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釣三部曲:天時、地利及釣具的選擇
好像又有點老生常談了,但思來想去,關於垂釣好像也就這麼幾方面吧——天時、地利與人和。那就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吧!
一、擇日與選位
冬季的魚類活力明顯減弱,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選擇出釣的日子與釣位是非常重要的。
1 擇日。即選擇適宜垂釣的天氣出釣。主要注意以下三點。
①選擇風和日暖,人無縮手縮腳感的天氣,最好是連續的幾天好天氣之後,而天氣驟暖是不太適合的。
②注意收聽收看當地氣象臺站發佈的天氣預報消息,通常在寒潮化前1—2天出釣,此時魚類咬鉤頻率較高。
③無大風的小雨雪天氣出釣較為理想。常言道,“降雪不冷融雪冷”,因為雨雪天氣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水體中的溶氧量,同時氣溫也不算很低,只要你帶上雨具進行野釣,魚類咬鉤幾率有時比晴好天氣要高許多,筆者曾做過嘗試。
2 選位。常言說得好,“七分釣位,三分釣技。”其喻義垂釣成敗與選擇釣位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說白了,找到好釣位就猶如找到了魚的“家”。
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儘量找向陽背風處,此處的水溫較高,魚類停留在此處的機會較大。
②找有障礙物或有水生植物處,因這些地方既有較多食物又比較隱蔽、禦寒,魚類樂意在此聚集。
③在無障礙物或無水草的曠水區不要一味找深水處,若是氣溫有小幅回升,魚類會本能地向淺水區遊弋覓食。
二、餌料與布窩
1 誘餌。實踐證明,冬季的誘餌品質通常要優於其他季節,這也是釣魚人的共識。因為冬季魚類原本就不願張口攝食,若不是適口的“美味”,更無品嘗之意。基於此情,配製優質誘餌勢在必行。通常用大米、小米等量拌和,亦可用碎大米摻小米,或者都用大米或小米(若沒有小米可用玉米糝代替)。甭管用何種方法配製誘餌,都應用丁香酒浸泡(最好達24小時)方可有效。
2 釣餌。冬季釣餌使用頻率最高的要算小紅蚯蚓、紅蟲、麵包蟲等葷餌,用素餌垂釣,通常不會有好的魚獲。甭管用何種蟲餌做釣餌,都要保持活體方可達到最佳誘魚效果。
3 布窩。一般河塘、池塘、河道等小水域,做窩宜用打窩器,若近在咫尺之處亦可用手拋投,用餌量可依據水體深淺和流速及魚的密度靈活掌握。
三、釣具與施釣
1 釣具。
①竿。一般河道6.3~7.2米即可,若水環境特殊必須釣遠時,你就要選用8~10米更長的竿方可勝任。
②3號或4號伊勢尼,當然有時用朝天鉤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③線,用0.8~1.0號,柔軟度高的釣線為宜。
④漂,可依據各自垂釣習慣和水域情況來確定。你若在小草洞草縫處下鉤,最好還是用散漂,立漂雖可以,但有時提竿稍不注意就有掛漂的可能,給你帶來煩惱。如釣的遠,從觀漂醒目角度來講,用立漂優於散漂。
事實說明,冬釣用細線、小鉤、輕漂是最佳選擇。一是反應靈敏,二是從魚的習性和攝食規律考慮。
2 施釣。冬季用活體蟲餌穿鉤無可厚非,但由於氣候嚴寒水溫較低,釣餌入水後一般8~10分鐘其蟲體便不太蠕動,淡紅色的蚯蚓、紅蟲就會變為白包,特有的腥香味全無,若不及時更換,其誘魚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這個季節裡,釣手千萬不要嫌麻煩,你若經常保持釣餌的鮮活狀,加上合理施釣,可以斷言,在冬釣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天魚吃口輕,動作小,漂訊不太明顯,一般不會出現大幅度黑漂、拖漂、斜拉等現象。但是我們如選用細長且輕的小漂,配以小鉤,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大魚咬鉤的信號,只要發現漂有輕微抖動,浮漂出現上抬半目或下掩半目即可提竿。冬季魚喜食活餌,在魚咬鉤不勤和浮漂沒有動作時,不妨實施引逗法,讓半死不活的餌呈活體狀,這樣對你增加魚獲量大有益處。
當某個窩點上魚頻率較高,你要在咬鉤率稍有減緩時就應考慮續窩,其量宜少,這樣能有效確保後續有魚釣。若在完全沒有魚咬鉤情況下再補窩,那樣為時過晚,起不到先前的“聚魚”作用,從而出現較長魚咬鉤斷層乃至極少有魚光顧。
按常規,冬釣以釣鯽魚為主,但也不儘然,有時偶爾也能碰到鯉魚和其他較大魚類。若細線小鉤遇到“大傢伙”,作為釣手務必要沉住氣,克服急於求成思想,冬天魚類雖有別于夏秋季節衝撞力,但你若粗心大意,在戰術上藐視它,同樣會有丟失戰利品的可能。此時,只需享受一下遛魚之樂,待魚疲乏後即可用抄網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