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又不是非要和你在一起,才叫靈魂伴侶

靈 魂 伴 侶

作者 / 易小婉

昨天又看了一集《欲望都市》,第四季第一集講的是Soulmate(靈魂伴侶)。Charlotte說她需要Soulmate,雖然他不會解決你實際的問題。

我忽然發現,近幾年各個領域關於Soulmate的探討有很多,大家對這個話題好像都頗有興致。而電影、小說或者影視劇,只要打上Soulmate的主題,似乎也能多博取一些眼球和關注。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精神上的需求越來越高?又是什麼原因,比起一個經濟適用型的伴侶,不少人更想要一個精神契合的靈魂伴侶?

而到底什麼是靈魂伴侶?

是像徐志摩所寫在靈魂交匯時互放的光亮,還是像錢鐘書和楊絳攜手一生的琴瑟和鳴,或是像《查令十字街84號》書中所寫的通信20年從未見面的柏拉圖之戀?

似乎很難有一個絕對的說法,不過大部分人所傾向於認同的是,這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懂你”。

人是複雜的構成,或許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理解成很多份碎片的組成,而靈魂伴侶就是碎片之間的吸引、同質與拼合。

沒有一片碎片是完全相同,但是茫茫之中,碎片總會遇到。神奇的是,其中有一些是相斥的,互相看不慣;其中有一些互相吸引,有時候引力還很大,它們會互相欣賞,會惺惺相惜,也有可能會互補。

如果兩個人互相吸引的碎片達到一定數值,相互和諧交融,甚至於組成一個新的整體。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生出一種遇到靈魂伴侶的感覺。

就像美國小說家詹迪·尼爾森對於靈魂伴侶的解釋:“遇見靈魂伴侶的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你曾經住過的房子裡——你認識那些傢俱,認識牆上的畫,架上的書,抽屜裡的東西:如果在這個房子裡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夠自如地四處行走。”

那是一種靈魂碎片的高度契合。起初,你們發現彼此有驚人相似的品味和愛好,你們有相同的經歷,會說同樣的話,做同一件事,後來發現原來你們是同一個人。

你們的交流從來沒有困難,甚至於對方說出上一句,你可以立刻接下一句。你瞭解他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措辭之外的心思,他懂得你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心情。

套用一句詩就是“你不用說話,我就十分明白”。大概就是這種心靈相通的感覺,是生活過於孤獨,讓我們願意不舍晝夜紛紛追逐靈魂伴侶吧。

可是,靈魂伴侶的定義和任務僅僅是“懂你”麼?

我的朋友小A是這麼認為的:“靈魂伴侶的任務除了懂你,還有改造。讓你生活得更合理,人世觀更豁達,對於世間的探索更好奇,行動力上更積極。讓你整個人煥然新生,雙方都互相愉悅、共進。”

她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她在半年前的某次旅途中,遇到了她的靈魂伴侶。他們從起初的互相欣賞,到如今的共同進步。他們每天都有共讀的書目,會根據一本書、一部電影有意識地進行延伸探討,或者有目的地寫影評、書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因為彼此的督促和激發而變得越來越好。

她這樣告訴我:“所以我有底氣說,他是靈魂伴侶。他幫助我成長、共進,而以前我遇到的人,只能叫懂我。”

像小A這樣有幸於茫茫人海中跨越千山萬水,找到一個真實的心靈捕手的人太少,不少“靈魂伴侶”可能只是同行一段路,不會一直走到老,因為靈魂的那些碎片其實很任性,它們會一直生長浮沉,如果其中一方進階得快,而另一方跟不上的話,你們的關係就會面臨著疏遠、破裂的危險。

還有更多人要麼始終活在期待和幻想中,要麼降低/改變對靈魂伴侶的期待,比如只要有精神性的交流,至於能不能在一起就隨緣了。

就像我的朋友小B。最近她在網路上遇見了一個大叔,這位大叔常常在她深夜寫不出東西的時候,像一個靈感一樣,給了她寫作的素材、方向。他還總能用他的小幽默和小趣味,調節她因為寫作而荒蕪晦暗的心。他們對對方知之甚少,除了文學上的交流探討,不涉及其他。

我問小B,難道你不怕螢幕另一端是個變態怪蜀黍?

小B微微一笑說,哪怕是個機器人也沒關係,跟他聊天時,我體驗到的快樂,我得到的滿足,我因他而被消除的孤獨感,這些都是真實的。

小B清楚地知道,這個人也許遠在他方,他們這輩子都無法見面;也許對方已有家庭,他們這輩子都無法在一起。但是她需要這樣一個人,來填補自己因現實生活而空缺的一部分。

這樣也好,遇見靈魂伴侶,並不等同於遇見愛情,也沒有人規定靈魂伴侶,一定要成為真實的生活伴侶。

如果有一天我遇上了我的Soulmate,我也不奢望與他執手偕老,也不妄求同他量子糾纏,不如就做暗夜的燈塔,指引彼此的方向。

不管以何種方式聯結,不去界定是愛情、友情、親情,像宇宙中的兩顆行星,我們會有各自的軌道,可是我們的光芒依然會相互輝映,相互守望。

圖 / 《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