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賓利,一個曾被勞斯萊斯收購的速度傳奇

JSFamily|肉肉說車(第四期)

WIFI--TURN ON

最新一期勞斯萊斯魅影PK賓利GT,畫面紙醉金迷讓人歎為觀止,在這裡,肉肉我還想要跟各位分享下賓利和勞斯萊斯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很久之前,賓利和勞斯萊斯是一家的。

怎麼說呢……有點像大眾和斯柯達的關係吧!

賓利品牌誕生於1919年,創始人華特·賓利在創立賓利的時候就說了一句話:“要造一台好車、快的車、同級別中最好的車!”

這句話也就成了賓利汽車一直以來的發展方向。

因為華特·賓利特別鍾情於賽車運動,所以這個世界聞名的豪華品牌誕生之初走的就是賽車運動路線。

公司才成立四年的時間就參加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並且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從此開啟了賓利在勒芒大賽的征戰歷程。

1924年,賓利首次擊敗對手布加迪。

沒錯!就是你們認識的那個布加迪!

1924年首次奪得了勒芒的冠軍後,賓利在之後連續五年也奪得了全部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在1929年更是囊括了前四名。那段時間是華特·賓利一生最輝煌的時期。

大家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呢?

不知道各位還是否記得我們第一期肉肉說車——說的就是本田在F1賽場上叱吒風雲的故事。聽起來確實是跟賓利在賽場上的故事有點像!

看來,有個熱愛賽車的老闆,對於車廠來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認為這跟腦海裡的賓利形象不太一樣。

說實話,我以前還真不知道賓利是生產賽車起家的,印象中賓利就是英國皇室專車之類的。

當年給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雅致728。

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名字聽起來高逼格又順口,當年這款車在國內可是賣到了天價——接近一千萬。

十多年前,肉肉我可是連五毛錢的辣條都吃不起!

根本理解不了一輛車要一千萬是什麼概念,直到歐陸GT的面世,才讓我感受到這個品牌的確不凡!

還記得當年歐陸GT有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頭銜——“世界上最快的四座跑車”。

而且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W12發動機這個說法。

當年這輛看起來傻胖傻胖的跑車,深深震撼了我幼小的心靈,後來經過慢慢瞭解才知道這個品牌的歷史。

我說怎麼這麼眼熟呢!賓利的雅致跟勞斯萊斯的銀天使,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不光是這兩款,還有賓利的布魯克林和勞斯萊斯的銀刺等等。不懂的人肯定會說,這是赤裸裸的抄襲啊!

其實並不是的!

由於賓利原本在創立車廠之初,工程師就是以賽車手的角度出發。

即使銷售狀況不差,但公司的財務系統很不成熟,周轉與流動資金也不夠充裕,再加上賓利志向“造出世上最快、最好的頂級跑車”,相對的產品售價也十足高昂,只有富商巨賈才消費得起。

到了1930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公司的經營立刻就出現問題。

1931年賓利公司的負債已經超過10萬英鎊,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數目了。在無法繼續營運的情況下只得任由昔日的競爭對手勞斯萊斯以12.5萬英鎊買下,而後賓利正式成為勞斯萊斯旗下的子品牌。

隨著勞斯萊斯和賓利的融合,勞斯萊斯和賓利的車型研發就已經捆綁在一起了。在隨後的幾十年中,賓利陸續推出了S系列、T系列、險路、卡瑪格、雅致等幾款車型。

其實在這段時間內生產的賓利車型,幾乎都是勞斯萊斯的翻版,賓利車型的動力都要比勞斯萊斯的同款要強,但是同時期的勞斯萊斯定位卻要高於賓利,內飾的做工和用料也更奢華。

直到那場汽車史上著名的勞斯萊斯爭奪戰打響,才正式拉開了賓利和勞斯萊斯兩個英國老牌車廠的現代歷史序幕。

90年代末,英國老牌車廠受到了經濟危機和德國車廠的衝擊,紛紛面臨倒閉危機。

賓利和勞斯萊斯兩家車廠虧錢已久,在面臨倒閉的時候,這兩家車廠被德國人盯上了。當時的寶馬和大眾同時盯上了勞斯萊斯,大眾出價更高,勢在必得。但是寶馬早已控股了勞斯萊斯的商標擁有Rolls Royce飛機發動機公司。

在經過和寶馬的拉鋸後,兩家車廠約定大眾可以生產勞斯萊斯和賓利轎車。到2003年之後,勞斯萊斯品牌還是落入寶馬手中,大眾只好接盤賓利。

寶馬利用原本勞斯萊斯-賓利的工廠,寶馬基於E66 7系轎車,打造了幻影超豪華轎車,奠定了勞斯萊斯在頂級豪華車市場的王者地位。

而大眾則基於輝騰的D1平臺,打造了賓利的歐陸系列,主打頂級性能運動車型。於是,便有了我們的車主說主角——賓利歐陸GT。

細心的觀眾朋友們可能會發現,賓利和勞斯萊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從中間向兩邊對稱的木紋內飾,還有風琴拉杆式空調出風口開關等等。

但是,兩個品牌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賓利車型在方向盤左邊的鑰匙插孔,同樣的設計還有保時捷。這個設計是傳承自勒芒賽車。

在70年代,勒芒賽車的發車規則是車手站在賽道對面,跑到車上發車。為了搶先起步,車手在跑上車的同時可以左手啟動賽車,右手掛擋快速出發。

賓利為了彰顯其在勒芒奪得的偉大成就,便保留了這一設計,同時也彰顯了賓利GT的頂級豪華跑車定位。

不得不佩服這些傳奇的車廠,既保留了傳統的品牌文化沉澱,又融合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才有了今天在全球汽車市場的地位,而這些因素正好是中國汽車品牌所欠缺的。

真心希望多年以後,我國也有汽車品牌能在全球的汽車市場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