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在京都,如何尋找一座避開人潮的小眾寺院?

(以下圖文來自窮遊er 花鏡框)

不知你有沒有像我一樣,害怕遇見金閣寺、清水寺人人人人的場面,只想坐在一座安靜小寺院的緣廊下,靜靜的看一會兒庭園風景。如果你也這麼想,就隨我一起去京都東北和西南方向的幾個小眾寺院逛逛吧。

在我心裡,京都的寺院和神社,有幾種鮮明的類型:

1/ 如雷貫耳的大寺院&大神社:多為世界遺產,具有打卡的重要意義,也最會遇到人人人人。最典型的就是清水寺,金閣寺,伏見稻荷大社,龍安寺。

2/ 熱度稍差但是面積很大的寺院&神社:名氣沒有那麼大,去參拜不是為了打卡,而是順路經過。時不時在遊記中也能看到,但是旅行團遊客前往的可能性較小。寺院或神社本身面積很大,易於稀釋來訪的客流密度,所以遊覽起來比較舒適。僅以我此行去過的幾個為例,比如南禪寺,建仁寺,天龍寺。

3/ 季節性很強的寺院&神社:比如櫻花季的醍醐寺、仁和寺,楓葉季的永觀堂、高桐院,櫻花季、楓葉季時永遠擠滿了人,但是平時沒太多遊客去,因為遊客一般去第一類打完卡後就沒有時間了。這類寺院有的很大,可以稀釋來訪的客流密度,一般也足夠漂亮。

4/ 名氣小、面積小而緊湊的寺院&神社:一般是知名度較低的寺院,比如我此行很喜歡的圓光寺,是看了朋友的私人推薦後專門前去的。這類寺院知名度低的原因也很明顯:位置比較偏僻因而遊客要去的話需要花不少時間、院落比較小。這類小寺院完全不具備稀釋客流的能力,如果某個時段人多,基本上緣廊下是坐滿了人的,不過大部分時間不會這樣。去這類寺院,反而容易遇到本地的老爺爺老奶奶集中前往。不過我覺得這類寺院由於小,庭院、回廊、禪房之類的元素聯繫的非常緊湊,反而非常適合欣賞和拍照。

此行我去的主要是2、3、4類,收穫真的是不少,但也完美地與很多京都標準照直接錯過...... 好處就是拍照不用和廣大遊人一起大合影了。有得有失,還需要大家自己權衡~

如何在出行前判斷

一座寺院或神社我是否喜歡?

喜歡的原因,無外乎形式和內容。

前者就是這個地方風景漂亮,有你喜歡的元素比如枯山水、庭院、緣廊等。此時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寺院和神社的官網,這裡會有這個寺院或神社最為典型的景物和亮點。

比如我對圓光寺的喜愛,有三四成都是來自於官網首頁的滾屏圖片:

試想能做出這樣精緻官網的寺院,會讓人失望嗎?

如果是因為內容而喜愛,那麼就要多做一些功課了。對寺院,需要去瞭解一下是否有保存什麼珍寶,建築是否有獨樹一幟之處,有什麼歷史意義等。

而如果是神社就更為有趣了,神社一般會供奉特定的“神”,求什麼就去專門的神社參拜。比如在奈良我們去的冰室神社,竟然是供奉冰的神,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個關西城市所有刨冰店鋪的介紹,介紹上說每年制冰行業的企業還會在這裡祈福和比試,非常有趣;再比如大家都有所耳聞的京都河合神社,是供奉美神的神社,繪馬都是女孩子的鏡子樣子,可以畫成漂亮的臉蛋,也很好玩。

那怎麼才能快速知道每個寺院和神社的守護內容呢?推薦一個很不錯的日劇《五星級旅行社》,每一集裡面針對客人各不相同的需求,女主總是能透過客人的舉止看懂客人的內心,為他/她找到能寄託其願望的合適的寺院和神社。如果你正好懷揣和某集客人一樣的心事,就聽女主京香的建議吧~

| 建仁寺 |

隱于鬧市的寧靜

建仁寺是我們造訪的第一座寺院,我對它的感受是,夠有范兒,夠宏大,值得他為自己冠以的那些傲嬌。覺得它有范兒,可能是因為我為了避免人山人海,並沒有去金閣寺、清水寺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吧,但是建仁寺的開闊,回廊的迂回和豐富,為每一位遊人提供了寧靜的獨處空間,要知道建仁寺的院牆之外就是祇園花見小路一帶啊!這份寧靜的獨處空間讓我覺得彌足珍貴!

而我們選擇將建仁寺作為第一個造訪的寺院,還有個簡單到不行的原因。此行我們希望獲得所有參拜寺院的禦朱印,而建仁寺雙龍圖樣的禦朱印冊子,我們尤其喜歡。

本坊門口拖鞋,付費參拜,換鞋處對面就是建仁寺的名言警句:大哉心乎。查了查,大哉心乎是建仁寺開組榮西禪師的話:“大哉心乎,天之高不可及也。而心乎出天之上。” 如此一句,寓意,志向高遠。

朱印所對面展示著風神雷神的屏風,曾見過這樣的描寫:“閃閃的金光屏風上,風雷神騰雲駕霧,怒目炯炯,雄姿靈躍,仙帶亂舞”,此乃鎮寺珍寶。

進入本坊後就可以隨意在各間屋子間選擇感興趣的景物了,都是傳統的日式房間,有一種安靜和綿柔,有間屋子四壁畫著複製的雙龍。

本坊的方丈叫做大雄苑,就是一個好長好長的緣廊,遊人多會選擇靜靜坐下,享受眼前一片枯山水庭院。而坐在方丈的緣廊,面對的就是建仁寺的法堂,存放雙龍圖的地方。

我很喜歡那些靜靜坐在緣上的身影,他們或若有所思,或靜靜頷首,沉默不語,為寧靜的畫面增添些許禪意。

旁邊備有拖鞋讓遊人從緣側下到背後的庭園,穿過悠長的小徑,會通往茶室——東陽坊。參觀東陽坊的小徑讓我有點驚喜,日式精緻的庭院就這樣沒有心理防備的突然展現,柔軟的苔蘚在兩側鋪路,微微張開的柴門背後又是更為深幽的石板小路。穿過柴門,是含蓄的籬笆,小庭院中別有洞天。

東陽坊旁是小書院、潮音庭,曲折的回廊吸引了我,跑回方丈,重新走上緣廊,奔去。果然在回廊這裡,偶遇了最溫馨的畫面,架起的回廊上,一對情侶正在竊竊私語。

寫遊記時才知道這是三尊石、這是潮音堂等等。彼時彼處置身其中時,只覺得兜兜轉轉所遇見的是滿眼翠綠,清新自然。休憩時隨便找個地方坐坐,舒適自在。回廊曲折而綿長,總覺得自己在兜圈圈,想起那句點評“石庭與回廊盤錯”,現在便是真的理解了。很有趣味。

最後繞到方丈正面的法堂,看法堂屋頂雙龍圖。

| 安井金比羅宮 |

隱藏在民居中的街心花園

順著南町去建仁寺的路上,跨過東大路通時偶遇一個小小的神社,小到門口像是停車場,夾在兩邊的民房中間,甚至有點像建在社區街心花園的一個小神社。

像大家教的那樣先左後右最後勺柄地完成淨手,發現在神社中央有一個顯眼的東東。這才突然想起來好像《五星級旅行社》中京香帶客人來過這個神社,是結良緣除惡緣的神社~ 這個東東,貌似要從外向裡鑽一次,然後再從裡向外鑽一次,方能完成祈願。等在旁邊看到有MM在鑽~

一旁祈願的地方,女生們認真地把硬幣扔進錢箱,擊掌,搖動粗粗的繩索撞擊聲音憨憨的大鈴鐺,然後再擊掌,認真的默念著。

神社中的夜明燈是我很喜歡的元素,不過這裡的夜明燈沒有爬滿青苔,不如後面所見的好看。

像散步一樣,穿過朱紅色的鳥居,又融入附近的平常人家中,這個神社還真有點像是隱藏在民居中的街心花園一樣。

| 八阪神社 |

神職、巫女與滿滿的變裝遊客

路過八阪神社進去溜達了一小下,發現這裡是和服變裝遊客最多之處。不過說來也覺得奇怪,遊客變裝仿佛總是很容易識別,可能主要是因為衣服花色總是非常豔麗。不過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吧。

而真正著和服的端莊婦人,總是著一身素色、面料質感精緻的和服。

八阪神社的確很大,本殿祈願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走過小神社後,發現八阪神社的陣勢之大,連許願搖的繩子都要長不少。

在禦朱印所買了這一路神社用的朱印冊,靦腆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寫上朱印,筆桿上寫著蘇州制筆廠,讓我內心湧起一點感動。我看著她用握鉛筆那樣握毛筆,不由得露出微笑。

突然在旁邊發現神職~不敢正面拍神官,但是看到他的鞋子像蠶豆,非常有趣,於是一路追著拍了起來。

又發現巫女一枚~ 巫女一般著白衣紅裙,有些頭上有華麗的頭飾,長髮有檀紙包裹,是輔助神職處理勤務的助手。

| 圓光寺 |

緊湊的浪漫和難覓的寧靜

圓光寺門口的松正在修剪,我們沿著石徑攀上狹窄的入口,走上上山的臺階,猛地一回頭,俯瞰下去是京都密密麻麻的屋頂,自帶黛色山。

剛攀上臺階是奔龍庭,立體的枯山水小而精緻。奔龍庭旁是個小小的堂室,緣廊掛著低垂的竹簾。這邊可以看到圓光寺背後的竹林。

穿到後堂的庭院,是水琴窟。水琴窟最美之處在于那一支裝飾用的花草,順應四季,春插櫻花,秋插楓葉,我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是白色的山茶,而我們這一天,是紫色淡雅的小花。

水琴窟旁是十牛の庭,脫去鞋襪,庭緣鋪著的紅毯上,大家紛紛安靜的坐下來,張開眼睛時,面前是一片沁人心脾的綠,閉上眼睛時,四周圍繞的是安寧與靜謐。

面前的庭院不大,鋪著柔軟的苔蘚,楓葉一片片從枝丫伸出來,湊到鏡頭前,仿佛想向我們展示一個月後這裡將是怎樣一副絢爛的模樣。石燈籠在楓葉後面若隱若現,質樸可愛。

十牛の庭旁邊是禪室,京都的不少寺院提供坐禪體驗。在這裡坐禪,會不會一直靜不下心,想要偷看窗外的風景呢。

禪室後面便是繼續上山的石階,坡度很陡,上面的平臺是安靜祥和的一片墓地,烏鴉的叫聲是唯一劃破這份安靜的聲音。

石階下山後可以細細逛庭院,竹林小徑,院中綠油油的苔蘚,小徑通往的一灣池水,圓光寺這般緊湊的景致倒也好,移步換景,不會無聊和乏味。

庭院中柔柔軟軟的苔蘚中,還會有些可愛閒適的人兒,惹得你不禁開懷,讓我十分喜歡。

圓光寺的遊覽結束了,松石竹苔看似平常,木制的建築也沒見多麼恢弘氣闊,但是小而精緻的景致,被緊湊安排在這麼避世安靜的空間裡,讓人驚喜而不會感到乏味。不用和別人比拼體力搶無人闖入的景色,不用擔心走入別人欣賞的風景,這份安寧,我是再喜歡不過的了。

| 詩仙堂 |

一場與本地人的相遇

每次旅行總是以錯開遊客人潮而沾沾自喜的我,此行京都卻有兩次遇到本地人潮。初次就是在詩仙堂。

詩仙堂距離圓光寺只有一百多米的距離,路邊一個不起眼的柴門便是。

詩仙堂以詩仙出名,作為中國人倒是對此不新鮮,來詩仙堂也是因為看好友推薦她有一條非常寧靜的緣廊。進入之後,一邊是庭院,一邊是參拜,也就是赤足進入本堂。

沒想到進入本堂後發現只有一面面對庭院的長廊,空間不大,堂內壁畫豐富。面向庭院的緣廊一側排排坐滿了本地來訪的老爺爺老奶奶。

他們小聲聊天,到高興處互相邀著欣賞景物,我在旁邊羡慕的望了許久都無法找到地方坐下。最後只能留下這張頗為生動的《觀庭》。

詩仙堂的庭院可惜在於與人的活動範圍太小,且本堂完全隔離,就是說在庭院裡望不到坐在緣廊下的人,而且庭院中的景物不是太豐富,主要就是修剪得非常圓潤可愛的矮灌木。冬天的時候圓圓的灌木頂著厚厚的雪是很可愛的。

| 八大神社 |

前社後家,宗教與生活的和諧相處

從詩仙堂帶著點失望出來,旅伴把我拉去旁邊毫不起眼的八大神社。沒想到,遇到了一片獨享寧靜的生活化的神社。

這一行遇到不少寧靜的神社,但八大神社是讓我首次感受到一種濃濃的生活化神社,可以讓普普通通的日本人,懷有敬畏之心,平平靜靜的生活在神社腳下。

感覺神社就應該是這樣的,冷清的坐落在鮮有人至的山林中,一抹朱紅色將好奇的路人引導而來,循著朱紅色邁步進去,靜靜悄悄,本殿的大鈴鐺仿佛有些寂寥,等著有心人把它晃動起聲。

御手洗的龍可有點萌哦~

八大神社拜殿端端正正很是好看。鈴鐺真是又圓又亮,很有精神很漂亮,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奉納除了捐鳥居,捐石燈籠,還可以捐山根一馬!麻繩的名字和這個量詞好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這類比較少人的神社中,朱印所和賣禦守的小窗口總是端端正正的擺著各種朱印冊和禦守、紀念品,旁邊一個小小的門鈴。如果想寫朱印,按一下門鈴,神官或他的家人會匆匆忙忙跪坐在臨窗口的矮案處,為客人寫朱印。我們到的這會兒,神官正在旁邊從卡車裡卸下家裡用的雜貨,他的妻子和孩子在窗口處的榻榻米上一起玩耍,看我遞過朱印冊,讓我稍等一下,去喚他的丈夫。

神官穿著紫色綢緞的傳統褲子,匆忙趕來幫我們寫朱印,妻子和孩子就在旁邊玩耍,這是多麼溫馨的一副畫面。一座小小的屋子,前面是神社,後面是家庭,日本的宗教就是這樣平靜的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的吧。

| 永觀堂禪林寺 |

定不負秋日

回程5路往南回到南禪寺永觀堂道,誤把永觀堂當成了南禪寺方向,不過收穫了比南禪寺更歡喜的風景。之前我對永觀堂的唯一概念就是這裡是賞楓名所。走到中門的路上,白牆已經掩不住漸漸泛紅的楓葉。

中門進入後看到永觀堂倚在山腳,錯錯落落的院落藏在山林中不盡明顯,後來越逛才發現裡面越大。右邊的亭子俯瞰下去,是楓林環繞的放生池。

走到池水正面,圍繞池塘的是不同顏色的層層疊疊的楓葉,透過枝丫,是池中駐足的水鳥。

放生池這一側是永觀堂幼稚園,穿過鳥居後的拱橋(極樂橋)是一片綠蔭後的大殿(禦影堂)。

從大玄關進入,發現永觀堂的回廊比建仁寺更加豐富,這也是因為多個廟殿,層層疊疊,而且倚靠山勢,錯落有致,從入口的朱印所,穿行到半山,一路都可以通過回廊穿行,下雨天完全不用淋雨。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錯落,殿與殿之間不在同一海拔,從回廊望出去,經常能看到剛才走過的地方,高高低低掩在樹林的縫隙中。

圍繞大殿一圈是一字排開的厚重的木門,窄窄的回廊以錯落的綠蔭作為濃郁的背景,禪意油然而生。在回廊上穿行的時候,覺得自己並不是行走在地面,而是仿佛飛簷走壁穿行在這些古樸的木建築間。兜兜轉轉,驀然回首,似是發現來路似曾相識。

在不敢打擾他人的日本,我自然也不敢正面拍攝這些本身內心就平靜釋然的和尚,只敢在他與我擦身而過之後,留下意味深長的背影。

回到剛入本殿的釋迦堂,開始欣賞這裡寬闊而人影稀疏的回廊。天色已經漸晚,想必遊客們也不願在這裡消磨過多時間,我一個人在緣廊下,獨享唐門前的枯山水。

釋迦堂背後的瑞紫殿中懷抱一灣池水,廊下坐著輕聲交談的男女和抬頭凝望的人們,畫面很美。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永觀堂,我想用錯落有致。這裡很大,似乎需要一點耐心去一層一層的探索,在上上下下的盤旋之間,找到來時的那條回廊。漫山遍野的楓樹,讓我不禁在想像,這裡秋天的模樣。

本文為窮游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