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合資還是高配國產,你怎麼選?
隨著汽車市場的競爭激烈白熱化,各個品牌都在自身產品找賣點,為的就是討好用戶的消費心理。我們都知道,自主品牌向來在配置是標杆領頭羊,相比之下,合資品牌就顯得多少有些不上道。即便如此,合資低配仍然有一個健康可持續的銷量增長,而高配自主卻還在堅守一畝三分地。更讓人不解的是,同等價位的合資車要比自主車配置低,或者說同樣配置的合資車要比自主車價格貴。
自主車與合資車的現實差距
以大眾朗逸、吉利帝豪以及奇瑞艾瑞澤7為例,這三款緊湊家轎車在市場的知名度都算不錯。從配置對比表可以看出,相比兩台頂配自主車型,朗逸(1.6L 自動風尚版)少了頭部氣囊、定速巡航、電動天窗、倒車影像等實用配置,而指導價僅僅10.08萬的艾瑞澤7居然還有自動頭燈、自動駐車。
除此之外,朗逸的車身尺寸、動力參數,均比不上帝豪還是艾瑞澤7。最讓人感到“藍瘦”的是,朗逸的指導價明明比兩台國產車整整高出2-3萬元,回到銷量上仍然是朗逸遙遙領先,九月份賣出39726輛,而帝豪和艾瑞澤7加起來還夠不上大眾朗逸。
自主品牌憑藉于配置高、性價比高等優勢,一定程度上推動銷量、人氣的上漲。全系標配ESP、六氣囊、胎壓監測、無鑰匙啟動等安全舒適性配置,可以在10萬元不到的國產車身上隨處可見。反觀,使用者拿同樣的10萬預算去買合資車型,想買到與自主相差無幾的配置,幾乎是癡人說夢。這就是自主品牌的現實,配置比合資高,價格又比合資低,但放眼望去轎車市場,前十名銷量榜不還是被合資車壟斷。
品牌價值大於配置價值
對於購買合資車型的消費者來說,配置價值還只是次要的,品牌效應才是最關鍵的。配置好不好用只有自己才知道,但一個品牌的價值比一堆積起來的配置,實際的好處來得更多。好比一樣的高配置,一旦配上大眾還是吉利的車標,兩者出來的效果定然是截然不同,不管你承認與否,市場的主流價值觀對待汽車品牌還是有偏見的。當然,高配自主與低配合資的區別待遇,不單單是一個品牌的原因。
自主核心技術缺失
再繼續深入探究,你會發現高配置只不過是自主品牌往市場投放的一顆煙霧彈,以此來掩蓋自己技不如人的現實。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主要體現自主品牌在汽車三大件的技術核心的弱勢,要麼選擇照搬別人的發動機,要麼直接採購變速箱、模組化平臺,甚至乎乾脆交由他人來進行調校。不過,教授也不否認一些自主車企確實擁有自主研發的實力,但無論是投入成本還是技術門檻都不算很高,畢竟自主品牌還處於較為被動的環境。
對比之下,合資品牌雖然在表面上沒有拿得出的殺手鐧,但實質上卻擁有自主品牌們難以望其項背的造車功底,只是這種功底無法在配置等方面得到直接發揮,只有在日常使用中才會逐漸突顯出來。假如沒有高配置、高性價比的美譽,今天是見不到自主品牌如今的地位。
管理制度不嚴苛
拋開造車硬實力不說,粗放式管理作風對於自主品牌也是一大通病,說白了就是品質標準馬虎,包括零部件的採購、裝配以及匹配等一系列生產過程。而對於像大眾、豐田等大廠,不但對每一位元製造工人有很高的專業標準,同時嚴格把控任何一個零部件的流程。而自主品牌要想將工藝水準提高,勢必要完善整個管理體系,意味著每台車的成本都將隨之抬高,這些成本是必須犧牲高配置換取而來的。目前而言,無論是哪個品牌,只要在有限的資源框架下,是很難保證高品質的同時,又能兼顧高配置的。值得一提,自主車的配置是高,但多不一定就是好,也可能是個累贅,這個涉及到整車各個系統的匹配,對自主品牌的技術要求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