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南京地鐵5號線站名公佈啦,背後的歷史你知道嗎

匆匆的我們已經步入了12月

地鐵4號線正式通車運行也進入倒計時

5號線也在進行如火如荼的施工中

有換乘王之稱的5號線自網站披露以來就備受關注

然而大家會發現

地鐵5號線有很多地名以前從未聽過

其實這些地名可是大有來歷

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這些站背後的故事吧

「南京西站Nanjing Xi」

南京西站與其他網站不同的是,作為南京的老火車站,它見證了南京百年發展與變遷。深厚的不單是它的歷史,還有它與老南京人的情感牽連。

南京西站始建於1905年,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火車客運站,時稱江寧車站(因南京當時稱為“江寧府”),是滬寧鐵路起點和終點站。在民國時期是南京和全國的重要門戶。

1912年元月1日,孫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便是經過下關火車站進入南京城的。

1927年,江寧車站改名為南京車站,又因其處於南京下關一度稱為“下關站”。1947年,南京車站擴建,規模為中國之首。解放後,南京車站改名為南京火車站,簡稱南京站。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新的南京站建成,同時,和平門貨場和位於原南京市下關區的老南京站合併,重新命名為南京西站至今。

2012年3月24日,隨著南京西至廈門的K161次列車駛離南京西站,這座百年老站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建甯路Jian Ning」

建甯路的起源,可謂一波三折。在民國初年,建甯路東段稱民生街、長平路、柵欄門;西段稱儀鳳門大街。民國二十七(1938)年,曾以中國北方省名綏遠為路名,“文化大革命”時又被改稱為反修路。

(建甯路上的金橋市場)

而現如今的建甯路則是修築于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之際,將原綏遠路、民生街等小路拓建而成。

(建於1407年的天妃宮就在建甯路旁)

1970年,為配合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將該路拓寬,取建設社會主義新南京之義,因南京簡稱“寧”,故名“建甯路”。

「下關站Xia Guan」

有關下關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明代初年,那時下關還叫做龍江關。

明洪武元年在龍江置徵稅機構,稱龍江關(今鮮魚巷龍江橋附近),後明宣德四年,又在上新河設立上新河關,專征船舶稅。

(南京下關歷史陳列館)

到了清代,因地處上下游的關係,人們俗稱地處上游的上新河關為上關,地處下游的龍江關為下關,下關由此而得名。

(百年大馬路濃縮著下關的文化印記)—by南京老克

2013年3月鼓樓區與下關區合併、下關區歸入鼓樓區。老下關不在了,而有關下關的記憶卻將一直深藏在南京人的記憶中。

「鹽倉橋Yan Cang」

說起鹽倉橋地名的來歷,要追溯到明代,兩淮鹽官在下關設倉庫儲備食鹽。淮鹽經水路運至下關碼頭和城北護城河碼頭,再經騾、馬、驢車運至鹽倉。當時下關作為水陸碼頭,可謂,車水馬龍,商販雲集。

(江南水師學堂遺址)

民國時曾被稱為鹽倉大街,1950年更稱今名。因為此地鄰近鹽倉,附近護城河有橋,故地名鹽倉橋。

儀鳳門內地名還有驢子巷,據傳,當年這兒有幾家客棧。是從碼頭到鹽倉中途人員歇息,牲口吃料的地方。

「五臺山Wutai Mountain」

說起五臺山的起源,或許很多人以為是取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臺山之名,其實不然,傳說五臺山最早為5個台形崗地組成,山頂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名為五臺山。

(揮灑汗水和放飛青春的五臺山體育場)

而在清朝時,五臺山為叢葬地,山上有著名文學家袁枚之墓。民國初年,山下有關帝廟,香火旺盛;同時,五臺山成為西方人聚居地之一。日軍侵佔南京時,此處為難民區,後改建為居民區,以近五臺山得名。建國前夕即有五臺山(居民區)名,沿用至今。

(大地異鄉者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

當然,現在提起五臺山,人們最先想起的便是五臺山體育場和先鋒書店了。試問哪個文藝的年輕人沒在這裡流過汗又流過淚?

「朝天宮Chaotian Palace」

談及朝天宮的起源,大概要追溯到春秋時期,其所在的冶山在當時是吳王夫差修築的冶城所在地。在之後的年代裡,或為寺院、或為道觀、或為學宮。

直到明朝時期,朝天宮成為朝廷舉行盛典前練習禮儀的場所,以及官僚子弟襲封前學習朝見天子禮儀的地方。朝天宮之名,則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御賜,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

「三山街Sanshan Street」

三山街是南京古地名之一,築于明初,因李白詩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且臨近三山門(今水西門)而得名。

也有一種說法是,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在築建南京明城牆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今中華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而在南唐和南宋時期,三山街是禦街通道。百貨雜陳,遊藝雜耍,甚為熱鬧。到明代初年開始形成商市,三山街也成為當時南京的商業中心。在清代,三山街曾是刑場之一,文學評論家金聖歎因“抗糧哭廟”案即被處死於此處。

「夫子廟Confucius Temple」

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于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夫子廟。

夫子廟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

當然了,提到夫子廟可能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如織的遊人、誘人的美食和炫目的燈盞。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印象,夫子廟都是南京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大中橋Dazhong Bridge」

大中橋已有近千年歷史,早在六朝時期,現在的大中橋一帶是當時建康城的衛城“白下城”的東門,楊吳(後為南唐)築城時,就青溪河挖掘護城濠,有橋跨濠而處東門之外。門前青溪橫跨大橋,得名“白下橋”,這便是最初的大橋。

據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記載:“白下橋,一名上春橋,在城東門外,其側有白下亭。”到元代時,白下橋已改稱為上春橋(亦稱“長春橋”),而改名的原因則是“以白下之名,不宜舉子”,即當時的人忌諱“白下”二字,因其容易誤為“沒有下人(後代)”。故而改稱為上春橋。

(過了大中橋便到了秦淮河)

明萬曆上元縣誌載,此處舊有大橋(現淮清橋)、中橋(現四象橋)各一座,明初兩座橋合併為一座橋,故合稱大中橋。

「光華門Guang hua 」

光華門,是南京明城牆內城十三座內城門之一,明稱正陽門。光華門是明皇宮的南北中軸線上最南端的大門,外國使臣來我朝覲見必須經正陽門出入,正陽門也就是明朝“國門”。

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江浙聯軍由此進入光復南京城,易名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2月,南京保衛戰在光華門展開,光華門是日軍入侵南京時戰鬥最激烈、傷亡最大的一處戰場。如今光華門只剩下城門遺址和地名,光華門在內的南京城牆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橋甕Qiqiao Weng」

七橋甕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紅花街道七橋村,是南京現存體量最大的古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建成,比重修的盧溝橋還要早4年,是中國唯一一個用“甕”而不是“橋”來命名的古橋。

現存的七橋甕依舊保持著明代的原貌,橋墩、橋甕和獸頭等均是原物。橋甕上方橋耳兩側還有16只精雕的螭首獸頭,堪稱中國古代拱橋中的傑作。

在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甕,因橋有七孔而得名。七橋甕建于明初,是明朝拱衛都城南面的門戶。太平天國兩次破清軍於此,辛亥革命光復南京後,江浙聯軍又在此大敗守軍。

而現在的七橋甕附近又開闢了七橋甕生態濕地公園,是南京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大校場Dajiao Chang」

大校場其實原名為大教場。1367年,明故宮建成後,朱元璋在宮城之南相繼建立多處兵營,以保衛皇宮和都城的安全。並選擇響水河和秦淮河之間的一片平地,辟建大教場,設置閱兵台,以閱兵練武。在長期流傳中,“大教場”演變為“大校場”。

當年大校場建成後,不但附近兵營的人馬來操練,朱元璋宮城裡的衛兵,每天清晨三更就出正陽門,經過兵橋、七甕橋,也到大校場來操練。

(大校場機場掠影)

後來,明朝的一些軍事設施和軍事機構也設在這裡。據傳,當時大校場內還設有兩個十三四畝大小、一丈多高的點將台。一個是供一般將領操練之用,一個是專門用作皇帝出宮觀看閱兵或比武選拔高級將帥所用。

南京就是這樣一個有歷史的城市

隨便一個地方都能翻出上千年的故事

你還知道哪些快來告訴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