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購富豪是一筆賺翻了的買賣
如果有人研究過富豪的歷史,會發現,在1999年富豪轎車宣佈賣給福特之前,其實經營狀況並沒有很差,那麼為什麼富豪轎車選擇“賣身”給來自美國的福特呢?
這就要從富豪集團成立之初說起了。
富豪與富豪轎車
在1926年的時候,SKF集團董事會批准提案,正式成立一家生產民用量產汽車的公司,取名為富豪汽車公司,即AB Volvo公司。(詳情參見
在碰撞中尋找“安全感”的富豪)
注意,這時的富豪公司指的是AB Volvo,並且是掛靠在SKF集團下面的。富豪成立之後,雖然推出的第一款車OV4因為“腦殘”設計而銷量慘不忍睹,但是好歹吸取教訓,緊接著又推出了兩款“智商線上”的車子PV4、PV651。這兩款車雖然放在現在看不怎麼樣,但是在當時還是挺不錯的,再加上是瑞典第一“國產車”的名頭,所以銷量還是很可觀的。
銷量上去了,自然就有錢了。“錢包”滿滿的AB Volvo自然不再甘心在SKF集團的控制之下,於是在1935年的時候,AB Volvo脫離了SKF集團,真正成為一家獨立運營的汽車公司,並且在瑞典證券交易所上市。
脫離了SKF集團之後不久,雖然就遇到了金融危機和二戰的雙重打擊,但幸運的是,瑞典是個中立國,所以富豪並沒有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戰後,德國、美國的那些個老牌車廠多少都受到了戰爭的負面影響,富豪抓住了老牌車廠的“虛弱”期,憑藉一系列的安全技術,順利擴張自己的轎車業務。與此同時,AB Volvo的商用車業務也開始發展起來。
隨著當時轎車需求量與生產量的逐漸增加,以及財務方面轎車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在1979年的時候,富豪正式將乘用車部分從富豪汽車公司(AB Volvo)獨立出來,成立了富豪轎車公司(VOLVO Car Corporation)。
富豪轎車業務獨立出來有什麼好處呢?
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可以細分市場,富豪轎車可以更加專心的應對乘用車市場,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發。要知道此時的富豪公司,旗下的業務除了轎車,還還包含了卡車、大客車、飛機、輪船、工程機械等多種業務。如果不把越來越重要的轎車業務分離出來,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亂。
“賣身”福特
富豪轎車業務雖然獨立出來,但是實際上此時還是屬於富豪公司(AB Volvo)的。
在90年代的時候,富豪的轎車雖然銷量不錯,但是作為一個定位豪華車的品牌,富豪轎車的盈利能力有限,遠不如卡車、大客車等商用車帶來的利潤大,甚至每年富豪公司都需要拿出大筆的資金,對富豪轎車進行補貼。
開發新車需要非常巨大的前期投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豪華品牌做著做著就倒了,最後只能投靠通用、大眾這些“土豪”。
這樣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轎車業務發展的還不錯,但是幹不過BBA;商用車市場佔有率很高,在歐洲僅次於賓士,但是沒錢發展。
轎車和商用車必須取其一,否則整個集團都會被拖垮。最終,富豪公司選擇留下“會賺錢”的商用車業務,把“敗家”的轎車業務出售了。
1999年,富豪公司(AB Volvo)宣佈出售富豪轎車(VOLVO Car Corporation)。最終,富豪選擇了當時擁有龐大全球資源的福特。根據富豪與福特達成的協議,福特以60億美元價格買下富豪轎車公司,富豪商標今後由兩家公司共同擁有。
這意味著,靠著福特這個“大金主”,“富豪”這個品牌,不僅不會被轎車業務拖垮,相反地,還會因為福特龐大的資金、資源的支持,得到更加廣闊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富豪(AB Volvo)用福特的錢,養自己的兒子,然後兒子還能跟自己姓。
為什麼福特願意當“隔壁老王”?
很簡單,當時的富豪雖然動力、車身設計等方面不是最優秀的,但是安全技術絕對是世界領先的。花錢買個“兒子”,還能帶回一堆世界領先的安全技術,這筆賬怎麼看都還是很划算的。
二次“賣身”吉利
富豪轎車在跟了福特“爸爸”後,果然沒有失望。福特不僅放手讓富豪發展,同時還用其全球採購和巨大的前期投入大力支持富豪的業務。到了2001年,富豪轎車公司利潤就增長近15%,達到72億瑞典克朗。
但是,福特在經歷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全面擴張之後,由於市場變化及公司相對競爭力下降,開始出現連續虧損。比如僅僅是輪胎“召回門”事件,就讓福特損失了55億美元。
到2006年,福特已經從北美汽車業界的老二退到老三老四的水準了。福特公司決定重組公司資產,賣掉那些燒錢的豪華品牌,比如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此時,富豪並不在出售名單上。
吉利的掌門人李書福當時也得到了這個消息。他判斷福特肯定會把富豪也給賣掉。(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第六感吧。)所以,在2007年的時候,李書福專程跑到美國,與福特當時的掌門人取得了聯繫。不過當時福特掌門人並沒有把李書福放在眼裡。畢竟吉利2007年的收入大約為100億人民幣,而富豪同年的收入是106億美元!簡直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結果,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福特的虧損達到了258億美元!這下子,福特重組進程必須加快。福特終於拿出了富豪,標價60億美元,比當年收來的時候還便宜了4億美元!
李書福這次找來了羅斯柴爾德銀行方面大中華區的負責人作為財務顧問,給福特公司報出了35億美元的報價。福特一聽,呵呵,這麼點錢?!不賣!
到了2009年,李書福收到福特的通知,3月30號美國政府公佈《汽車製造商未來發展計畫》前,遞交標書。這次李書福給的報價更低,只有20億!因為柴爾德羅斯銀行調查出富豪到2009年6月收入才30多億美元,評估價不超過30億美元!
最後的談判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吉利最終以18億美元外加後期9億美元,拿下了富豪轎車百分百股權+很多專利!
雖然說27億美元遠低於最初報價的60億美元,但是也不是一筆小數目,所以吉利當時還找高盛借了錢。因此,最終吉利能夠成功以低價拿下富豪,背後有很多金錢以外的因素的。(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勢力、高盛銀行勢力等)
至於吉利為什麼花這麼大力氣買富豪?
如今可是全球化的社會,汽車工業更是如此。但是我國的自主品牌基本都還處在剛起步的階段,人家國外品牌少說都是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
面對全球化,國產車不可能一直依靠銷售廉價車來生存,必然要有過硬的產品、高端的研發團隊以及最為重要的,能夠把國產車銷往全世界的銷售管道。這些對於自主品牌出身的吉利來說,是很難在短時間做到的。
一步一步慢慢走?不好意思,時間不等人。等五十年後,你研究出了自己的汽油發動機,馬力再大,穩定性再好,也沒用,因為那會兒大家說不定都已經用電動車了。更別說在全球打響知名度了。
自己埋頭苦幹行不通,當然是要尋求外力的幫助。收購一個成熟的高端外國品牌,就是一條“捷徑”。吉利收購富豪,就是抓住了一個走向全球的“機會”。
吉利最聰明的做法就在於,沒有直接把富豪併入吉利品牌下面,而是讓富豪保持相對獨立。(這點可以從命名上看出來,吉利收購後的富豪,全稱為富豪亞太)
吉利非常清楚富豪的技術和人才經驗儲備遠超過自己,盲目吞併富豪的技術無異於揠苗助長,另一方面也會連累了富豪,所以現在的吉利一方面消化吸收富豪技術的同時,也在不斷的自我提高。而富豪“賣身”給吉利後,毫無疑問又找到了新的出路,富豪依舊是富豪,吉利卻不僅僅是吉利。
PS:聽說航空母艦,宙斯盾級驅逐艦上面的大型傳動發動機也是富豪的技術。而中國的發動機技術。。。。所以吉利收購富豪,也許。。。嗯,你們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