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跟著24節氣,如何吃才健康——“夏”篇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經歷著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規律,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命活動,一刻也不能脫離自然條件。人們只有順從自然的變化,及時地做出適應性的調節,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今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小編特地分享此策劃,願您順應天時休養生息、健康長壽!

24節氣【夏】

5月5日 立夏

夏季的開始,萬物旺盛。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氣機變化:地面陽熱越來越多,越來越溫暖。心氣最旺,神明最清。

常見問題:若突遭寒氣,陽氣升發受阻,易郁而成痹,關節炎、類風濕以及各種疼痛等等。陽氣過度升浮,導致煩躁,失眠,出痘疹等。

養生之則:宜扶陽養陽,注意養心。首先,早睡早起。其次,適當運動出汗,助陽氣升發。再次,當清心靜養,免傷損中陽。第四,勿過度貪涼而傷外浮之陽。

飲食:炎炎夏日,飲食的關鍵在於“清”,可多吃絲瓜、黃瓜、苦瓜等瓜類蔬菜。

養生方:大棗生薑茶、蓮子扁豆薏苡仁粥。

5月21日 小滿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氣機變化:地戶打開,天陽升浮,地面以上的陽熱有所盛滿,故稱小滿。萬物蕃秀,人身陽氣漸旺。

常見問題:容易上火,出現鼻血、失眠、頭暈、牙齦出血、口腔潰瘍、鼻幹、口燥等。

養生之則:此時是最佳的扶陽補火時間,以祛除陰寒。適當運動,汗出透徹,宣散升發人體陽氣;多曬太陽,以引機體陽氣升浮;建議多赤腳走路,可更多地接引地氣,平衡體內的陰陽,以防夏天陽氣過浮引起高血壓、頭暈、咽痛、口腔潰瘍等不適。

飲食:辛可散,溫可暖,此時吃些辛溫食物,能有助於透出陰邪。小滿後適當吃些大蔥、大蒜之類當季食物,促進陽氣向外透發。

養生方:蒜泥茄子、砂仁煲豬肚。

6月5日 芒種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過了這個時候再種就不好成熟。

芒種前後,我國中部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叫“黃梅天”。

氣機變化:陽氣最多而陰氣最少的一個月,地下陽氣盡升浮於地面以上。

常見問題:芒種雨水增,要防濕病生。

養生之則:此時陽氣外散最大,而中陽最虛。因此,養生之法,在於養陽。首先,經常吃些酸味的食品以收斂陽氣。其次,睡好午覺,使陽氣順利斂降。再次,適當戶外運動,以宣通陽氣。最後,養心氣降心火,防腸胃炎。

飲食:多溫食,忌食寒涼以防傷陽。多食瓜豆,清熱祛濕。

養生方:陳梅普洱茶、淮山芡實粥。

6月21日 夏至

炎熱的夏季來臨,萬物生長也最旺盛。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氣機變化:陽熱至極,伏邪易外達,血液流通也快。

常見問題:人體陽氣升浮無制,易出現頭暈、血壓升高、易發脾氣、失眠、腦熱等不適。當靜以斂神,勿妄耗真精。一些虛火上浮引起的病症如高血壓、頭暈、五官咽喉火熱諸症之類。人易於困倦乏力,尤其中午。

養生之則:暑熱鬱蒸,人們往往貪圖寒涼飲食,反易傷脾陽,因此需重視健運脾陽。冬病夏治,可及時扶正驅邪。

飲食:酸味斂陽,因此可適當吃些酸性的食物。暑熱鬱蒸,不可貪圖寒涼飲食。

養生方:酸梅湯、山楂陳皮粥。

7月7日 小暑

天氣已經很熱,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但不到最熱的時候。此時,是初伏前後。

氣機變化:地下的陽氣已經完全升浮到了地面以上,地下涼極。同時陽氣開始斂降,熱蒸地面,水濕氣化,上浮於地面以上,是為暑熱。

常見問題:人體處於陽氣宣散狀態,毛孔已經打開,外熱而內虛,易患中陽虧虛之症,比如感冒、周身關節寒痛、身緊、發燒、咳嗽等不適。

養生之則:天地之間熱極,但地下涼極,人體需養陽。

飲食:適當吃酸以收斂過散的陽氣,亦可以服用辛溫開表藥膳以宣通陽氣,祛除寒邪。天越熱,越不可過於貪涼飲冷,以免傷損中陽,出現腹痛、腹瀉諸不適。

養生方:紫蘇砂仁粥、蘇葉橘皮飲。

7月22日 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在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雨水多,“小暑、大暑,淹死老鼠”,應防暑降溫。也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映日荷花別樣紅”。

氣機變化:炎熱之極,陽氣逐漸下降,會有“秋老虎”。

常見問題:脾臟問題多見。若脾弱土敗,則易患腹瀉。若感濕熱之氣,會出現午後寒熱,頭身沉重如裹、困倦思臥、胸悶、腹脹、嘔吐噁心、口渴不欲飲等症狀以及陽熱外浮,心浮氣躁、汗多、神疲諸症。

養生之則:關鍵在於忌涼。睡前喝點酸梅湯,配合熱水泡腳,晨起喝生薑紅糖水,這樣可以加大機體陽氣的升降運動,有利於保持健康。

飲食:平時當避暑熱,食品中多加點陳皮,可以燥濕,化中焦穀氣。

養生方:豆蔻砂仁荷葉飲、白扁豆山藥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