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安全氣囊的坎坷誕生記
說到汽車上的安全措施,大多數人脫口而出的應該都是“安全帶”,見過沒有安全氣囊的車,但是沒有安全帶的車估計沒幾個人見過。然而,早在如今的三點式安全帶發明之前,最早的安全氣囊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從發明到普及,安全氣囊的發展遠比安全帶要曲折坎坷許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安全氣囊誕生的背後故事。
安全氣囊的誕生
1952年的時候,一個名叫約翰(John W. Hetrick)的美國工程師,在一個週末帶著老婆和7歲的女兒開車去郊遊。一路上一家人有說有笑的,沒想到路中間突然出現了一塊大石頭,約翰急忙打方向盤踩刹車,結果車子沒控制住翻到水溝裡了。副駕上的老婆為了保護懷裡抱著的女兒,就用手臂擋在女兒的頭部。等到一家人被救出來的時候,約翰發現女兒在老婆的保護下,毫髮無損。
回到家之後,約翰就開始琢磨著要如何設計一個裝置來代替手臂,保護車裡的乘客。(注意,那個時候安全帶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普及)1953年,約翰設計的“安全墊”獲得了專利。
為什麼約翰會想到利用空氣墊來保護乘客呢?這和約翰曾經的職業有關。約翰原本是一個海軍工程師,他在一次準備修復魚雷的時候,魚雷內的壓縮空氣突然洩露,強大的空氣動力把帆布罩一下子頂到了天花板上,然而,天花板卻沒有受到任何損傷。這件事給約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當他想要設計一個保護設施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了這件事。
約翰發明了“安全墊”之後,立刻把這個發明向幾家大的汽車廠商進行了推介,但是那幾家車廠都表示沒啥興趣。約翰發明的安全墊最終被應用在了防止飛機著陸時與地面的碰撞。
與約翰發明安全墊的差不多時間,遠在德國的沃爾特·林德也發明了類似的安全氣囊。
飽受冷落的安全氣囊
1959年,富豪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輛帶有三點式安全帶的汽車,一下子就吊打了大部分車廠的車內安全保護措施。遠在美國的福特和通用兩位大佬雖然嘴上不說,但是身體還是非常誠實的開始想要尋求汽車安全領域的突破。
約翰的“安全墊”自然在福特和通用的考慮範圍之內,不過他們認為約翰的“安全墊”反應不夠迅速,所以最終還是放棄了約翰的設計。
在整個60年代,一直有人嘗試對安全氣囊進行改進和革新,大多數雖然獲得了專利卻缺乏實際應用的可能性。直到1967年的時候,前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工程師艾倫(Allen Breed),發明了一個由機電感測器控制的安全氣囊。這也被認為是現代安全氣囊的真正雛形。
很快,艾倫就把他的新發明賣給了克萊斯勒使用,不過克萊斯勒那會兒因為要進軍歐洲,沒放太多精力在這方面。
安全氣囊真正迎來小範圍的試水,是在1971年,福特將安全氣囊裝在一批實驗車上;1974年通用汽車率先在市售車裝上駕駛座安全氣囊。但不幸的是,一方面因為70年代的美國人,沉醉于肌肉車的快感當中,壓根就不在乎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當時的安全氣囊是選配,價格不便宜,再加上石油危機導致油價上漲,所以沒過多久安全氣囊便再次“銷聲匿跡”。
PS:據說,1969年的時候,福特曾帶著新研發的安全氣囊去華盛頓向交通部彙報,結果實驗時,安全氣囊死活打不開。福特當時的掌門人福特二世覺得太丟人,一度下令停止安全氣囊的研究。
安全氣囊的逆襲
1967年,賓士的工程師開始對汽車安全氣囊進行研究。美國人雖然不重視安全氣囊,但是60年代的時候,對安全氣囊研究最多最深入的還是美國。所以賓士打著交流的旗號,開始派工程師去美國學(tou)習(shi)。德國人可怕的嚴謹性也在這次研究中暴露無遺。
比如說安全氣囊用的氣體發生器,其實德國也有化學公司生產類似的產品,但是賓士的工程師依舊費盡力氣從美國一家參與了導彈研究的公司手裡買下了氣體發生器的樣品。為了研究氣體的填充過程,賓士的工程師還跑到德國軍隊和博世公司去學習。
在1980年12月,賓士把安全氣囊裝備裝在了當時的S級轎車上,成為世界上首家將安全氣囊作為標準配備,安裝在自己量產車型上的汽車廠商。並且還在8年後還推出了副駕駛安全氣囊。
德國人已經開上帶安全氣囊的汽車了,美國人還在為安全氣囊該不該裝吵成一團。直到1984年,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才在《聯邦汽車安全標準》第208條中,增加安裝氣囊的要求。1995年才正式經由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提供明確的法則及指導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車的標準配備需要有雙氣囊。
1987年,保時捷944Turbo成為全世界第一輛標配駕駛座和乘客座安全氣囊的汽車。(944和944S都是選配安全氣囊)
1988年,克萊斯勒成為美國第一個標配駕駛座安全氣囊的公司。
90年代後,安全氣囊在歐洲的高端車型當中成為主流配置。
2000年之後,安全氣囊普及甚至中低檔汽車,比如小排量的福特嘉年華和標緻206等。
時至今日,汽車安全的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前排氣囊、後排氣囊、側氣簾,膝部氣囊甚至中央氣囊都已經有不少車輛配備。雖然安全氣囊的發展一路坎坷,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人們最終還是發現了它的強大保護作用。
感謝那些曾經為改進安全氣囊而不懈努力的工程師們,沒有他們的堅持與付出,就不會有如今更加安全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