樣的……

男人“背包包”現象的文化衝突

西方男性不追求對他無感(或未對他表示有感)的女性出於幾種心理:最明顯的莫過於害怕被拒絕。在這點上男性跟女性一樣,都有一顆脆弱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他也不願做無用功。既然知道希望不大,還是歎一聲無奈,換一個吧,把精力放在對自己有意思的女人身上。他們往往會說: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言下之意為,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基於你情我願,如果你沒說喜歡,我不會強求。

他們的思維前提是,如果女性有興趣,她會表示的;她不表示,就說明她沒有興趣。這種思維形態決定他們更習慣,也更喜歡與熟☆禁☆女交往——不一定指年齡上的成熟,而是指心智上的成熟。我從沒聽到哪個西方男人說喜歡“一張白紙”或“小鳥依人”型的女孩。“一張白紙”讓他們覺得缺乏性吸引力,“小鳥依人”讓他們感到摸不透,因此有點麻煩,甚至有點討厭。

也正因如此,中國大街上男人幫女友或老婆背包包的現象常讓西方男士大跌眼鏡:“難道這些女人自己連只包都背不動嗎?”他們不理解“呵護”一詞在中國社會中的意義——並非這些女性自己不能背包,而是作為男性要表示對女伴的體貼。可是,當你把這個邏輯講給西方男人聽,他們很可能會輕蔑地一笑:我還要被呵護呢!在他們看來,女性也是獨立的人,為什麼要他呵護她呢?“

直男癌”在西方社會中快要被淘汰了。當今的西方男性越來越不喜歡扮演“呵護者”的角色,也反感女性那樣要求他,覺得那樣做作、過時、落伍。同樣,西方女性也很反感大男子氣的男人,覺得那樣自大、粗魯、滑稽。

倒是有很多西方男人直言不諱喜歡聰明、獨立、堅強的女子。007中的“邦女郎”有兩個典型:一個是花瓶,為邦德獻身又獻愛,最後獻出生命;另一個是兩面派,既要吸引邦德,又要殺害他。我的荷蘭男性朋友們普遍喜歡後者,而覺得前者沒啥意思。就算最近那部《幽靈黨》中的花瓶是義大利國寶莫妮卡·貝魯奇,他們仍覺得她在片中過目就忘,反倒是那個相貌並不出眾,卻能穿著睡衣翻跟頭開槍,有點假小子樣的法國女演員蕾雅·賽杜讓他們念念不忘。

性別和個體,兩種不同的尊重

上世紀60年代西方的性解放和女權運動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兩性角色。在半個世紀的薰陶下,今天的西方女性早就不指望等男人主動追求她們,請她們上高級餐館吃飯,拉門拉椅,送花送禮了——她們甚至連想也不會想到還有這茬事兒。

西方男性,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出於對女性的尊重則是格外在乎她們的感受:如果她沒有表示好感,他一定不會發起攻勢,因為那樣會構成性騷擾;他也不會過分在她身上花錢,因為那樣會顯得將她視為附庸;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擺出英雄救美的架子,因為那樣是在否認她的獨立人格。總之,他們不“呵護”女性是出於對她們作為平等個體的尊重。

在中國,男性對女性的尊重往往是相反的:首先,男人要主動追求女人,而且要執著;其次,他要有不惜重金來表示誠意的決心——錢並不是關鍵,誠意才是關鍵;當然,最重要的是他要懂得關心她、愛護她、體貼她:上下班接送、節假日買花送禮、平時儘量順著她的心意,接納她小小的撒嬌和霸道是必須的。總之,他既要拿出男子漢的氣魄,又要對她無微不至。中國男性“呵護”女性是出於對她們作為女人這個性別的尊重。

兩種尊重沒有孰優孰劣,只是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產物,關鍵是不要將兩者搞混了。我親見不少跨國戀遭瓦解就是因為男女雙方對尊重的理解不同,因此行為表現和心理期望值也不同。而你,是更喜歡強調性別差異的兩性關係,還是淡化性別差異的兩性關係呢?

(文/ 幼發拉底。商業故事人、媒體撰稿人和小說作者。她的長篇小說《紅蟋蟀》先後被翻譯為英文(Shanghai Blue)與荷蘭文(Schemering boven Shanghai)出版,目前正在完成第二部長篇小說《一夜之差》。)

(原題:男人不追女人,出於對女性的尊重?特約專欄,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