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全球10個世外桃源之地!朝鮮和古巴才是世外桃源?

不知道大家玩遊戲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快樂?為了消磨時光?為了成就感?為了白金獎盃?還是為了逃避生活?如果只是為了逃避生活的話,那麼玩遊戲也許不是最佳的選擇,找一個世外桃源生活更好,今天我們為大家盤點了10個世外桃源之地,一起來看看吧! 在一個以消費主義為主導,財富至上的社會裡,一些人決定回歸一種更簡單的生活方式。他們想要遠離那些他們認為沒有必要甚至是資源浪費的事情,他們想要生活在一個隻具有基本生活條件,依靠物物交換為生的社會中。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碳的零排放,與自然和諧相處。以下便是全球各地的近乎原生的“世外桃源”。 10.加拿大—拉斯克蒂

從加拿大西部城市溫哥華乘船僅1個小時,就可以來到一個叫做拉斯克蒂島(Lasqueti Island)的地方,它地處內陸和溫哥華島之間,是一個較小的島嶼,面積和曼哈頓的大小相差無幾,島上居民約400人。這些人早就決定要完全脫離城市,以種莊稼為生,只在島上搜尋可以利用的東西。 島上大部分的電是由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小型水電站提供。其中一些人仍在使用舊式的化石燃料發電機,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用電。這些居民的傢俱有鄉村特色,並且很舒適。其中一位居民甚至住在一輛舊校車上,而這輛車是用植物油發動的。還有一幢用天然可再生材料修建起來的建築,它的牆是用舊輪胎搭建的。 島上的一切都井井有條,甚至在島上上廁所都會有一份指南,叫做“在拉斯克蒂如何拉大便”,這份指南是關於堆肥法(注:堆肥是一種有機肥料)、汙水處理和化糞池的講解,相關資訊可以在社區網站上找到。訪問他們的網站可知,島上的大多數人都是“職業音樂家、出版作家或一些小型廠商,還有一些某些領域從事農業商品化和專業顧問的工作,這些領域包括教育、工程、林業和替代能源”。一些人會在島上經營幾家溫馨的家庭旅館。從加拿大統計局的資料來看,拉斯克蒂島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區。

9.彩虹之會

彩虹之會(The Rainbow Gathering)不是一個可以常年居住的地方。但是,它的確是一個社區,或者說是由幾個社區聚集起來的,因為每年有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會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到這兒,這些地方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俄羅斯和歐洲。聚集到西半球主要是受到土著美洲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美國從1972年開始,每年7月都會有一次聚會,地點在全國不同的森林中。 彩虹之家(The Rainbow Family of Living Light)稱自己為“地球上規模最大最好的非政治性非教派非政府組織的志同道合的一群人。”每年大約有1萬至2萬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傳遞著和平、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生態居住的概念,提供了一個現代社會發展趨勢,可以替代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大眾媒體和普遍浪費。 任何人加入彩虹之會都是免費的。但是因為2014年集會時有兩人死亡,所以在這件事之後,人們對彩虹之會產生了一些爭議。而且因為這裡仍然會發生類似吸毒案件和交通事故這樣的事情,所以住在附近的人常常會有一些害怕“彩虹”。但是很多人聚在一起難免會產生一些“壞分子”,他們大部分的人還是全心全意地遵守著他們的信仰和教義,都是正派的人。

8.加拿大自由灣(Freedom Cove)

這次,我們來到溫哥華島(Vancouver Island)的西岸,一個名為托菲諾(Tofino)的小城鎮便映入眼簾。小鎮不遠處的塞普拉斯灣(Cypress Bay)有一對夫婦,丈夫叫威尼·亞當(Wayne Adams ),妻子名為凱薩琳·金(Catherine King),他們用12個漂浮的平臺親手建造了一座水上家園。每一個平臺搭建成的區域都各具所能,其中包含舞池、燈塔、藝術畫廊、工作室以及五個溫室。 自由灣(Freedom Cove)始建於1991年。那時,亞當(Adams)66歲,金(King)59歲,他們一直住在這裡並不斷對其進行修繕和充實,從未想過離開。亞當(Adams)是一名雕刻工,凱薩琳(Catherine)更是多才多藝,集繪畫、舞蹈、寫作與音樂於一身。亞當(Adams)在《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的一次採訪中講述道:“一年冬天,肆虐的風暴把大樹都刮倒了。我們拾起這些樹幹、枝條將其送還,不料大樹的主人卻把這些木材都送給了我們。於是我們萌生了一個念頭,不如建造一個新家吧。”借助過去的漁場建造技術,他們得以把重量為百萬磅的房屋嵌入海灣並使其漂浮其間。值得注意的是,那是在1992年的2月(僅僅才過了幾個月的時間)。 由於家裡沒有冰箱,海灣裡也沒有魚塘,他們夫婦便在自己搭建的溫室裡種植了各種新鮮的蔬果。起初,他們靠14塊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然而沒過多久就出故障了。現在,他們用一台老式發電機來維持每天300瓦的日常用電。“在荒僻的曠野生活會帶給人源源不斷的靈感”,金補充道,“每天清晨醒來看到眼前的一切,都覺得是那麼的不可思議”。

7.英國吉普賽人的滔泉小鎮(Tinker’s Bubble)

坐落在薩默塞特(Somerset)鄉村地帶的社區占地40英畝(相當於16公頃),該島上最古老的低排放生態村當屬英格蘭鎮(England)了。21年來,來自不同地區、家庭的人們都稱其家園為鐵匠之家(Tinker’s Bubble)。一些人只是路過,一些人則世世代代住在這裡。村民們靠林業、園藝、養雞、釀造蜂蜜、出售蘋果(是蘋果,而不是蘋果)謀生,賺取一些閒錢。他們從不使用化石燃料,僅靠木材來取暖、煮飯。除此之外,可以稱得上是“零排放”。 一台風力發電機,幾塊太陽能電池板便可為社區的人們提供足夠的電力,開燈照明、播放音樂、運行筆記型電腦都不在話下。村民們使用的各種類型的材料都源于社區,因而為其提供了低成本的生態住房。其名字源於附近的一處小泉,泉水在馬路邊彙聚成小瀑布。吉普賽人(Gypsies)過去常常把馬兒牽到此處飲水,並稱這裡的瀑布為“滔泉”。

6.威爾士聖彼得生態村

聖彼得生態村是人們2009在威爾士的彭布羅克郡郊區建立的一個小群落。聖彼得的成員背景各不相同,有些是在養生方面知識淵博,而有些則對此一無所知。在那裡水、林地和電都是統一管理,所有建築裡也沒有主管道和主線。 聖彼得生態村共有9個社區,每個約占地5英畝,全部由一套光伏發電設施和一台27千瓦的水力發電機負責供電。水源來自當地的一處泉水以及對雨水的利用——畢竟這兒是科技發達的英國!所有的房屋,酒吧還有工作室都由這兒的居民和一些志願者共同搭建。所有用材都是就地取材或回收利用而來,使碳排放量降到最低。 可想而知,他們遵循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吃的也是自己種的食物。他們甚至要提高土壤的健康值。為此他們依地形精心建造了一個新的基礎設施,並種植許多野生植物和鄉土樹種,這樣能提升該地的生態多樣性。這樣做能盡可能多的保留當地的水分和養分。

5.南非的Khula Dhamma村

村名取自兩種不同語言的兩個單詞,Khula來自科薩人說的班圖語,意思是生長, Dhamma來自巴厘語,意思是依照此法(連起來意思就是成長道路上的覺醒)。時間回到2000年,五兄弟買了小村Haga Haga旁邊一塊180公頃(約445英畝)的土地,此處距東倫敦市北60公里,是南非的門戶,也是科薩族的心腹地帶,距離海岸線近8公里­——順帶說一句,那附近的海灘都是最原始的形態,該地海拔173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其從未受惡劣天氣的影響,因此這兒的作物能夠一年兩熟。 此外他們踐行綠色農業,盡可能過與世無爭的生活,還有休養中心。來到此處的遊客能身體力行的與當地人同耕同息,所有這一切都是希望人們能學習怎樣過上和諧舒適的生活,與大自然共存。

4.義大利Torri Superiore

Torri Superiore位於利古裡亞阿爾卑斯山(the Ligurian Alps)腳下,與法國邊境和地中海僅相距幾英里。Torri Superiore完全由石頭建成,是一座13世紀的小村莊。此建築位於懸崖邊上,有5層樓高,100米長。裡面有162個房間,由排布複雜的窄道連接起來,整座建築的房間、樓梯和露臺設計如迷宮般錯綜複雜。不過,在建造階段,其規模並沒有這麼大。拿破崙時期,該村人口數達到巔峰,約200人,於是人們對Torri Superiore進行了最後一次擴建。 然而,大約100年後,村民們移居到城區,Torri Superiore由此被遺棄荒廢。直到1989年,Torri Superiore高級文化協會成立,該協會是由約20人組成的永久協會。就是在那時,開始了對此建築的修復工作。此建築的一半屬於協會,另一半屬於居民。 自1992年來,Torri Superiore接待了40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每年有一到兩個夏令營在這裡舉辦。除此之外,這裡還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研討會和課程,以實現環境教育和生態村生活。

3.俄羅斯Kovcheg

2001年,有四個家庭向政府租用了297英畝(120公頃)的地皮,租期為49年,無需任何費用,自那時起便有了Kovcheg村。這個村子位於莫斯科(Moscow)西南部87英里(140公里)外,在卡盧加(Kaluga)地區。每個家庭都分到1公頃(2.5英畝)地皮來種糧食,這足以生產充足的糧食了,甚至還能產生盈餘。 約有40戶家庭(120人)一直生活在Kovcheg村,另外共有80戶家庭(200人)來這個村裡度過夏天。這個村子裡已有15個新生兒,並且還將迎來更多的新生命。這個生態村由一個富有的莫斯科商人建成,他為了自己小孩的健康和幸福,搬離了市區。如今他成為了一個養蜂人和園丁。在其他居民中,還有前摔跤手、前德國時裝模特、前議會候選人和前歌劇演唱家。 除了遵循生態友好的生活方式,這裡的居民還要通過清潔濕地、移除腐敗木頭和種植新樹來保護村子周邊的森林。這裡禁止非法盜伐林木,不過居民們可以自己經營一些鋸木廠和木工車間。

2.日本木之花家園(Konohana Family)

1994年,20名成員成立了木之花家園。它位於日本富士山腳下,現在是超過80個人的家園,其中25人為兒童。“木之花”(Konohana)一名源於山上的女神。人們一度相信“木花咲耶姬命”是居住在富士山上的主神。該社區有著非常嚴謹的生活方式並採用集體經濟,他們共用食物、住所和資金。如此一來,他們能夠將生態足跡降至日本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以及美國平均水準的六分之一。 換言之,按同樣測定方法,他們的人均生態足跡為0.8 gha(世界公頃),而日本其他地區為人均2.4 gha,美國則為人均4.8 gha。這裡,1個單位等於整個地球的生物承載量的100%。或者,為了便於理解,可以這麼說,如果每個人都像普通日本人一樣生活,我們將需要約2.4個地球來維持我們的生活方式。當前,世界平均水準約為1.6個地球。在另一方面,朝鮮和古巴在這一方面也處於0.8的水準(美國人應該反思一下了……)。但與這些國家不同的是,木之花家園生活富足,與自然達到了完美和諧與平衡。 在一片占地僅為16公頃(即40英畝)的土地上,他們種植了超過260種蔬菜和穀物以及10種大米,並通過散養的方式來獲取雞蛋,提取純蜂蜜,並製作大醬(一種發酵豆製品醬)、醬油和其他加工食品。而這一切都採用傳統方法生產。他們僅僅需要從商店購買糖、鹽以及其他一些調料。 他們還使用“木之花菌”(即木之花微生物),即通過一種原始方法來培養微生物。這種物質被廣泛使用在他們的牲畜飼料和飲水中、天然肥料的發酵過程中,尤其可以作為一種乳酸菌飲料對他們的健康和幸福十分有益。

1.美國地球之船(Earthships)

邁克爾·雷諾茲(Michael Reynolds)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在過去的45年中,他建造出了一所堪稱是房屋典範的建築。在他看來,一個房子只要滿足其主人的生活就已經足夠。如今,他的建築模型已被用在世界各地許多地方。但若不是他耗費數年在新墨西哥州沙漠(the New Mexico desert)日以繼夜地改進他的設計,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建造初期,他所有的住宅都是用至少45%的再生材料所製造,這使得從一開始他的地球之船就處在負碳足跡一列。其餘材料都是在該建築物附近找到的(這能夠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其大多數建築都完全獨立於所有市政公用事業,並且能夠為其居民生產一切所需。由於植物細胞通過生物過程吸收、淨化並重複利用污水,它們甚至能改善周圍的土壤,有助於房屋四周的綠化。 而這還不是全部!生命之船能夠自己控制電力和淡水供應,更不用說根據天氣變化調節室內溫度了,它甚至能生產足量的食物。邁克爾·雷諾茲早就認識到我們當前的生活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甚為遙遠。倘若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對普通人來說,生態生活將變得非常昂貴。這就是為什麼他走上了這條路,並將設計和建造能夠為每個人自給自足的房屋作為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