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不吃雞,思想有問題
在這篇文章的最開始,先給大家拜個早年吧~
嗯,我大概是拜了假年。
俗話說的好,雞年不吃雞,思想有問題,當然這是我自己編的。
不過認真起來講,中國的川、粵、浙、閩、魯、湘、徽和淮揚菜裡面,雞的做法各有千秋不盡相同,每道菜背後的小故事也是引人入勝的。
我有故事,你有雞嗎?
今天我們就來掰扯掰扯八大菜系裡面的雞吧~
川菜-貴妃雞翅
搜一搜川菜裡面雞的做法,網上會給你滿滿一頁的答案,什麼宮保雞丁啦,辣子雞啦,口水雞啦,棒棒雞啦,然而,這些都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
今天要說的,是川菜系裡面難得的鹹甜口味的貴妃雞翅,作為川菜界的翹楚,自帶歷史小故事那都是必不可少的。
話說,楊貴妃除了喜歡吃荔枝之外,最喜歡的就是雞翅了,自她被封為貴妃之後曾一度失寵,時常在百花亭獨飲暗自神傷,貴妃心裡苦啊。
後來,有四師受到啟發,用葡萄酒切雞翅團,呈玫瑰色,具有貴妃醉酒之色韻,巨翅善飛,飛又與妃諧音,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個文藝的名字。
粵菜-白切雞
說到白切雞,顧名思義,就是煮的時候用白水並且隨吃隨切的雞。
可是到底是誰想出的這麼一個煮雞不放料的奇葩吃法的呢?這大概是個意外。
據說從前有一個讀書人,家境比較貧寒並且膝下無子,有一年中秋節兩口子狠下心來殺一隻雞為了保佑早生貴子,誰知道妻子剛把雞毛退了扔進鍋裡,窗外就有熊孩子玩燈籠還一不小心釀成了火災。
兩口子心地善良啊,顧不上自家鍋裡的雞,端起水盆就跑去滅火,最終在村民的幫助下火被熄滅了,回到家發現鍋裡的雞竟然已經煮熟了,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加任何調料,這個時候再加調料也沒什麼用了,於是就直接切了吃了。
後來人們覺得白吃也不是個事兒啊,就會帶著芥末醬或者醬油一起吃。
浙菜-叫化雞
這一看就是一只有味道故事的雞。它的故事就和它的名字一樣,和叫花子是離不開關係的。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花子偶然得到了一隻雞,然而他只有一隻雞,這次是沒有調料而不是忘記了放調料,這個問題就難辦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連調料和鍋都沒有怎麼吃雞?
我們的小叫花子想了想,把雞殺死去掉內臟,外面用黃泥和柴草把整只雞帶毛包起來,放在火裡烤,等到泥幹了雞熟了,剝去泥殼,雞毛也隨著脫下去了,就露出了裡面散發著烤肉香味的雞肉了。
真應該給這個機智的小叫花子點個贊。
閩菜-三杯雞
三杯雞說是閩菜,但其實最初它是江西寧都的傳統名菜,它的來歷還和文天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傳說在文天祥上刑場的前一晚上,一位老婆婆帶著一隻雞和一壺酒去獄中探望他,獄卒把雞切成塊,倒上三杯米酒小火煨制,後來,廚師將三杯酒改成一杯甜酒釀、一杯醬油和一杯豬油。
可是後來這道菜傳到了臺灣,一位臺灣的女主人因為家裡窮只能殺了家裡的老母雞來招待客人,又擔心雞的味道不夠鮮,便取了家中長得九層塔作為香料,果然使三杯雞的味道更加鮮美,就有了現如今獨具特色的臺式三杯雞。
湘菜-東安雞
東安雞,這個可就厲害了。
起初,東安雞並不叫東安雞,早在西晉時期,它被稱為“陳醋雞”,依舊是一個美麗的意外,因為廚師錯把料酒放成了陳醋,卻沒想到結果出其不意的好吃,此後這種做法就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到了清朝末期,湘軍將領席寶田因為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被授予“太子少保”稱號,一次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到席寶田家做客,酒席中上了這道陳醋雞。
當被問到這盤菜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席寶田覺得名字太土了就支支吾吾說不出口,曾國藩插嘴道這是席官保家的特產,不如就叫“官保雞”吧,不得不說這嘴插的很及時,從此之後這道菜就從民間傳到了宮廷。
轉眼之間這就到了民國時期,中國國民黨著名愛國將領唐生智任北伐軍前敵總指揮,為了慶祝北伐勝利,他在南京宴請部下和同僚,席間就有“官保雞”這道菜,被問起這道菜叫什麼的時候,一旁的顧伯叔提醒道“家鄉風味家鄉菜”,唐生智馬上改口說“這是東安的特色菜,叫東安雞”。
後來毛澤東在美國總統訪華期間也用此菜招待了尼克森總統,憑藉它獨特的口味很快流傳到了世界各國,也是從那之後逐漸成為了國宴菜肴,湘菜之首。
徽菜-符離集燒雞
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中國四大名雞”都有什麼?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熏雞,還有一個就是符離集燒雞了,顯然符離集燒雞是原產于符離集這個地方的,目前已經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麼厲害的燒雞它的起源是怎樣的呢?
大部分學者認為符離集燒雞的起源是從漢代開始的。由1994年徐州漢楚王墓出土一個泥封陶盆“符離丞印”裡面保存完好的雞骨架就可以推測出來,看來符離集燒雞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其他
除此之外,像魯菜的香酥雞黃燜雞、淮揚菜的荷葉雞等,同樣也是各有各的特色。
寫了這麼多的雞,總有一款適合你的雞。
你們還吃過什麼特色雞奇葩雞好吃的雞?可以在評論中留言告訴我們~
好了不說了,我要去吃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