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話“雞”
作者:張一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西元2017年是農曆丁酉年,也就是十二生肖的雞年。雞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而且從這個字本身考查,它的歷史也像人類歷史一樣久遠。
“雞”在甲骨文裡有寫成象形字的;也有寫成後來小篆、隸書、楷書等繁體字形所沿襲的非象形字的(雞),左邊的“奚”表示它的讀音與“奚”相近,右邊原本指短尾鳥的“隹”表明它的意思與鳥禽有關。《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知時畜也。”
1月22日,在浙江杭州舉辦的“金雞報曉——酉年生肖賀歲展”上,一位小朋友正在瞭解“雞”字的演化歷史。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所謂“知時畜”,指的是公雞在黎明時打鳴、啼叫的生物特性,也就是令習慣於睡懶覺的人比較鬱悶的雄雞報曉現象。雄雞報曉又稱“金雞報曉”,這是因為作為十二生肖的雞,對應的地支是“酉”,而按照陰陽五行,“酉”屬“金”,於是便產生了“金雞”一說。
根據三國時期宋均作注、清代黃奭輯錄的《春秋說題辭》,古人認為,雞是陽氣積聚的生物,黎明時分能夠感覺到太陽即將升起,於是便用啼叫傳達這種感應。當然,先天具有這種本能的幾乎都是公雞。因此,我國古代一直流傳著“牝雞無晨”一說,意思是說母雞並不具有打鳴報曉的特性。
根據現代科學研究,公雞報曉的原因在於它們腦子裡有一種名為“松果體”的腺體,這種腺體一到天黑就會分泌一種叫作“黑色緊張素”的激素,這種激素可以令公雞對明暗變化極其敏感,因此,天一亮它們就會本能地鳴叫。
任何動物的本能原本無所謂好壞,但是自從春秋戰國時“四公子”之一孟嘗君門下的兩名門客裝雞扮狗,偷盜狐裘、騙開城門之後,“雞鳴狗盜”便成了人們對沒什麼大本事或者偷偷摸摸做事的人的一種譏諷與輕蔑。甚至後來出現的“雞零狗碎”一說,實際上也帶著“雞鳴狗盜”這個典故的影子。
這完全是由於人行事不當反而令雞狗蒙冤。但是,蒙冤受屈的雞,無論雌雄、羽色、肥瘦、老幼,一到年節,它仍然是人們趨之若鶩的美味。而且,中國名菜還一向不缺傳說與典故,比如“汽鍋雞”和“叫花雞”。
“汽鍋雞”據傳起源於清朝年間。當時皇帝巡視雲南,地方官為了討好御駕親臨的主子,便向民間懸賞徵集雲南特色菜。一位名叫楊瀝的貧苦青年為了籌錢給母親治病,所以揭榜並承諾獻上一道融合火鍋與蒸菜技法的“汽鍋雞”。沒承想,到了做菜的時候,他陡然發現已經準備好的汽鍋卻不翼而飛了。這下可犯了欺君之罪。大禍臨頭的青年,只好向官府道出原委。幸虧那位嘗遍龍肝鳳髓的皇帝瞭解到這些情況之後,下令赦免了青年,這才使青年避免了一場“六月飛雪”冤案,同時也使這道名菜得以問世並流傳至今。
相比之下,“叫花雞”的履歷顯然就沒那麼高大上了。這道菜一聽菜名就與“叫花子”緣分不淺。但是美食當前,也是英雄莫問出處了。
俠客行走江湖,憑的是拳腳刀槍吃飯,有真本事確實可以英雄不問出處。但是按照常理,女子嫁人,夫君是什麼樣的人、家世如何還是要問問清楚的。不過,民間流傳甚廣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說,卻難免讓人對門當戶對的婚戀傳統產生幾許動搖與質疑。就連詩聖杜甫也在《新婚別》中說:“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看起來,唐朝時這種隨遇而安的婚嫁意識還真是具有一定的市場。當然,這並不能否定和抵消當時一些青年才俊自強不息、發憤圖強的精神與作為。例如唐代羅隱《題袁溪張逸人所居》:“雞窗夜靜開書卷,魚檻春深展釣絲。”詩句中的“雞窗”指的是書齋,而不是什麼雞舍的通風口。所以意思是夜深了,勤奮的人卻依然在書齋苦讀。
可是,明明是人的書房,怎麼就成了“雞窗”呢。這裡面其實隱藏著一個傳說。故事見南北朝時期劉慶義編著的《幽明錄》和唐代歐陽詢奉旨主持編纂的《藝文類聚》等。故事大意是:
兩晉時期,有一位名叫宋處宗的兗州刺史,偶然買到一隻時常打鳴的公雞。他非常喜歡這只雞,於是就把雞籠放在書齋靠近窗戶的地方。沒想到這只雞居然通人性、懂人話,所以經常和宋處宗談天說地,使得宋氏言談技能大為長進。因此,後來人們就用“雞窗”表示書房了。
和“雞窗”苦讀同樣具有勵志作用的,按照《晉書》記載,東晉時青年武將祖狄每天都堅持“聞雞起舞”。為了習練武藝、磨煉意志,這位戎馬生涯的武將確實做到了《顏氏家訓》篇首所言:黎明即起。
仔細想一想,如果每天多一些清醒時光與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親密接觸,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有理想、有活力、有事情做,這是我們與這個世界、與這個時代的緣分。惜緣惜時,在金雞報曉時振作精神,迎接東方的晨曦微露,這樣,我們也必將迎來偉大祖國的蒸蒸日上、中華民族的日益強盛!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2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