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憑什麼成為金馬獎最大黑馬?
第53屆金馬獎頒獎結果揭曉。
周冬雨、馬思純憑藉《七月與安生》共登影后寶座;
範偉憑《不成問題的問題》榮膺金馬影帝;
馮小剛以《我不是潘金蓮》問鼎最佳導演。
完整獲獎名單:
讓人意外,這次金馬獎把含金量最高的獎項都頒給了大陸,影迷們接下來可以期待下獲得最佳男主和最佳改編劇本的《不成問題的問題》,獲得最佳新導演和最佳女配的《一念無明》。
而我特別想要推薦的是爆冷獲得最佳影片的《八月》。
早在一個星期前,《八月》在北京百老匯電影藝術中心舉辦了“八月來風,金馬入夢”主題發佈會暨試映活動。
當天,現場的觀眾和記者對這部入圍了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在內的六項金馬獎的影片無比好奇。
畢竟,一個新人導演的處☆禁☆女座,究竟拍出了什麼來?
《八月》講述的是在八十年代的呼和浩特,受到經濟改革的衝擊,主角張小雷一家也隱隱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這部電影以極其舒緩的節奏,緬懷了西部城市九零年代的過往歲月,黑白影像更是詩意盎然,細膩平實,文藝質感十足,宛若老舊照片般泛著往昔時日的痕跡。
突然間它開始動起來了,就像拿在手上的家庭舊照慢慢暈開,然後失去的時光再次被尋回。
在這次金馬影展上看了好多黑白片,大家無意中都選擇了黑白來表達。
導演說,選擇黑白,一方面是得以凸顯那個年代的“靜”,一個是因為外景調色資金吃緊,所以乾脆選擇了黑白。
而我覺得,用黑白來渲染這樣一部關於回憶的電影剛剛好。是的,《八月》是一個關於回憶的故事。
它用一個12歲男孩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夏天快過完的故事——其實並沒有故事,所有的情節都是為了配合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卻無法用語言完美的敘述出來。
夏末秋初,一個最好的季節要過去;
小升初中,一個沒有負擔的暑假要過去;
國有單位改革,一個對於某些人而言最好的時代要過去;
曇花盛開,一瞬的美麗馬上就要消弭。
大概我們80後,總會有這種情緒吧。永遠感覺最好的一切要過去,當自己明白這是最美好的那一刹那,就面臨著過去。
好像完美總是和美好錯肩而過,但是在這一錯肩的惆悵、懷舊、莫可名狀的悲傷,關於青春關於溫暖,總是只有自己才能懂得。
這是一種私密的小情緒,你可以不懂,但是卻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當這種情緒的宣洩到達高☆禁☆潮時,不是過去,而是忘記。
影片的最後,黑白畫面突然切至彩色,小雷的父親穿著軍大衣在草原奔忙拍片。
生活總得繼續,小雷會長大,小雷的父親得賺錢養家,情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重要的是,誰也無法抗拒生活的改變,長大的到來。
而作為一個新人導演的作品,影片中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八月》存在的問題也許在於它是由兩類相反的製作方式完成:
有些時候,它巧妙地進行一些情節點的設計,比如兒子突然向老師示威、上三中理由的揭露等,這是一類經典電影的製作模式。
比如楊德昌德的電影。
但這些偶然間散落下的點未能連綴成周密的情節線,原因在於第二類製作方式的介入,這是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電影的拍攝方法,它鋪呈的是情緒、感覺,回憶的真實。
最好的代表是費裡尼的電影。
這兩股力量的角力,使得《八月》既不能成為一部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品,也無法成為一部完全的作者電影。但作為一部處☆禁☆女作,可以為其他青年導演借鑒的地方實在太多。
就當下大陸獨立電影的普遍情況而言,像《八月》這般在細節上做到如此豐富,甚至延宕出一種無法解釋的深層共鳴,是極有少的。
誠如導演自己所言,“這都是我的回憶”,倘使電影中有虛構,那麼它的豐滿與細膩便不會如此強盛。尤其對一位元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情況更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