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陳柏霖和桂綸鎂的青春,也是我們的青春

藍色大門:我喜歡懷念你,懷念青春

作者 / 陳廿榛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懷念十七歲、青春少年時的自己,會突然在燈火通明的夜聽到一首歌就淚流滿面。

可是,在這樣負重前行的人生路,我們不敢停歇,不敢耽溺於懷念,甚至,連懷念這件事也常常不敢聲張。

而偶爾,我們會很想看一個青春片,雖然良莠不齊讓人忍不住吐槽。可吐槽之餘,你總會發現,即使是最差的青春片,也會有觸動自己的地方,也能讓感情得到宣洩。

林夕寫《流年》,“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

我們看青春片可能也是為了和過去某個瞬間的自己狹路相逢。

最近一次提起青春話題是在給媽媽打電話時,老太太抱怨,“你爸過年還給他初戀發短信了呢”。

比起她的抱怨,我更好奇的是我爸竟然還有初戀。

這麼多年,我對爸媽的瞭解就是他們是我的爸媽,從來都沒想過他們的青春少年時代會是什麼樣子。

不禁想起《藍色大門》(桂綸鎂、陳柏霖主演)片尾這段話:

“小士,看著你的花襯衫飄遠,我在想,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由於你善良、開朗又自在,你應該會更帥吧?

於是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後,你站在一扇藍色的大門前,下午三點的陽光,你仍有幾顆青春痘,你笑著,我跑向你,問你好不好,你點點頭。

三年五年以後,甚至更久更久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是體育老師,還是我媽?

雖然我閉著眼睛,也看不見自己,但是我卻可以看見你。“

父母並不是生來就是大人,他們也同我們一樣有過鮮衣怒馬少年時。無論是二十來歲的我們,還是四五十歲的父母,也都有值得懷念的青春。

我們可能在周傑倫、陳奕迅的歌裡泣不成聲,他們也許是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時嘴角帶笑或者黯然神傷。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稚嫩的少年時代走向成熟的,大多數故事其實都有相似的模樣。

就像在《藍色大門》中:

清瘦又倔強的少女阿孟(桂綸鎂飾)

會撒嬌耍賴,幻想未來的平凡月珍

打籃球穿花襯衫活潑開朗的大男孩小士(陳柏霖飾)

每個人的青春都獨一無二,但不管是父母,還是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從這三個少年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女生的青春期可能像阿孟和月珍一樣啊,穿著沒有什麼美感的校服,一起背英文。

體育課找盡各種奇葩藉口偷懶,分享關於暗戀某個男生的消息。

像月珍一樣去撿小士不要的籃球、圓珠筆甚至周記本。記得曾有朋友偷偷在數學課上給我看一片很小的紙。

上面只有龍飛鳳舞的三個字,是她喜歡的人的名字。

“哪來的呀?”

“我去辦公室批卷子的時候偷偷撕下來的。”

當時我還跟朋友約定好,中考結束後的夏天一定要去表白牆上寫下心裡的那個名字。

後來夏天總算到了,我們可以穿清涼的裙子,在綠蔭籠罩的街上吃冰淇淋,卻沒辦法去寫那個名字,表白牆被拆除了。

那男生的青春期呢?大概也和小士和他的死黨差不多吧。在球場上奔跑吆喝,滿身熱汗;踩著單車在路上飛奔,聊天時開帶顏色的玩笑。

而無論當年是不是有過爭執和不愉快,多年以後回想起來,都會讓人忍不住想嘴角上揚。

那時最大的煩惱就是月考砸了,宿舍紀律不好又要被班主任批評,以及我喜歡的人仿佛瞎了,就是看不上我。

日子簡單而輕,就像影片中,阿孟對小士說:

“如果你17歲,你想的只是能不能上大學,不再是處男,尿尿可以是直線的話,你該是多麼幸福的小朋友啊。”

可能你想的不是這些,然而又會有多少本質上的不同呢?就連說這話的阿孟,難道不也是“很幸福的小朋友”?

電影中的阿孟拒絕小士固執強勢的告白,卻又想借著跟他接吻來否定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可偏偏,她有好感的月珍卻喜歡小士。

而月珍呢?又由於害羞,在給小士的情書上不敢留自己的名字,而是留了阿孟的名字。

誤會、傷害、爭執、三角戀、同性戀……這樣的情節,卻沒有變得狗血,其實也只因為兩個字:青春。

比如月珍寫情書害阿孟在眾目睽睽之下出醜,阿孟也只是在英文課上倔強的瞪著眼睛問,為什麼要寫她的名字。

而月珍呢,她誤以為阿孟跟小士在一起,最多也只是冷落阿孟,故意跟別的女生說話不理睬她。

又比如,在最後,小士學會把最初的悸動壓抑住,在被拒絕後,他只是害羞卻又陽光地笑著對阿孟說,如果阿孟以後喜歡男生了,可不可以告訴他。

更搞笑的是,我們隱約發現,阿孟並不是同性戀,只是她誤以為自己是罷了。

這樣的小朋友難道還不夠幸福嗎?

他們都有一顆單純的心,在面對所有的紛爭是非,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孩子氣的單純和善良。

是的,孩子氣的單純和善良,也許這才是我們的青春時代裡最為寶貴的東西。

可以輕易原諒傷害、背叛,也願意小心翼翼地去守護別人。

因為那時,他們還是少年,還沒見過太多黑暗與陰霾,所有的日子都是陽光燦爛。

因為他們都還沒有走出藍色大門。

我們常說希望自己長大後不要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說到底,無非也就是不想丟掉自己年少時孩子氣的善良。

兩年前看蔡崇達的《皮囊》一書時,印象最深的是書裡那些沒能達到自己預期,無法抵達夢想世界的人。

他們做著狂熱的夢,甚至一夢許多年,終於有一天夢被敲碎了。

於是有的人同自己的命運握手言和,沿著父輩祖輩的路繼續走下去。

也有的人選擇同這個世界徹底道別,在天堂或地獄繼續做著被他人或自己種下的夢。

而如今大肆傳播另一些故事則提供了更多成功學的範本,有百分之一甚至千萬分之一的人,他們掌握了命運,寫就了另一種關於人生的可能。

在這些聲音的夾縫中生存,你會不會也偶爾很迷茫?

究竟是留在房價高得離譜的一線城市,還是回老家過相對平靜安穩的小日子。

究竟是要堅持獨身,堅持等到百分七八十對的人,還是在一場又一場相親裡走馬觀花。

想不通的時候,覺得自己熬不下去的時候,看再多的雞湯勵志書也沒用。

也許,倒不如回頭去看自己十七歲的青春渡口,只要你還能感受到來自那時的善良勇敢,你便能再次鼓起勇氣面對這個溫柔冷峻的世界。

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笑著跟十七歲的自己打個招呼。

這,就已經足夠了。

成長,不就是為了能讓你一路前行,一路回頭看?

看你從笨拙急躁變得成熟平穩,看你被規則改變卻又試圖改變規則。

看看你心上的藍色大門有沒有蒙塵,看看你跟十七歲想像的,二十七歲或者四十七歲的自己,究竟有哪裡不同。

最後,我還是想分享《藍色大門》導演寫的這段話給你,算是一起懷念青春,懷念我們自己:

在人生的河流,有一個渡口,

即使你已經駛離它很久很遠,

你仍然會隨時想回到這個渡口看望,

去留連探望它的風光和氣味,這個渡口,就叫做,青春。

所以有人才會說,青春是不死的,

它只是一直藏在記憶裡的藍色大門內,

隨時等待我們翻箱倒櫃重溫它,

也重新去解讀它給我們的訊息……

圖 / 《藍色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