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上的縮寫你知道嗎?球鞋玩下看過來
隨著球鞋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網路科技的普及,我們獲得球鞋資訊的途徑也越來越豐富。而大家經常看到球鞋文章經常出現的一些英文縮寫或者是一些特定的名詞,很多朋友往往一臉黑人問號!
比如說QS到底以何種方式發售?GS、BG、GG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Nike Swoosh到底是和含義??
今天小叔就給大家帶來Sneaker球鞋屬於百科大全!趕緊來看看,你看不了吃虧,看不了上檔!
Midsole(中底)相關術語
Abzorb-New Balance與杜邦公司合作一起研發的緩震材料,它能很好的吸收99%以上的地面反作用力,避免脊椎、膝蓋、腳踝受到不正當的地面反作用力的擠壓,造成運動傷害。同時將吸收的反作用力轉換成下一步運動的推進力,幫組節省體能。
adiPRENE-adiPRENE採用經過高溫分解之後重新排列分子的EVA材料製造而成,通常是放在後跟需要緩衝的區域,以增強雙腳的穩定性以及保護性,是Adidas常見的一種後掌緩震科技。
adiPRENE+- 相較於adiPRENE,這個帶個加號的傢伙則更具彈性,常用在前掌區域,不僅具有出色的緩震性能,富有彈性的表現有助於雙腳在啟動的過程中更加迅速。
Air-Nike與上世紀90年代中研發的新類型氣墊。是一款裝有織物芯體且表面扁平的氣墊,通常放置在球鞋底中。當氣墊受到衝擊時,能夠迅速緩衝。隨著時代的變化,Nike也發明出了多種升級的型號始終是 Nike 運動鞋緩震科技裡的中流砥柱。
Air sole是Nike Air的最初形態。這種緩震技術的發明不僅改進了鞋底中減震的性能,還降低了中底的重量。Nike Air Tailwind 是第一雙帶有 Nike Air 氣墊的運動鞋。
Air Max- 1987 年,Air Max 1 的誕生不僅將氣墊容量增大,同時也將這個神秘的黑科技以可見的方式示人。從那時至今,Air Max 的進化一直再繼續,今年 3 月 26 日 (Air Max Day) 即將迎來它的最新形態 VaporMax 的發佈。
Blade- adidas 潛心 6 年研發的全新中底緩震系統。中底以16個聚合物“刀鋒”組成全新緩震系統。據介紹這一技術耗費adidas技術團隊6年的時間研製而成,在近百種材質中精挑細選,如此才得以讓看似脆弱的中底呈現出更加完美的柔韌性。
Blow Molded Air- 吹塑氣墊。將低壓 Air Max 氣墊融入支撐結構一同打造而成,代表鞋款有 Air Jordan 16。
Boost-Boost 是 adidas 與全球化學產業巨頭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於 2007 就開始合作研發的產物。將 TPU (熱可塑性聚氨酯)如同爆米花一樣分拆成數以千計的微型能量膠囊,使其擁有極其強韌的回彈效果,再將這些能夠存儲並能釋放的小顆粒塑造成跑鞋中底的樣子 。
Bounce-Bounce技術的設計理念很明確,在提供緩衝保護的同時,最大限度將每次蹬踏的能量轉化為幫助移動的動力。穿著者運動起來因此更加輕鬆省力。採用Bounce技術球鞋中沒有常見的吸能材料,比如說泡沫塑料。一體化結構的中底是Bounce技術的基本特徵。它可以將每一步的能量都儲存下來,然後在回饋到你的下一步運動中去。
C-CAP- New Balance 將多層 EVA 泡沫壓縮進中底倒模,令中底具有柔軟的緩震功能。
Cage Zoom-cage顧名思義就是“籠子”的意思, 外置可見式 Zoom Air,容量更大,緩震性能更為出色。代表鞋款 Zoom Miller、LeBron 2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