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食物也有匠心?這些手工食物不得了!

《舌尖上的中國》不同於一般的美食紀錄片,她更著重於回答問題!

什麼問題?

問餐桌上的食物,它們從哪裡來?誰播下的種子?又是誰的手在烹飪?

其實感動我們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成為美食的過程中和它們相關的人。

這也就是與食物有關的匠心!

在快節奏的今天,等待陽光雨露的蔬菜,體味廚房食物的本香,已經成為一種奢侈。

好在還有不少手藝人,他們依然延續著古老的製作方式,為我們的味蕾提過最豐富細膩的體驗!

一、古法紅糖

產自雲南的碗紅糖,形似巧克力,卻比巧克力更潤澤、更質樸。

熬制紅糖的傳統技藝,至少延續了數百年,靠的都是人工的經驗和慢熬的功夫。

傳統的古法紅糖熬制工藝非常的複雜,將當天收割的甘蔗經過切碎碾壓,壓出來的汁液去除泥土、細菌、纖維等雜質。

18口連環鍋以小火熬煮,經過榨汁、開泡、趕水、過濾、搖瓢、打沙、成型等過程,不同的鍋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歷經“五榨三濾兩浮一沉”,約10-12個小時後,即可將紅糖舀入模子,冷卻成型。

中醫認為,紅糖性溫、味甘、入脾,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暖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還具有治肝氣鬱結、利腸通便、暖肝明目的功效。古法紅糖所使用傳統工藝更多的保留了甘蔗中的營養成分,保證營養得以保留,功效更為顯著。

特別是女孩子,更要補起來!

二、紹興黃酒

黃酒釀造的每一道工序,幾乎都浸潤著慢的基因——慢慢等一汪好水,慢慢候一個季節,慢慢釀一壇光陰,再慢慢抿一種滋味。

慢下來,能釀出酒中極品,也能令人嘗出這中國滋味背後的故事與玄妙。

紹興黃酒聲譽斐然,清朝時被評為全國十大名產之一。

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1915年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36年浙贛特產展覽會上,多次榮獲金牌和優等獎狀。

三、內蒙古乳酪

乳酪,俗稱“酪蛋子”。

將分離出酥油的優酪乳,經微火煮熬後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乾即為乳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一。

大多都在行囊中放幾塊乳酪,以防不測,備以充饑解渴。

雖然內蒙古乳酪有很重的奶腥味,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慣。

但是比有添加劑的更營養,純手工製作的,更放心!

四、清明果

清明果又名青團、“清明粑”(江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食品之一。

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鹹甜等種類,形狀有類“元寶形”和圓形之分。

清明果依餡料不同分為甜、鹹兩種。

用清明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 ,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果;

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乾、醃菜、豆芽餡等,做成餃子形的為咸清明果。

除此以外,還可以用模具盒來DIY清明果的樣子,看起來可愛又漂亮!

清明果製作很簡單,

鼠曲草或艾蒿清水洗淨,放入煮開的鍋中焯水(可選加一勺鹽),焯水後立刻撈出用冷水沖涼,通過杵和臼搗爛(原生態制法)、攪拌機絞碎(現代化制法)成為糊狀。

預先將適量糯米及粳米磨成濕潤細膩的米粉與糊狀草泥混合均勻揉成麵團,蒸熟後分小塊搓圓壓扁製成外皮。

(或用大米米漿與艾草在大鍋中混和,直到米漿成為固態,以此來製成外皮)

(1)咸清明果:將餡的原材料都切成丁或小塊,放進燒熱的鍋炒熟炒透並加適量鹽、辣椒調味;

(2)甜清明果:芝麻、豆沙等餡料預混時一般有加入白砂糖,以制熟後的餡包入即可。

待出鍋的外皮涼後包入餡料,分別製成自己喜好的形狀,上鍋再以大火蒸一刻鐘左右即可。

有時間,不如你也在家裡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