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糖瓜粘燉豬肉!童謠中的成都年是這樣過!

這幾年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感覺過年都沒什麼年味了。

年味真的沒了嗎?

並沒有,只是煙花不讓放了,沒有了那種在過年能聽到的熱鬧聲音;春晚越來越無趣,淪為了大家搶紅包的背景音;不少年輕人忙著過“洋節”,過新年的一些傳統習俗,反而被拋在腦後。

是時候,撿起那些傳統習俗,歡歡樂樂過大年!

有這麼一首童謠,詳細描述了成都人過新年前的種種準備:

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麵粉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夜

大年初一街上扭

說起臘八節,成都人的習慣是去文殊院領一碗臘八粥,即使要排很長的隊伍,每年也有不少人趕早過去排隊。文殊院的臘八粥口感潤滑、香味撲鼻,當然最重要的是沾沾喜氣、沾沾福氣。

臘月二十三買糖瓜則是為了祭灶王。

傳說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灶王,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過年前,在成都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準備的,那就是秋臘肉灌香腸!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在家裡做了,但免不了要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買了做好的香腸臘肉提前備上,畢竟沒有香腸臘肉的團年飯,就不是一頓完美的團年飯!

打掃乾淨房子,貼上春聯、掛上紅燈籠,門口在貼一“福到了”,春節也就要正式拉開帷幕了!

除夕晚上的團年飯是重頭戲,家裡的長輩們都會在這天顯露自己的“十八般廚藝”,每家都有絕活亮相。

吃過團年飯,成都人喜歡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到大慈寺撞新年鐘、上子時香。

傳說新舊交替時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間,洪鐘大鳴撞響108下,意味著神秘的老陽之氣從地氣蘊鬱的充盈之處喚醒,震徹彌漫整個城市。

與撞新年鐘同時的,是上子時香,人們習慣於爭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時辰到廟裡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個眷顧。

大年初一,成都人早上吃完了象徵團圓的湯圓,就要開始“走人戶”、遊“喜神方”!

正月初一遊“喜神方”

喜神即是吉祥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依照“五行學說”,南方丙丁屬火,代表四時裡的夏天,也寓“紅運興旺”之意,因此成都人認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之城南的武侯祠供奉著蜀地百姓崇拜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英雄人物,這裡就成為真正的“喜神方”了。

根據成都民俗,正月初一這天摸到喜神,就能一年鴻運高照、萬事順意。於是每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便攜家帶口、成群結隊彙集在武侯祠內的“喜神方”,爭相摸喜神、沾喜氣,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萬事如意、家道興隆、財運亨通。

每年武侯祠都會在春節期間舉辦大廟會,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變臉、皮影、糖人、糖畫、剪紙等各式民間絕活都能在廟會上看到,還有各種四川小吃也都彙集於此,之前介紹過的三大炮就是大廟會上不可或缺的精彩!

人日遊草堂

“人日”(正月初七)遊草堂的習俗,起源于唐代。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這一天,詩人高適寫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遺》贈送杜甫,詩中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於是,每年的“人日”便成為成都人遊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

每年杜甫草堂還會舉辦“成都詩聖文化節”,吸引了眾多詩歌愛好者來參加。

正月十六“遊百病”

對於很多人來說正月十五吃完元宵這個年就算過完了,而對於愛耍的成都人來說,正月十六“遊百病”之後年才算真的過完。

關於“遊百病”:又叫做“過厚臉皮年”。正月十六這天,登上城牆漫遊,據說可使一年不生疾病。雖然後來成都的城牆大部分被拆除了,不過到了這一天,成都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門,到戶外遊走散步,以祈求新一年身體健康。

快過年了,別只是窩在家裡玩手機,還有這麼多習俗陪著你一起過大年,再也不怕過年沒有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