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電影中吸血鬼的形象,原型是卟啉病患者

還記得歐美電影中的吸血鬼嗎?

他們晝伏夜出,害怕陽光,他們嗜血成性,無血難活。

吸血鬼靠吸取別人的血液為生,是普通人眼中的奪命惡魔,人人懼怕之憎惡之。然而觀眾卻心知肚明,吸血鬼只是電影中塑造的虛擬形象,現實中並不存在。然而,藝術雖高於生活,卻也來源於生活。所有的藝術形象必定是借助于現實的素材塑造,吸血鬼也是一樣,他們的形象塑造靈感來源於一種疾病患者,卟啉症患者。

卟啉是存在於人體內的一種化學物質,它在一種特殊的酶的作用下會和鐵元素一同生成血紅素,可是如果人的基因出現問題或者攝入了某些有毒物質的話,那麼這一過程就會受阻,卟啉會因為無法正常地合成血紅素而大量聚集,這種病症就被成為卟啉症。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認識到卟啉症的人,當時,他把這種疾病看作一種血液病或肺病。直到1871年,德國的一位生物化學家才發現了卟啉色素同卟啉症之間的因果關係。有關卟啉症最知名的醫療事故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土耳其,大約有4000人在食用了噴灑過除真菌劑六氯苯的小麥後患上了一種類型的卟啉症,上百人因此喪生。之後,六氯苯除真菌劑就在全世界範圍內被禁用。

卟啉對陽光非常敏感,聚集在皮膚上的卟啉一旦被陽光照射,就會生成一種毒素,對人體組織產生劇烈殺傷。卟啉症患者也因此會在陽光照射下痛苦不堪,五官甚至會因此爛掉,最後造成嚴重的毀容。如果皮膚不暴露在陽光下,卟啉症患者也會因為嚴重的貧血而看起來臉色慘白。牙齦的毀傷使得牙齒看起來格外的長,並且呈現棕褐色。這些症狀與電影中塑造的怕光長獠牙面色蒼白的吸血鬼形象基本一致。

另外,為了緩解症狀,大多數卟啉症患者不得不輸血和補充血紅素。然而在輸血技術尚不成熟的早期,有些學者則誤認為,卟啉症患者可能會通過吞食別人的血液以緩解自己的痛苦。久之,卟啉病患者吸食人血的形象也漸漸被傳揚出去,演變成了吸血鬼的形象。