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羅孚是如何把自己玩死的
說起羅孚這個品牌,對汽車比較熟悉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比如,它是路虎的“親爹”、和
MINI也沾親帶故、榮威的原型也是它。然而,這樣一個曾經可以和勞斯萊斯平起平坐的百年品牌,為何卻死于歷史長河之中呢?
如果按照創立的時間來計算,羅孚比現在的大多數汽車品牌都要早。早在1877年,約翰•坎普•斯達雷和威廉姆•蘇頓合資創立了羅孚。(兩個創始人沒等到羅孚汽車誕生就去世了)那會兒還沒有汽車,所以羅孚最初賣的是自行車。
在中學歷史的課本上,大家應該都見過那種兩個輪子一大一小的自行車,那是最早的自行車。是羅孚公司最先推出了前後兩個輪子一樣大的安全型自行車,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自行車樣式。1884年,“ROVER”標誌第一出現在自行車上。
“ROVER”這個單詞在英語當中有流浪者、領航員的意思,車標是個維京船,立標是個維京老頭。估計就是因為名字和標誌沒取好,所以羅孚後來的命運也跟坐海盜船似的,忽高忽低,最後直接“玩”死了。
沖上雲端
羅孚的第一輛汽車誕生於1904年,大概是因為有8馬力,所以第一輛車被命名為羅孚8。羅孚8雖然生的晚,但是起點還是挺高的。屬於汽車的許多重要元素都已經包含在這輛汽車上,比如這輛車使用了最早的帶中央骨架的底盤,應該說他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產品,銷售達到了2200輛。
後來羅孚公司又接連推出了不少新車,這些車大多數銷量還說的過去,但是並不能算是非常成功。其中,1909年推出的羅孚12是在此期間最成功、最暢銷的車型。羅孚12是一款中級家用轎車,這款車裝備了2.3升12馬力發動機,而且這款車還是羅孚是第一個銷售突破兩萬輛的車型。
一直到一戰開始之前,羅孚作為英國最早的汽車品牌,發展的還算是比較平穩的。大家都知道,在戰爭期間,基本上各家車廠都逃不過成為軍工廠的命,羅孚也是。
不過羅孚好歹是英國年紀最大的車廠之一,所以英國政府也沒強制讓羅孚成軍工廠,而是和羅孚簽了一筆很大的訂單,由羅孚提供戰爭時期的汽車和摩托車,許多前線的士兵都是靠羅孚生產的汽車和摩托車進攻,獲取補給。因此,羅孚在一戰中賺了個盆滿缽滿。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一戰當中的金錢積累,羅孚依靠生產時髦、經濟的車型而平穩度過了二十年代末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
在二戰中,羅孚雖然沒有像一戰時那麼好運,一度淪為軍工廠,自己在考文垂的廠房也在戰爭中被炸毀。但是在戰後,為了補償羅孚的損失,英國政府無償給了羅孚一家研究飛機發動機的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憑藉飛機發動機廠,羅孚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空氣渦輪發動機,並把它裝在了一輛羅孚P4上,這款車被命名為JET-1。JET-1採用了先進的4輪碟刹、獨立懸掛等先進技術。而且還創造了汽車時速超過240公里的記錄。但是,羅孚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發動機,因為當時沒有合適的車身和底盤能匹配如此非主流的發動機。
除了飛機發動機廠,羅孚當時的管理者還根據二戰中大展身手的威利斯(吉普車原型),推出了如今世界聞名的越野品牌——路虎。不過,那個時候的路虎可不是走的豪華車路線,而是依靠低價和優異的性能而受到民眾和軍方的喜愛。
1958年,羅孚P5的上市,讓羅孚走上了人生的巔峰。正是因為這款車型的出現,讓羅孚被附上了“皇室血統”的光環,當時的英國女皇、梵蒂岡教皇等都是羅孚的用戶。此時的羅孚,品牌價值可以與勞斯萊斯比肩。
從雲端墜落
在六十年代以前,羅孚基本上可以說是站在了汽車行業的雲端了。那麼站得這麼高的羅孚,是怎麼摔下來的呢?
其實,羅孚的墜落,一開始並不是其自身的原因,而是因為英國的國家政策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英國汽車工業出來的知名品牌很多,但是沒有幾家在英國的原因。
在二戰結束後,英國汽車開始對本國汽車實行關稅保護。這個也能理解,想保護自己家的品牌嘛。但是當時歐共體已經開始逐漸成型,英國本來還瞧不太上這個組織,畢竟自己是日不落帝國嘛。但是後來英國發現,這不加入不行啊,於是就改變了主意,準備申請加入。(關於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原因非常複雜,刀妹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找找相關資料)
結果申請交上去就被打回來了,再申請又被打回來。反復幾次也沒成功。這個申請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歐共體不允許成員國存在關稅壁壘。最終英國政府做出了妥協,取消了關稅壁壘。
關稅取消了,一大批外國企業進入了英國,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歐洲的各大車廠。大家都知道,沒了關稅就意味著進口車會便宜許多,再加上當時英鎊非常堅挺,這就使得英國的車在國外還是賣的很貴。
國內競爭壓力大,國外出口沒競爭力。這就導致當時的英國汽車工業非常低迷。為了挽救國家的汽車業,在1968年,英國政府把當時英國大多數主流的汽車廠商進行了整合,羅孚與當時的奧斯丁、MINI、MG、凱旋、捷豹等品牌共同融合到了英國的利蘭汽車旗下,組成了類似汽車聯盟的集團。
但是這並沒有什麼卵用。除了羅孚家的路虎推出的攬勝車型賣的比較好,其他推出的車型基本上就是不拖後腿就不錯了。就連羅孚自己,估計也是因為要和其他品牌共用資源,所以在這段時間也喪失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英倫貴族風格,變得平庸起來。
眼看著利蘭汽車也不行了,英國政府覺得有點方,於是在1975年,砸了一大筆錢,把利蘭汽車收歸國有了。
1977年的時候,羅孚與本田展開了技術合作,本來羅孚可以和本田學技術造經濟型轎車來復興,也可以學習一下日本人比較牛的品質管制和成本控制。但是估計是在國企裡的日子過得太舒適了,羅孚一點兒也沒有學習的勁頭,可以說是直接把羅孚的標掛在了本田車上。比如說羅孚200,發動機、變速箱等重要部件都是直接取自本田思域。
估計是看不下去親爹羅孚這麼“墮落”,原本是羅孚越野部門的路虎,和羅孚劃清了界限,開始獨立運營。
到了1986年,利蘭出現了巨大的財政赤字。恰好此時在位的英國首相是柴契爾夫人,她本人信奉的是貨幣主義理論,上臺之後進行的改革政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私有化。
所以在多方面的因素下,利蘭公司又變成了私有公司,估計是為了能蹭點羅孚以前的好名聲,所以改名成了羅孚集團。當然,私有化不代表財政赤字就能一筆勾銷。所以為了擺脫困境,羅孚集團開始把旗下的品牌或賣或停產。比如1990年的時候,把捷豹賣給了福特。
其實在變賣資產之前,羅孚還想“賣身”給之前合(tie)作(pai)的挺愉快的本田,但是本田表示,合作可以有,但是合併就算了吧。最後在英國國內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呼聲下,羅孚集團最後被英國航空集團買下。
雖然英國航空財大氣粗,但是畢竟沒造過車,也不會玩汽車買賣。所以非常簡單粗暴的把所有生產的汽車都貼上了羅孚的標,這導致羅孚品牌一下子就從女王座駕,變成了路邊大眾車。
到了1994年,接手羅孚這個重擔6年後,實在忍受不了巨額虧損的英國航空表示:老子不管了!於是把羅孚打包賣給了正準備擴張的德國寶馬,其中包含品牌有MG、羅孚、路虎、MINI四個品牌,這也使得最後一個還保留在英國人手中的本土汽車企業也就此流失了。
羅孚集團在寶馬手裡一度也稍有起色(比如羅孚75,銷量很好),但是因為沒有核心競爭力,還是不可避免的一虧再虧。寶馬本來覺得自己花了大價錢買來的羅孚,不能就這麼死了,所以中間還追加了6億英鎊的投資,這還導致了寶馬的X5延遲到1999年才上市。但是羅孚的不爭氣和寶馬自己的盲目擴張,導致寶馬在擁有羅孚的6年裡,不僅沒賺到錢,還虧損了40多億美元。
巨額的虧損讓寶馬終於意識到“羅孚”這個大包袱,真不是自己能背得動的,搞不好還會把自己給拖死。必須趕緊甩包袱!越快越好!
但是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羅孚這個包袱不能沾了,想買個好價錢很難。寶馬盤算了一下,羅孚這個包袱背一天虧一天,不賺錢也得趕緊甩。於是,在2000年的時候,寶馬分拆了羅孚汽車集團,以象徵性的10英鎊將羅孚和MG送還給英國,將路虎汽車以30億美元賣給了美國福特汽車,並且福特還擁有對Rover商標的優先購買權,僅僅留下了MINI品牌。
雖然羅孚是自家唯一的親生兒子了,但是這個兒子太能敗家了啊!所以,英國人在2005年的時候,把羅孚這個敗家兒子直接宣佈破產,然後賣到了中國。最奇葩的是,羅孚最後賣給了中國兩家車企。
上汽集團以6700萬英鎊購得了羅孚的核心優質資產:羅孚最好的兩個車型25、75系列轎車及全系列發動機的智慧財產權。本田從羅孚的工廠中收回了製造羅孚45車型的關鍵設備以及設計圖紙,理由是羅孚45的設計源自于本田思域,所以羅孚的新主人沒有權力生產這款汽車。
南汽則買下了羅孚各車型的製造設備及裝備流水線、發動機製造工廠以及2000名技術人員和職工。
估計是因為覺得羅孚居然賣給了兩家中國車企,擔心自己買來的路虎會遭到品牌連累,所以福特使用優先購買權把“ROVER”商標買走了。
後來,上汽收購了南汽,為了不讓買回專利和生產線的錢打水漂,上汽以自主品牌榮威的名義,生產了羅孚。
比如大家比較熟的榮威750就是基於羅孚75改造而成。當然,榮威750和當年的羅孚75早已經大不相同了。
至此,129年歷史的羅孚就這樣四分五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羅孚的“死”固然有英國政策的緣故,但是後來與本田的合作原本是一個重新崛起的好機會,他卻白白錯失了這樣的良機,甚至在寶馬的旗下也僅僅是曇花一現。只能說是咎由自取。現在,羅孚的商標使用權已經到了印度塔塔的手裡(就是那個收購了捷豹路虎的公司),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帶有濃濃咖喱味的“R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